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佰鑫
(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131)
丹麦关于中国人对猪肉消费的研究
伍佰鑫
(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131)
丹麦为了竞争中国猪肉消费市场,通过社会媒体 (微信、QQ和微博)动员了507个住在中国大陆的中国人,对其选购、评价国产和进口猪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人选择猪肉最重要的驱动指标是 “加工” (占36%),其次是 “脂肪含量” (占27%)、 “猪肉来源” (占18%)、 “价格” (占12%)和 “包装” (占6.6%)。该项研究的目的是探索运用有效的沟通策略瞄准中国不同的人群 (年轻人、家庭和孩子)和使用消费者认可的猪肉标签,改善丹麦肉类工业的生产及销售,以提高其在中国肉类市场的竞争力。以下就这项研究进行简单介绍。
丹麦;研究;中国人;消费;猪肉
中国是世界猪肉生产大国,2014年猪肉产量为5 671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66.41%;同时,中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尽管猪肉在肉类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逐渐下降,但仍是肉类食品的当家品种[1]。中国人肉类食品消费中,65%是猪肉,21%是禽肉,牛羊肉的消费不足18%[2]。随着本国猪肉需求量的稳定增长、部分猪肉出口的需要,中国猪肉生产量难以满足总的消费需要,处于生产—进口—本国消费—出口并存的状况,但进口量远大于出口量。2015年,中国累计进口猪肉(含猪杂碎)159.5万吨,比2014年增加15.2%,价值23.7亿美元,增长11.2%。猪肉(含猪杂碎)进口量从2007年起大幅增长。2015年中国出口猪肉(不含猪杂碎)7.15万吨,比 2014年下降 21.9%,出口量主要(93.4%)分布在亚洲国家[3]。欧盟是中国最大的猪肉供应商,在中国猪肉进口中的占比增至72%。德国正在超越美国而成为对华猪肉出口量最大的国家,西班牙和丹麦的对华猪肉出口量分别增长16%和3%[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农产品市场发生巨大变化,价格竞争让位于产品质量安全竞争。中国出口猪肉的可追溯性、透明度和(质量)保证水平较低[5]。丹麦学者Lene Meinert等[6]对中国人消费猪肉的研究,目的是引导丹麦肉类工业的生产及销售,提高其在中国猪肉市场的竞争力,这无疑会给中国猪肉研究者和生产者带来压力、鞭策和启示。他们借助网络媒体了解他国情况,这种手段或方法对于中国学者了解外国相关领域的动态是有借鉴意义的。以下就这项研究进行简单介绍。
丹麦学者Lene Meinert等的研究过程如下:先用英文设计问卷,再翻译成中文;然后对丹麦的中国留学生进行预测试,之后对问题的(中文)语法稍做修正。根据猪肉的内在和外在属性、感知质量水平(表1)10个指标、6个人口统计指标(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家庭大小、居住地),组合成16个问句和只能勾选其中之一的5个选项(强烈否定、否定、既不赞成也不否定、赞成、强烈赞成)。通过媒体(微信、QQ和微博)总共动员了507个住在中国大陆的中国人,各自回答调查问卷上的16个问题(附有答问指南)。不消费猪肉的参加者(的问卷)不纳入研究;199个没有消费进口猪肉的参加者(的问卷)不纳入研究;200个参加者因网络原因下载问卷或回答问题不完整,也不纳入研究;最后有81个样本(参加者)既消费了国产猪肉又消费了进口猪肉,纳入研究。
表1 猪肉的内在和外在属性及感知质量水平指标
这项研究表明,81个参加者(符合要求的样本数)中,女性占 56%。在 30—39岁年龄段的占多数(51%),其次是20—29岁年龄段(占22%)。多数(65%)是已婚或与伴侣和孩子住在一起。多数(52%)是三口之家,只有一小部分(1%)独自生活。大约三分之一的参加者拥有中、高收入(月薪5 001~10 000元人民币),只有3%的属于低收入(月薪少于1 500元人民币)。多数人(63%)受教育的程度高,包括41%的学士、17%的硕士和5%的博士。参加者多数(41%)居住在大城市,极少数(3%)居住在城镇或乡村。
选择猪肉最重要的驱动指标是“加工”(占36%),其次是“脂肪含量”(占27%)、“猪肉来源”(占18%)、“价格”(占12%)和“包装”(占6.6%)。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消费者对进口猪肉的评价是:贵、新鲜、(都是)瘦肉和紧缩包装。
因此,中国消费者在选购猪肉时,既关注内在属性(脂肪含量和新鲜度),又关注外在属性(猪肉来源和包装)。新鲜猪肉具有相对而言最高的重要性,这可能与中国消费者习惯于购买农贸市场的新鲜猪肉有关。目前,中国肉类消费的模式正趋向于改变,从消费新鲜肉、冻藏肉转至消费冷藏肉,特别是在诸如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但中国的大部分地方,特别是农村,农贸市场在新鲜肉销售方面仍然占主导地位。对中国人来说,“新鲜”不仅仅意味着“没有冷冻或灌装”,更精准地讲,是指肉食直接来自畜牧场。瘦肉的评价比肥肉高,可能与消费者关注健康和营养有关,未来应注重瘦肉的分割。有趣的是,进口猪肉得到的评价比中国国产猪肉更高,可能是中国消费者认为进口食品质量更高或受到中国国内自“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不安全食品事件频发的心理冲击。价格贵的猪肉被中国消费者评价高,暗示价格可能是他们选购猪肉的质量指示器。多数三口之家愿意花高价买进口猪肉,可能是为他们的独生子女着想,想要购买健康安全的食品。包装对选购猪肉的重要性最低,说明很多消费者仍然喜欢购买看得见摸得着的猪肉。
Lene Meinert等认为,中国消费者在选购和评价猪肉时,高度关注新鲜度、瘦肉、进口、价格和紧缩包装等因素,更好地了解这些属性有助于丹麦肉类工业提高其在中国肉类市场的竞争力。例如,运用有效的沟通策略瞄准不同的人群(年轻人、家庭和孩子)和使用消费者认可的猪肉标签。
[1]郑瑞强,陈燕,邹晓娟.产业链视角下生猪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探讨[J].中国畜牧杂志,2015,51(16):20-23.
[2]当代畜牧杂志编辑部.墨西哥等国家看好中国牛羊肉市场[J].当代畜牧,2014(8):28.
[3]石守定.2015年我国猪肉进出口情况初步分析 [J].中国畜牧业,2016(8):42-43.
[4]江西畜牧兽医杂志编辑部.一季度中国猪肉进口量增长欧盟仍为最大供应商[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15(3):47.
[5]董银果,邱荷叶.基于追溯、透明和保证体系的中国猪肉竞争力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2):17-25.
[6]Ma XQ,Verkuil JM,Reinbach HC,et al.Which product characteristicsare preferred byChinese consumerswhen choosing pork?A conjoint analysis on perceived quality of selected pork attributes[J].Food Science&Nutrition,2017,5(3): 770-775.
F323.7
:A
:1673-4645(2017)08-0042-02
2017-06-30
伍佰鑫(1963-),男,湖南长沙县人,本科,高级畜牧师,研究方向为畜禽养殖技术推广,E-mail:93959671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