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成因分析及对策

2017-09-05 21:08贾明远侯楚瑶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成因对策

贾明远+侯楚瑶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及主要表现,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的成因及危害,提出了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的教育对策。要认真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不断进行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就业竞聘演练。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成因;对策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生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几十人、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现象已屡见不鲜。从2001年开始,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飙升。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仅有114万,到2016年时,毕业生人数增长到765万。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面对改革带来的扩招和毕业生的供需矛盾,大学生就业过程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了就业焦虑心理状态。焦虑的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和就业成功率,困扰着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选择。本文分析了高校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心理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力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及主要表现

焦虑心理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预期自己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弗洛伊德最早从心理学角度重视并探讨焦虑的问题,他把焦虑分为客观性焦虑和神经症性焦虑,前者是对环境中真实危险的反应,与恐惧一词同义;后者是潜意识中矛盾的结果。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是指大学生面对就业问题时所感受到的焦虑状态。这种特定的情境是因为毕业生心理准备不充分而无法驾驭的,他们会担心自己不能够把握就业过程中难得的机会,这种担心往往会使其产生持续紧张的焦虑感,直至顺利就业后这种焦虑感方能完全消失。大学生焦虑心理主要表现在就业前无从抉择和受到就业挫折后出现的非正常情绪反应,这是一种焦虑心理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情绪反应。其表现形式为身体和精神的紧张、常常觉得自己不能放松下来、唉声叹气、萎靡不振、坐立不安、难以集中精力和正常思维、疲乏或浑身无力,严重的焦虑心理会使人缺乏耐心和易怒,即使是低度的压力也会让他们难以应付,积极性受到打击,从而失去方向。

二、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的成因及危害

1、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焦虑的开始是对压力的正常反应状态,适度的焦虑能让人产生一种压力感,这种压力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帮助人们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但过度的焦虑,则会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学习。当自身受到内部或外部刺激却没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做好自我心理调适时,情绪长期压抑无法释放,就产生了焦虑心理。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多表现为过度焦虑,其根源主要集中在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在“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面对理想与现实、就业与失业等矛盾,常常让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无从下手,他们希望自己的工作环境好薪金高的同时,又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自己的职业能力和选择是否适合自己,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会不会使自己的职业理想化为泡影或难以胜任。

2、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成因分析

(1)自信心不足。当今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出生到大学毕业被家人“一手包办”,很难从容的与社会衔接,没有社会经验却要独自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难免会让他们一下子手足无措。再加上自身经济基础的薄弱,不足以支撑习以为常的消费需求,面对难得的机遇自我把握的能力也比较弱,长此以来,很容易就产生不自信的心理,容易用逃避的方式去避免担当与责任,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就会产生不自信的自我暗示和自卑心态导致在就业过程中缺乏勇敢面对挑战的勇气,甚至有的同学产生了随遇而安的心态,结果失去了理想的工作机遇而产生焦虑心理。

(2)自我认知不足。众所周知,在校大学生大多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经受过大的挫折,加之学校挫折训练缺失和社会实践锻炼的薄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认识社会,认知自我的能力明显较弱,特别在对待就业问题上不能客观理性的从自身和社会需求实际出发,而一味地“理想化”或“跟风式”的就业,结果要么是定位过高,多次碰壁。要么是多人甚至几百人竞争同一个岗位,有点“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味道。结果竞争的头破血流。还有一些同学在就业问题上自我不负责,得过且过怨天尤人,等待“天上掉馅饼”,结果可想而知。凡此种种,催发了忐忑不安、心绪烦乱、夜不能寐、茶饭不思,甚至危害健康的焦虑心理。就业是否适合自身的能力是以后在校大学生在工作中能否得心应手的重要基石。理想与现实出现偏差时若不能及时调整好自身的心态,对未来的职业和岗位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而固执的一味追求一步登天、忽视一步一个脚印的重要性,最终必然产生就业焦虑心理。

(3)家庭正向引导缺失。作为朝夕相处的家人,他们的职业观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职业规划与就业,家人要用合适的方式指导子女在就业时有一个积极务实的心态。有些学生会因为自己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庞大的社会关系,而担心自己不能顺利就业。调查数据显示41.61%的学生认为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当这些学生的自身能力无法满足家人的期望或就业方向违背了家长的观念时,便会出现冲突,家长若不及时对子女进行合理引导,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就必然加大了他们的就业压力,引发焦虑心理。

(4)学校指导针对性不强。大学生毕业前,学校大多给予毕业生就业指导,专门开设了毕业生就业指导课,有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但大多数学校只是按照教材教条式的教育。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个性化,特别是对已出现的一些由就业而引起的焦虑心理的毕业生关心不够,办法不多,未建立相应台账一对一跟踪解决。另一方面,毕业生之间多忙于就业,彼此交流、沟通、關心不够,也是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5)就业岗位供求矛盾突出。就社会大环境毕业人数严重供大于求这一现实,导致了能力差又没有社会资源的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的惯性思维,在还没有就业前就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先入为主的冲击,竞争的激烈本已经让初出茅庐毫无社会阅历的毕业生略感恐惧。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政策法规,规范大学生就业工作流程,力图大学生就业阳光运行、双向选择、公平、公正,但“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社会的不正之风可谓是雪上加霜的打击着就业者的心理,不公平的现象加重了就业焦虑的消极情绪产生。endprint

3、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的危害

(1)造成大学生的身心障碍。焦虑往往是产生身体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由于大学生没有经历复杂的社会实践,耐受能力较低,客观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主观上又无法承受,焦虑水平往往很高。持续过高的就业焦虑水平合并其它心理压力和问题,会使大学生出现身体疾病和心理障碍。身体方面,人的免疫功能将会下降,容易出现肌肉紧张、呼吸不畅、失眠、神经衰弱、消化性溃疡、心脏病等症状和疾病。心理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会降低,严重的会出现心理障碍,甚至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如情绪持续低落、兴趣丧失、看破“红尘”;与人交往中,讨厌别人、脾气古怪,关系紧张;夸大失败、怀疑和轻视自己、甚至彻底的自我否定。这些因素导致许多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以及自毁、自杀等极端事件的发生。

(2)加重大学毕业生“就业恐惧”心理。就业焦虑心理产生之后,反过来又使就业焦虑进一步加深。焦虑的实质是毕业生担心在就业时的失败,因此在漫长而又激烈的就业过程中一定会存在着焦虑心理。就业焦虑发展到严重阶段时,就有可能产生“就业恐惧”。如果焦虑心理得不到及时疏导调适,就会演变成行为上的异常表现如:当处于焦虑状态时,身体自然处于紧绷状态,准备好随时都可以采取行动去战斗或逃避。但因为不知道威胁来自何方或隐藏何处,所以往往束手无策做出无目的,无效的行为。产生的焦虑又不知该如何处理,以及平复身心烦躁的变化。这样一来,他们在机会面前总是畏首畏尾,以致坐失良机,从而影响就业和个人发展。焦虑的程度会必然影响到个体的生活、社交、工作、人际关系甚至个人身体健康等。

三、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的教育对策

1、认真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专业和职业不同,专业是知识的分类,一个专业可以对应数个职业,而职业是社会属性,他强调的是社会分工。据调查,就业焦虑心理来源于盲从,他们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不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一味的去追求所谓“高大上”的工作。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有近60%的毕业生希望到国家机关和三资企业工作,其中36%左右的毕业生希望从事公务员职业,而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培训就业司的材料,在近期内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中政府机关需求非常小,在89个城市所需要的198万个岗位中,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的需求比例只有0.8%,而毕业生自己认识到应该调整就业观念和期望值的人员只有28%。”这样的毕业生难免在现实的泥沼里越陷越深,与潜在的机遇擦肩而过。作为学校,应该防患于未然,在大学新生中开展职业理想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所学专业分析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职业方向一致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团体教育的方式,使目标相同的人互相交流,分享最新职业信息的同时彼此也能够扬长避短。在此期间,学生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来锻炼自己,同时能够了解感兴趣的职业方向是否适合自身气质性格。在此基础上,学校方面可开展关于职业规划的相关课程学习,让学生更深入的认识到自身兴趣爱好与实际职业生涯能够匹配的重要性,对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职业价值观作为价值观的组成,同样是伴随着各种社会活动而形成发展的。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每一位大学生都希望毕业后获得一份既能发挥自己知识与技能,又能满足自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工作。但现实是残酷的,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往往给毕业生带来焦虑心理。因此,在校期间,学生要重视和加强学生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理想教育,通过企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校友返校作报告等途径引导大学生认知自我、认识社会、了解职场。同时,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磨练自己面对挫折的勇气,坚定自己的信念,学会调节自身的情绪,避免焦虑心理的产生,以积极健康的心理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3、不断进行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

在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调整他们的就业误区,已成为预防和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刻不容缓的任务。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大多院校均未落到实处,如何及时矫正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不正确抉择以及调适焦虑心理问题缺乏认真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当然谈不上积极可行的有效举措,而这一点恰恰是避免就业焦虑心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它衔接着就业时的心理准备和自我暗示。对此,学校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教育讲座,让老师和学生更加重视心理教育,认可心理教育所能带来的帮助。通过专业的就业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职业和岗位,预防就业心理焦虑现象的发生。

4、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就业竞聘演练

大多数毕业生在择业前的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对即将面临的竞聘流程知之甚少。因此面对用人单位的层层筛选表现的不够自信从容,常常因为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脱节,无法展现自己真实的实力和专业素养而与理想的工作失之交臂,浪费了很多就业机会。对此,学校要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实践锻炼,积极开展毕业生“模拟就业竞聘”演练,增强毕业生对于择业技能的把握,让他们充分了解就业的方式和基本过程,对于面试人员的提问,能够从容不迫的进行回答,发挥自己的实际水平和才能,通过实践演练克服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焦虑心理,最大化理想化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录用。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本文简要分析了毕业生就业焦虑心理的成因,并提出了解决的思路与举措,但要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好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问题,学校、家庭、社会要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起责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特别是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要指导好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理想,同时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对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焦虑现象要及时疏导,以确保他们以良好的心态选择自己的职业岗位。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会越来越复杂,如何顺应社会发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数据:全年就业目标已超额完成(EB/OL).搜狐网http://mt.sohu.com/20170109/n478162196.shtml,2017-01-09.

[2] 張艺玲,黄子杰.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研究[J].中国校医,2007.358-360.

[3] 肖沛雄,陈国海等.大学生心理与训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244.

[4] 范绪锋等.大学生就业难不是扩招惹的祸[N].中国教育报,2003-03-20.

[5] 谷国锋.当代大学生择业趋向及特点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0.11.

【作者简介】

贾明远(1959.10-)男,陕西渭南人,西安邮电大学副校长,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本文指导老师.

侯楚瑶(1991.8-)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邮电大学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成因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