“照”的语法化考察

2017-09-06 01:29:56焦艳妮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词义介词现代汉语

焦艳妮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照”的语法化考察

焦艳妮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现代汉语的介词多是由动词语法化来,“照”也不例外。通过对“照”字意义和功能的历时变化进行考察分析,可以发现“照”的介词用法和副词用法来源于动词“照”的虚化。动词“照”的语法化过程受到了词义和句法位置变化的影响。

现代汉语;“照”;语法化

“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1]汉语词汇有虚实之分。实词是指含有实际意义的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虚词指没有实际意义,却具有语法意义的词。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几乎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照”在现代汉语中有动词、名词、介词和副词四种词性。在现代汉语中“照”常常作为动词和介词使用,其介词用法是从动词“照”虚化而来。本文试图从历时角度考察“照”的语法化过程。

一、“照”字历时考察

(一)“照”字的动词义 《说文·火部》:“照,从火昭声,明也。亦作炤。”因此“照”本义是日光使天地明亮。本义引申为照射、照耀义,即日光投射大地。如:

(1)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易·离》)

(2)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诗经·陈风》)

(3)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楚辞·九章·惜往日》)

(4)菊照新花,泛轻香于远次。(王勃《秋日宴洛阳序》)

可见照耀义的“照”出现时间早,在上古汉语中已被使用。“照”在句子中独立做谓语,其施事本是指太阳光的照射,后也指月光、火光等具体事物的照射,如(2),也包括为功绩、伟业等抽象事物,如(3)。“照”所接宾语由四方、四国等大范围地点名词缩小到寒床等具体的名词,便引申出了辉映之义,如(4)。“照”的“照射、照耀义”在古代汉语和近现代汉语中都是常见的用法。

光线的照耀能使物体显明,因此引申出“察知;知晓”义,在先秦时期已出现用例。如:

(5)饵敌以分,而照其储,以伐辅德,追时之权,武之尚也。(《逸周书·武称》)

(6)明能照远奸而见隐微,必行之令,虽远於海,内必无变。(《韩非子·难三》)

(7)孰能思而不隐兮,照彭咸之所闻。(《楚辞·九章·悲回风》)

“照”字作“察知;知晓”义时,多用于表现行为心理活动。它在句中多独立作谓语,动作的施事由物扩展到人,如(5)(6),尽管句中没有明确表明施事是人,但其隐含的施事主语是人。而动作的受事也从物体延伸到人或事,如(6)(7)。

两汉时期,“照”字出现了“照影;反射影像”之义,在句中独立作谓语。如:

(8)夫戟者所以攻城也,镜者所以照形也。(《淮南子·人间训》)

(9)然心不能平,在车中揽镜自照,谓导曰:“尔看吾目光乃在牛背上矣。”(《晋书·王衍传》)

宋元时期,“照”意义内涵扩大,有了“对照;比照”之义,随之宾语范围扩大。如:

(10)能一念返照全体圣心,汝等诸人各达自心。(《古尊宿语录·百丈怀海若语录》 )

(11)如此,若不移文会理,实虑不见分白,事须牒大宋三省枢密院,到请照验。(《大金吊伐录》)

“照”在句中仍是作动词,但是宾语范围也由具体事物扩大到抽象事物,动词意义也开始泛化。此时,出现“照”与其他动词组合构成并列结构词语的情况,如(11)。在此例句中“照验”即对照查验,但表意重点在“验”,“照”的动作意义有所减弱。

在宋元时期,“照”字也出现了“看顾、照料”之义的用例,如:

(12)愿圣慈早赐指挥,罢臣参知政事,知边上一郡,带安抚之名,足以照管边事。(范仲淹《奏乞罢参知政事知边郡》)

(13)虽则是平分天道,高头偏俺照。(汤显祖《牡丹亭·虏谍》)

作“看顾、照料”义的“照”字可单独作谓语,如(13),但也常常与“管”“顾”等词结合构成并列结构的词语,如(12)。在现代汉语中“照”字的“看顾、照料”义常常出现,如照看、照料、照顾,但几乎不单独做谓语,而是作为构词语素与其他词组合出现。

此外动词“照”还有“告知”义,如(14),以及“拍摄”义,如(15)。这两种义项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较少。

(14)其属官有谙练故事、尽心官守者、九年任满、亦照吏部升授京职。(张居正《陈六事疏》)

(15)便惠了茶钞,同幼恽出来,寻到老洋房照相处。(《九尾鱼》第七回)

(二)“照”字的名词义 《篇海类编》训“照”为“日”,谓“夕阳”为“晚照”,故“照”有名词“日光”义,引申于本义“日光使天地明亮”。如:

(16)惊风起朔雁,落照尽胡桑。(江总《并州羊肠坂》)

(17)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杜甫《秋野》之四)

“照”有动词义“对照;比照”,对照必然涉及两种事物,被用来对照的事物常常是依据,所以“照”又引申出名词义“凭据;证明”。此语义在宋元时期出现的用例较多。如:

(18)玉姐说∶“要我回去,须立个文书执照与我。”(《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

(19)委是自行情愿,即非相逼。恐后无凭,立此文约为照。(《水浒全传(上)》第八回)

汉魏六朝时期“照”出现了名词义“镜子”,在《广雅·释诂》中就有这样的注释:“照,鑑也。”此语义可能是从“照”字的动词义“照影、反射影像”发展而来,如(20),后来又引申出“图像;相片”义如(21)。“镜子”义在现代汉语中几乎不再使用。“图像、相片”义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如风景照,玉照。

(20)有苍头卖半照者,德言出半合之,题诗曰:“照与人俱去,照归人不归,无复姮娥影,空留明月辉。”(孟棨《本事记·乐昌公主》)

(21)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晋书·文苑传·顾恺之》)

(三)“照”的介词义 “照”作为介词主要有两种介引功能:一是介引动作行为所依据的标准,有“依据、按照”义;二是介引动作行为所发生的方位处所。

关于表依据功能的介词“照”的语料最早见于宋朝。如:

(22)其犬牙不齐去处,并两平兑易,合照誓书施行。(《大金吊伐录》)

(23)加利赎你回来;若是照前这般不顺溜,只索罢了。(《醒世恒言·错斩崔宁》)

(24)诏川陕官员陈乞磨勘,令宣抚司一面照条例施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五)

(25)进财物件,并照国朝会要,太常寺关报有司办造。(《武林旧事》卷二)

介词介引动作行为所依据的标准时,常出现在“V1+N1+V2”中V1的位置,如(22)(24),但也有不在V1位置,仍表依据义,如(23)(25)。

“照”表方位处所的用法在宋元时开始出现,明清时出现大量用例。此用法中的介词“照”可与同样语法意义的介词“朝”、“向”等替换。例如:

(26)那人也不回话,照面一拳。 刘官人侧身躲过,便起身与这人相持。(《醒世恒言·错斩崔宁》)

(27)两家大战,未及数合,杨任恐军士伤了被擒官将,忙用五火神焰扇照着方义真一扇扇去。(《封神演义(下)》第八十回)

(28)左手一拳,照着武松心窝里打来。(《水浒传》第二六回)

(29)过了一个小石桥,照着那极窄的石蹬走上去,又是一座大庙。(《儒林外史》第十四回)

例(26)“照”+名词,例(27)“照着”+名词,例(28)“照”+方位短语,例(29)“照着”+名词性短语。这些介词短语都是句中动作行为的方位处所或目标。介词“照”的两种介引功能在汉语中一直使用并发展。

(四)“照”字的副词义 “照”作为副词,直接用于动词之前,表示按原件或某种标准做,作谓语动词的状语。此用法在明清时期出现用例,如:

(30)失于眼视,故先举炮声,一开炮,前令即止,专心侧耳,听新起何令照行。(《练兵实纪》卷三)

(31)那老头子是个穷人,被他一番唆使,就答应照办。(《乾隆南巡记(下)》第五二回)

二、“照”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

“照”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延续到现代汉语,主要有动词、介词、名词、副词的用法,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照”的动词义包括“照射”、“照影”、“反射影像”、“拍摄”、“照料”、“通知”、“比照”、“知晓”、“明白”;名词义为“相片”、“执照”、“政府所发的凭证”;介词用法包括对着、向着和依照、按照。[2]以下选取几部现代汉语语料作为对象,对现代汉语中“照”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见表1):

表1 现代汉语中“照”的使用情况

注:此表为焦艳妮据表中所列四部现代汉语语料所制。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照”在现代汉语中作动词和介词的情况最多,作名词的情况较少,作副词的情况最少。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当“照”作动词独立使用时,语义主要为“照射”、“反射影像”、“拍摄”,其中“照射”义使用最为频繁。表示其他意义的动词“照”在现代汉语中大多是作为构词语素和其他成分构成词来使用, 如照管、照料、心照不宣、照会、查照等。当“照”作介词独立使用时,主要有三种情况,如下:“照”+名,可加“着”;“照”+小句,可加“着”;“照”+名+看(说)。表示某人具有某种看法。而“照”作介词时,还常与其他成分构成词在句中作介词,如按照、照旧。

(32)在这些日子里照旧是赌博统治了这个公馆,牌声和骰子声一天到晚就没有停止过。(巴金《家》)

(33)最后她按照事先的约定,在陶然亭那儿又遇见了他。(杨沫《青春之歌》)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照”语义主要为“相片”义、“执照、政府所发的凭证”义。相较于古代汉语,其名词义“镜子”已经不再使用,“日光”义也会使用,但使用频率很低。如:

(34)到四点多钟,风才完全静止,昏黄的天上透出些夕照的微红。(老舍《骆驼祥子》)

副词“照”在现代汉语中表示按原件或一定标准做,如照办、照搬、照抄。但相较于动词用法和介词用法,“照”的副词用法出现较少。

三、“照”字的语法化分析

语法化现象就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1]而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几乎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动词发展为为介词的过程,就是不断虚化、由词汇单位变成语法单位的过程。“照”字也不例外。

“照”字的动词义共有七个义项:①照耀;②察知,知晓;③对照,比照;④反射影像;⑤看顾,照料;⑥告知;⑦拍摄。[3]通过上文对“照”字的历时考察,我们可以得知义项②⑤⑥语义较为抽象,难以继续语法化,也不易构成可以重新分析而引起语法化的句式。而义项⑦出现的时间远远晚于“照”字介词义出现的时间,因此没有进入到“照”字语法化的过程中。作为介词的“照”,其“依据、按照”义的语料最早见于北宋,而且用例较多,所以可以推断介词“照”在宋时期已经完成语法化。而其介引动作行为处所方向的用法在明清出现大量用例,因此这两种用法不存在演变关系。

(一)动词“照”向介词“照”的发展 关于依据介词“照”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马贝加认为介词“照”的出现应是词意渗透导致,即同义词“按”的虚化引起了“照”的虚化[4];二冯春田认为介词“照”由动词“照”直接转化而来。[5]

通过对历史语料的分析,可以发现动词“照”虚化为介词“照”受到两方面原因的影响。

一方面“照”的语法化受到“N1+照+N2+V2”结构的影响。在唐代时已经出现此句式的用例。如:

(35)若道人心变,从渠照胆看。(张文成《游仙窟》)

(36)匣有青铜镜,时将照鬓看。(贾岛《送杜秀才东游》)

在这几例中“照”位于V1的位置,仍作动词,语义为“反射影像”。而影像与本体之间存在对比和参考的关系,所以“照”也包含有“对照、比照”义。同一个句子,如果包含多个发生在同一时间位置的动词,那么,就有一个而且只能有一个可以具有与指示时间信息有关的句法特征。这个动词,我们称之为“主要动词”,其他的叫做“次要动词”。[6]虽然“照”位于V1的位置,但是表意的重点偏向于V2,因此“照”在句中的主要动词地位有所减弱,逐渐在句中偏向于处于次要动词的位置。在唐代的语料中,“照”在“N1+照+N2+V2”结构中虽未语法化,但为介词“照”的产生提供了合适的句法环境。

“照”字句的基本结构为“N1+照+N2”,由此可推演出另一种形式:N1+照+N2+V2。“照”字的语法化在这一结构中得以体现。在此结构中,N2的语义制约着“照”的语义。在语义上,“照”的功能义主要来自依凭义。如果N2有可依凭义,“照”字就可能虚化。如:

(37)茶博士陶铁僧,押赴市曹,照条处斩。(《万秀娘仇报山亭儿》)

(38)首人在外听候,待赃物明白,照额领赏。(《宋四公大闹禁魂》)

(39)望令有司照绍兴元年体例可罢者罢之,可减者减之,务存其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7)

“条”“额”“体例”等都是表示一定标准的名词,具有可依凭义。这种句式可重新分析为:N1+[(照+N2)+V2],此句式不能拆开。上例(35)中的句式就可拆为:N1+照+N2,N1+V2,其中“照”为动词。因此,“N1+照+N2+V2”结构对动词“照”向依据介词“照”的虚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照”的虚化受到词义渗透的影响。“词义渗透”是指“意义相近的两个或几个词,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在发生了变化后,常常会引起另一个或几个词的同步变化,久之,词性和功能也跟着起变化”。[7]在宋朝时期,表依据的介词“照”的产生就受到“按”的词义渗透的影响。“按”在先秦时期已有“考察、检验”之义,如:

(40)故籍之虚辞,则能胜一国;考实按形,不能谩于一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动词“照”也有“察知;知晓”义。而且“按”作“考察、检验”义时,常与“验”、“察”连用。如:

(41)尝使吏人有所案察,吏还。《前汉纪·孝宣皇帝纪》

“照”也有与“验”、“察”连用的情况。如:

(42)三光守道而行,即无所不照察。(《太平经·乙部》)

(43)右谨如前,伏乞元帅府照验施行。(《大金吊伐录》)

因此,当“按”与“察”作为动词时,有一个相同的语义,且使用语境相似。“按”在南北朝时期已完成语法化过程,在唐代大量使用。受到“按”的影响,“照”发生了与“按”相似的引申,产生了介词义。[8]

动词“照”在宋朝时期已经虚化为介词,完成了语法化过程,在这个时期介词“照”具有依据、按照义。在元代时期,介词“照”出现了新的用法,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如(26),这一语义也来源于动词“照”。动词“照”本义为“照耀、照射”,指太阳光投射到大地。物体在日光等的照耀下会显出影子,影子和物体本身可以互相映照,所以又引申出“对照、比照”义。对照必然涉及两种事物,被用来对照的事物常作为依据。依据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发展出了介词“照”的依据功能,依据对象可以是体例、数目、法规等,如(37)(39)。另一方面依据也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就发展出了介词“照”的方向功能,如:

(44)说罢,就上前要搂抱玉姐,被玉姐照脸啐一口,急急上楼,关了门。(《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

(45)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西游记》第二十七回)

上例中“照”具有“朝、向”义,可与“朝”“向”替换。例如(44)中“照脸啐一口”相当于“朝/向脸啐一口”,(45)中“照头便打”相当于“朝/向头便打”。

(二)动词“照”向副词“照”的发展 近代汉语中出现了“照”作为副词的用法,如(30)(31),用于动词之前,表示按原件或一定标准做。显而易见,副词“照”是从“对照、比照”义的动词“照”直接或间接演变而来。对语料的分析发现,在明清时期,副词“照”使用频率较低,大多与“办”组合出现,如:

(46)瓦帅云:“如信中言能使吾知,即可照办。”(《西巡回銮始末》卷一)

(47)请宫保将此全案付梓,咨行各直省照办。(《北东园笔录续编》卷三)

因此动词“照”在由单独使用到与其余动词组合起来出现,构成连动结构时发生虚化,发展为副词。在连动结构中,两个本来都是主要动词的词以组合形式出现,当表意重点逐渐 由前一个动词转移到后一个动词时,前一个动词的动词义便会逐渐虚化,连动结构就虚化为状中结构,如上例中的“照办”。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照+V”的组合结构。如:

(48)外据路枢密专来交割太原府界至,候军回到彼,从长商议,亦请照验。(《大金吊伐录》)

只是在此例中“照”仍作动词,是“对照、比照”义。“照”与“验”组合出现,但“照验”的表意重点偏向第二个动词“验”。大概是基于这样的语义特征和结构条件产生了副词“照”。因此我们可以大致描绘出副词“照”的发展历程:“照”单独作谓语(动词)——组合作谓语(动词)——谓语动词表意重点转移——修饰谓语动词(副词)。在现代汉语中,副词“照”使用相较于古代汉语要多一些,如“照搬”、“照抄”,“照办”,“照做”。

四、“照”字的语法化动因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认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因素主要有句法位置的改变、词义变化、语境影响、重新分析等。[9]所以实词的虚化是以意义为依据,以句法地位为途径。也就是说, 一个词由实词转化为虚词,一般是由于它经常出现在一些适于表现某种语法关系的位置上,从而引起词义的逐渐虚化,并进而实现句法地位的固定,转化为虚词。[10]

(一)句法位置 动词“照”在宋代先虚化为表依据的介词“照”,完成语法化过程后,在明清时期才出现表动作方向的介词用法和表示按一定标准的副词用法。“照”的句法位置的改变,虽然没有明确的语料表明是在“N1+照+N2+V2”结构中实现的,但确实是受到了此结构框架的影响。“照”字最初进入“N1+照+N2+V2”时在句中作动词,位于V1的位置,与V2组成了连动结构。在此结构中当主要动词逐渐转向V2时,动词“照”逐渐转向为次要动词时,动词“照”就有可能虚化。而且N2的语义特征也对“照”的语义有一定的限制。当N2是被依据者,作为动作的依据,具有可依据性时,句式已经赋予“照”一定的功能义。动词“照”语法化后,“照”在“N1+照+N2+V2”结构中尽管处于V1的位置,但在此结构中是作谓语的修饰成分,是介词用法。因此,纵观“照”的语法化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照”字进入“N1+照+N2+V2”结构为其语法化提供了可能性。

(二)词义变化 一个实词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变化会引起词义的变化,词义的变化也会引起词的功能的变化,从而导致实词的虚化。因此词义的变化在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照”字的词义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古代汉语中“照”的名词义“镜子”在现代汉语中不再使用,“日光”义也很少使用。“照”的动词义也发生了复杂的演变。“照”最初的语义为日光使天地明亮,引申为“照射、照耀义”。由于日光的照射使物体得以明显清楚,便衍生出了“察知;知晓”义。日光的照射会使物体产生影子,衍生“照影;反射影像”义。影子和物体本身可以相互映照,于是引申出“对照、比照”义。而对照必然会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其中一个物体作为被对照事物,于是产生了表依据功能的介词“照”。另一方面,动词“照”的语法化又受到词义渗透的影响。“照”和“按”有一个相同的义项,即“察知、知晓”义,使用环境也相同。“按”在南北朝时期已完成语法化过程,在唐代大量使用。而“照”在宋代才作为介词出现较多的用例。因此“按”的虚化影响了“照”的语法化。

本文从语法化角度对“照” 进行了历时分析考察,并分析了“照”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 提出了“照”的词义和词性可能的演变和虚化途径,对“照”的介词和副词用法及来源进行了一些解释,分析动词“照”语法化的可能动因主要包括句法位置的改变和语义的变化。

[1]沈家煊. “语法化”研究综观[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04)17-2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649.

[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2版)[Z].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2381.

[4]马贝加.介词“照”的产生[J].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1)13-14.

[5]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342.

[6]石毓智. 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J]. 中国语文,1995(01)1-10.

[7]金昌吉. 谈动词向介词的虚化[J]. 汉语学习,1996(02)13-18.

[8]陈迪. 宋代新兴介词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9]刘坚,曹广顺,吴福祥. 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 中国语文,1995(03)161-169.

[10]解惠全.谈实词的虚化[G].语文研究论丛:第四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208.

责任编辑 张吉兵

2016-12-22

10.3969/j.issn.1003-8078.2017.04.23

焦艳妮(1994-),女,四川巴中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H04

A

1003-8078(2017)04-0091-05

猜你喜欢
词义介词现代汉语
介词和介词短语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西夏研究(2020年1期)2020-04-01 11:54:26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介词不能这样用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字意与词义
语言与翻译(2014年3期)2014-07-12 10:31:59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