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标题、词语和对话来领悟语文课的奥妙所在

2017-09-05 08:10徐晶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2期
关键词:大娘领悟语文课

摘 要:小学语文课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内涵的过程,透过对标题寓意、关键词语、人物对话等方面的语句的透彻分析和精心研读,提升学生理解语言产生的环境和背景,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导动机和主要矛盾产生、激化与化解的分析能力,即举一反三、由小见大、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延伸理解能力,让学生之间在互动、互补中获得互赢。对于准确领悟语文课的奥妙之处具有非常好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语文课 关键词语 人物对话

语文课作为我们的母语课,在学习过程应该具有得天独厚的的优势,然而,事实上不少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时却不得方法,不能很好的领悟语文课中语言产生的环境与背景、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乃至标题的寓意,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与精神内涵上失之偏颇,从而产生了畏难情绪,并形成恶性循环。而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课,一旦被同学们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对于正确理解和驾驭语言这门功课,再去理解其他功课,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最新修訂的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就包括让学生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鉴于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和终生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朝这个目标发展。现在,就这一话题来谈谈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实际做法。通过对这几方面分析,让学生领悟学习语文课的奥妙所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愿意学习、喜爱学习、善于学习的天性,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分析课文标题寓意,读懂故事深刻内涵

通过让学生结合课文的标题来品咂其深刻寓意,加深对故事情节的解读和领悟。从案例中分析课文为何用这样的标题的良苦用心。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什么课文的标题用“卖火柴的小女孩”。

大家从故事的标题着手来分析,“卖火柴的小女孩”,从“火柴”说起,小女子实在是太贫穷了,家里的没有太多的钱来购买足够的食物来维持生计,能够买来的货物:一盒火柴,这是一个非常小的商品,盈利也很小,远没有一只烤鹅产生的利润大,而且,火柴也不能充饥,必然导致小女孩会挨饿受冻;火柴散发出的光明也不够明亮,说明那个小女孩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很黑暗;火柴产生的热能更是微不足道,不能驱寒取暖,说明小女孩生活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冷漠,这也导致小女孩的疾苦无人问津,无人关怀,最终必然导致其只有一条归路,在幻觉中离开这个只有富人才可以享乐的世界;“小女孩”没有足够的体能去做更多大人才可以承担的苦力或工作,只能去“卖火柴”来换取钱财,而任何有钱的人哪里看得上一盒火柴,吸烟的达官显贵都有服务生或仆人为他们点燃,注定小女孩没有生意可做,不得不饿肚皮,甚至在饥寒交迫中失去生命,从而揭露和批判了黑暗的、腐朽的、吃人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可怕、可恶与可恨。

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和正文,当学生读到小女孩产生幻觉的那几个部分的时候,讨论交流之后,弄清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圣诞节日里,富人们可以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地享受美酒美食,而更多生活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城市里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的穷苦人家的孩子,根本没有人去关心爱护、同情怜悯他们,他们赤着脚走在冰天雪地的大街上沿途叫卖,所有过往的路人,视而不见,习以为常。多么残忍可悲的资本主义社会啊!就是在这样一个毫无人性,人情冷漠的社会里,小女孩最终逃不出凄凉悲惨的命运。学生们领悟到这些方面的内容,自然更加明白和钦佩作者使用这样标题的匠心独具之处。

二、理解关键词语动机,深入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

课堂上教师在分析课文时,要学生深刻领悟一段话的内涵。让学生从关键词语入手,反复品读,深刻领悟,认真挖掘关键词语背后所隐藏的大量信息,透过这些词语认识人物的身份、环境、时代以及他们的品质。现在通过对案例分析来感受这种课堂教学的成效。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文章的第一大段讲的是:大娘为志愿军战士做出的巨大无私的付出。其中有这么一段话:“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教师出示这段话后,让学生初读一遍,再谈感受。学生一片茫然,举手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经过教师点拨和启发,让学生理解关键词语背后的“潜台词”和这几个动词的主导动机,再加上几次朗读,学生对于大娘的精神品质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从“带着”一词,说明大娘有一定的号召力,在群众中具有一定的威望,是全村妇女的“主心骨”、“带头人”、加上大娘的人生阅历,又是大家的“长辈”和“亲人”,深得大家的信任,大家愿意被大娘带着走向危险之地去支援保卫他们生命财产的志愿军战士。从“顶着”一词看出,这是朝鲜人民长期劳动养成的习惯,和独特的民族运输方式。还可以体会到她们“顶”是为了让东西更好的平衡,用手抓住固定后,更加的平稳,这样走起路来速度会很快。从“冒着”一词可以感受到,大娘不顾猛烈的炮火在头顶上翻飞,表现了大娘和全村妇女不怕流血牺牲,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从“穿过”一词,可以说明大娘虽然年纪大,但是身板依旧硬朗,动作依旧麻利迅速,同时也能看出战斗场面的激烈程度,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最后对于“雪中送炭”一词的理解,大家自然轻松解决。大娘高大的英雄形象顿时喷薄而出,舍生忘死,勇敢坚强,与志愿军战士那血浓于水的深情厚意也跃然纸上。这一连串的动词赋予人物鲜活的个性和身份乃至品质。通过这些关键的“动词”词语,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把中朝人民之间的友谊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给每位学生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同学们也真正认识到语文课之所以收录这样的课文的深刻用意。通过学习这些课文,不仅懂得了词语本身的意思,也理解了其延伸意思,对于正确分析和理解其他文章具有很好的指南和借鉴作用。endprint

三、抓住经典人物对话,深谙弦外之音的奥妙之处

小学语文课中绝大部分课文都是记叙文,而记叙文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人物之间的对话,抓住主要人物的对话,对于理解故事情节的缘起、发展和结局具有很好的探悉作用。

在案例分析中我们仔细探究课文中的经典人物对话,通过对话中的信息剖析,来了解推动故事发展的矛盾斗争。如《草船借箭》一文中,文章开头就交待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借機杀了他,以解心头之恨和心腹之患。接着就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对话。真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之笔。平静中透出波澜;轻松中蕴藏杀机;谈笑中体现智慧;对答中彰显个性。从对话刚开始:周瑜问诸葛亮:“先生,与曹军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表面客气,却明知故问,接着步步紧逼诸葛亮。他的阴险狡诈,小肚鸡肠,嫉贤妒能,处处以公事作挡箭牌,平淡的话语中流露出险恶用心,句句显出杀机重重。而此时的诸葛亮镇定自若,深藏不露,从容应对,豁达潇洒,胸有成竹。这与周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学生的读、议、悟、评,围绕人物对话,学生富有个性的发言,丰富的想象力,激情飞扬的思想火花,让他们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个人成就感油然而生。对故事中所讲的“借箭”背后深藏玄机理解得更加透彻了。看似齐心协力力拒强敌的“孙吴联盟”,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尖锐的斗争,由于有这些矛盾使然,必然会给“草船借箭”带来更多惊险和刺激,同时,为了消弭矛盾,进一步促进孙吴联盟,诸葛亮也显示出超人的才智来化解矛盾,然而在解决新一轮矛盾的同时,必然会给周瑜带来更多嫉恨和仇视,这也自然会造成“孙吴联盟”一旦达到某一个临界点必然走上决裂的道路。通过人物对话,同学们了解到“弦外之音”奥妙,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更透彻了,语言表达得也更精彩了。

总之,语文课就是一个准确领悟和熟练驾驭语言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由小见大、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非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还需要从低到高,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之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低年级抓起,再逐级深入。在这一过程的实施中,教师要有前瞻意识,站在学生终生发展高度去引导他们、启发他们、激励他们,点赞他们,让学生之间互动、互补中互赢。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每个学生身上客观的存在差异。多点耐心,多点关注,多点思考,在实践中探索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当语文教师人人都做“有心人”时,就会解决语文课上困扰学生们的诸多问题。

作者简介

徐晶(1973.01.29—),男,籍贯:江西省南城县人,学历:大专,毕业于:江西师大中文系汉语言专业,现有职称:小学高级,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管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娘领悟语文课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多么痛的领悟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王大娘钉缸
推销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
好媳妇有眼力见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