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霞 徐瑞权 汤显湖
摘要: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 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显微镜下多血管炎患者,共40例,对患者的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临床特点、病理改变、实验室检查以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肾脏表现(蛋白尿、肾脏受累以及肾小球滤过率低等)、肺脏表现(肺脏受累、咳嗽咳痰等)和非特异性表现(消化道受累、体重下降和乏力等);患者经过实验室检查显示为MPO-ANCA 阳性的有37例,占92.50%,血沉增快35例,占87.50%,血红蛋白降低33例,占82.50%,其余常见的结果还包括hsCRP 增高、血肌酐增高、白蛋白<30 g/L、白细胞增多等;40例患者均采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和吗替麦考酚酯诱导治疗,其中33例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7例患者死亡。随访一年,死亡11例,共死亡患者18例,死亡率为45.00%。结论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肾脏表现、肺脏表现和消化道受累、体重下降等非特异性表现,死亡率高,预后较差。
关键词:显微镜;多血管炎;临床特点;预后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6-0176-02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少见的系统性血管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病理表现为纤维素样坏死性血管炎,属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中的一种,其检出了较低,预后往往较差[1]。因此,为了提高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临床上应该加强对疾病的研究。我院以显微镜下多血管炎患者共4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显微镜下多血管炎患者,共40例,其中女性有17例,男性有23例,年龄(35~77)岁,平均年龄(60.7±2.0)岁;病程(2~31)个月,平均病程(14.5±0.5)个月;平均随诊时间为(28.7±1.5)个月。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2012 年 Chapel Hill 会议提出的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定义,具有药物过敏和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表现为蛋白尿、急进性肾功能不全和血尿等肾脏损害,同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肺肾综合征表现、肺部综合征表现,伴有耳、眼、关节和心脏等全身多器官受累表现。
1.2.2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中排除了肉芽肿性血管炎、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血管炎、肿瘤相关性血管炎和有小血管炎性反应表现者。
1.3方法
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收集整理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其中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检查、C反应蛋白、血肌酐、白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
2结果
2.1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的临床表现
4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肾脏表现、肺脏表现和非特异性表现,常见的肾脏表现包括蛋白尿、肾脏受累以及肾小球滤过率低等,常见的肺脏表现包括肺脏受累、咳嗽咳痰等,常见的非特异性表现为消化道受累、体重下降和乏力等,见表1。
2.2显微镜下多血管炎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40例患者经过实验室检查显示为MPO-ANCA 阳性的有37例,占92.50%;血沉增快35例,占87.50%;血红蛋白降低33例,占82.50%;hsCRP 增高30例,占75.00%;血肌酐增高28例,占70.00%;白蛋白<30 g/L 21例,占52.50%;白细胞增多19例,占47.50%;血小板增多12例,占30.00%;肺弥散功能减退11例,占27.50%;ANA 阳性5例,占12.50::PR3-ANCA 阳性2例,占5.00%。
2.3显微镜下多血管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40例患者均采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和吗替麦考酚酯诱导治疗,其中33例病情得到缓解,7例死亡,病情缓解患者中有3例复发,经过大剂量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后,病情缓解。33例患者随访一年,1年死亡的有11例,治疗至随访1年,共死亡患者18例,死亡率為45.00%。死亡的18例患者中,由于肺部感染导致死亡的有8例,由于中枢神经受累导致脑疝和脑出血的有3例,由于肺泡出血死亡的有5例,由于心脏受累而出现心肌梗死死亡的有2例。
3讨论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蛋白尿、肾脏受累以及肾小球滤过率低、肺脏受累、咳嗽咳痰、消化道受累、体重下降等,累及的器官为肾脏和肺脏,平均发病年龄在50岁左右,男女发病的比例相当[2-3]。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可能会出现单一的器官受累,主要的临床症状为非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因此在临床上的误诊率非常高[4-5]。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经过实验室检查显示为MPO-ANCA 阳性的有37例,占92.50%,血沉增快35例,占87.50%,血红蛋白降低33例,占82.50%,其余常见的结果还包括hsCRP 增高、血肌酐增高、白蛋白<30 g/L、白细胞增多等;40例患者均采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和吗替麦考酚酯诱导治疗,其中33例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7例患者死亡,病情缓解患者中有3例复发,经过大剂量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后,病情缓解。33例患者随访一年,死亡率为45.00%。本研究结果与相关的研究报道数据吻合[6]。说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肾脏表现、肺脏表现和消化道受累、体重下降等非特异性表现,死亡率高,预后较差。
综上所述,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以肾脏和肺脏为受累器官,病情进展非常快,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需要积极治疗,密切观察,并嘱咐患者随访。
参考文献:
[1]崔思玲,夏红强,冷晓梅,等.53例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临床特点及预后[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4,8(4):300-305.
[2]邹峻,管剑龙.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临床特点及其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6, 43(5):558-562.
[3]杨丽君,谭锋,李学英,等.显微镜下多血管炎肾脏损害28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10,10(2).
[4]丽晶,王立,吴金琼,等.显微镜下多血管炎69例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15(1):5-8.
[5]王晓,柴华旗,周玲.显微镜下多血管炎18例临床特点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 29(3):550-551.
[6]程曼曼.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临床特征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编辑/李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