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材料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17-09-05 15:28刘兆海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年11期
关键词:废旧材料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刘兆海

摘 要 由于手工操作的实际需要,学习用具伴随着基础教材进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并且它的使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如何把废旧材料利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已逐步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课题。

关键词 小学数学;废旧材料;自制教学具;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1-0040-02

1 前言

儿童具有乐玩好动的活泼天性。然而,他们玩的并非是“空手道”,总要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物体在左右陪伴着,这样才能玩得投入、玩得尽兴。这种现象足以说明一点,那就是儿童不仅动手能力强,而且他们的活动与物质材料之间始终有一种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令人感同身受的是,儿童还有一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自然本领,什么小棍、瓶盖、吸管、纽扣、花片、积木、图形卡等各类物体,在他们眼里都是一些大可利用的“宝物”,在他们手里都能玩转起来。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去合理开发儿童的这种“天然资源”并且充分地运用到学习活动之中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忽视儿童乐玩好动的天性能力,既是资源浪费现象,又是不容忽视的教育渎职行为。因此,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在正确认知自制教具与学具的价值意义的基础上,主要就如何合理运用废旧材料,试对此做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希望能为更多同行提供点滴经验。

2 自制教学具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意义

即使在信息技术广深普及的新形势下,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具运用依然处于不可替代的优势地位,其教学作用同样是不容忽视的。自制教学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常有利于深入推进素质化教育进程。首先,自制教具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手脑互动的能力锻炼,而且蕴藏着一定的“学识”和课程设计思想。其次,在制作过程中,师生必须要弄懂教材、“消化”知识、琢磨轮廓、“打造”雏形,方能着手设计和试制。即使是利用废旧材料进行仿制,也得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与思考,潜心探索制作的方案与途径。最后,具体制作中还要经受技能的挑战与锻炼,历经失败的教训与考验,所有这些,对于锤炼师生的个性化素质大有裨益。

2)非常有利于在重难内容突破中提升教学质效。对于一些重难知识,如果通过自制教学具来直观展示,则能让小学生在操作与体验中感受其演绎过程,从而在化难为易中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3)非常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引导小学生充分利用身边信手可取的生活材料和日常用品,积极开展自制学具的研究与设计、组合与加工等活动,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并有效放大他们的现有思维作用,而且能够在制作过程中不断挖掘与积淀他们的思维潜力,从而赢得极具正强化功能的“情绪智力”效益。

4)非常有利于丰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小学生在“变废为宝、化旧为新”中开展教学具自制活动,不仅可以拓展数学学习视野,丰富课程知识内涵,让他们学习课堂教学中难有的数学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感悟“数学生活化、生活化数学”的意识与真谛,而且能够把环境保护的良好德育元素逐步植入他们的思想与血液中。

3 废旧材料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与研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教学具手工自制活动,这是一种“功德无量”的教育教学行为。

利用废旧材料自制教学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情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生动形象的教学具自制形式开展学科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迎合小学生“求动、求新、求趣”的活泼心态,而且非常有利于在寓教于乐中逐步培养他们“生活化教学、教学生活化”的数学应用意识。

比如在教学“9加几”内容时,为了让小学生更加熟练地理解与掌握“凑十法”,笔者让他们拿出身边的小圆片进行学具操作:先摆上9个小圆片一堆,再摆上5个小圆片一堆。“小朋友们,我们两次一共摆了多少个小圆片?你们知道怎样列式吗?你会不会通过擺弄眼前的这些小圆片来算一算呢?”这就像“一石激浪”似的,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立即群情高涨地投入摆弄活动之中,还不时地商量着、交流着。他们先后纷纷从中找到口算法:从5个堆子里拿出一个小圆片,与另外堆子里的9个加起来为“10”,再与刚才剩下来的4个小圆片相加,就是14个小圆片。最后形成“9+5=14”的列式计算。看到自己“玩”出了学习方法,学生显得更加激动和兴奋。

利用废旧材料自制教学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竞争与合作”是现代社会的两大显著特征,“大合作有大成就,小合作有小成就,不合作就很难有什么成就”。现代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90后”“00后”的社会特质。对于这种现象,如果听之任之的话,绝对不利于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战略发展”的指导思想,善于把智力发展和德育培养相结合,努力在“寓教于育”中获取“1+1>2”的双赢效果。

以“统计”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向全班借一些用纸折叠起来的器物,主要有△、□、○等形状的;然后把它们装在一个口袋里,并提问学生:“你们想知道它们分别有多少吗?怎么才能知道呢?”大家认为只要倒出来数一数就能知道答案了。“这的确是一个好方法。那么,怎么数才能做到既快又好呢?”接下来教师暂退一边计时,让各小组自己想办法解决。其结果是:前三个小组“硬碰硬”地数,用时较长;第四组则由组长负责,组内分工,有人从袋里取出图片,有人报形状名称,有人负责计数,这样很快就统计出三种形状的个数。在这之后,教师又安排了几例生活统计题目让学生合作完成,既巩固了统计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好处。

利用废旧材料自制教学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教学具的辅助和支撑,然而并非越复杂越精美越好,而是越简单越实用越好。手工自制教学具不仅简单易做,如果利用废旧材料成本较低甚至是零,而且可以在师生互动中增强情感、促进和谐,更加有利于在培养手脑互动能力、节约环保意识的同时,加快小学生的直观感知速度,努力提升他们的课程学习效果和效率。以“面积与周长的比较”内容教学为例,笔者邀请小学生共同制作如下:把一根普通废旧的铁丝做成一个长方形框子(剪去并扔掉剩余部分),接着做一个长方形的纸板面并放入上述框子里,在大小合适情况下组成一个长方形模型;然后引导小学生在“观察与体会”中很快就明白了相关数学知识——在这个制作模型中,一根(圈)铁丝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而这一纸板面的大小也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如此而为,这种以废旧材料制作而来的教学具虽然简单经济,却能让小学生在对比模型、面与直线的直观教学中极其轻易地区分了“面积与周长”的不同含义,而且其教学效果与多媒体辅助教具相比毫不逊色。再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让学生用手去拉由废旧铁丝围成的长方形,以此有效增强他们的实际体会和个体感悟。

利用废旧材料自制教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小学生以形象性思维为主,而数学是一门理性学科,对于抽象思维则有着较高的学习要求。如果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关系,要想让小学生把数学课程学好,必然是难以调和或者事倍功半的。正因为如此,教师应充分借助教学具来有效解决这一矛盾问题,从而有效实现“化抽象为形象”“化被动为主动”的良好教学目标。

如在教学“体积与体积单位”内容时,教师可自制教具并模仿基础教材来开展如下实验活动。

1)往一个弃用的空塑料杯里面注满水,再把一个小石块放入到同样大小的空塑料杯子里。

2)把前一个杯子里的水导入第二个杯子里,发现前者还没倒完,后者就已经满杯了,这说明什么呢?学生从中体会到石块占据了一定的体积空间,换言之,“体积,就是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

3)在小石块上系一根细铁丝,往空塑料杯子里注入半杯水后,把小石块慢慢地放入其中。结果发现随着小石块进入水面以下部分慢慢增多,杯中水面在逐步上升。就在这时,个别学生惊叫道:“我明白了,小石块进入水面的体积就是它排开杯子里水的体积,这与我知道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差不多!”这真是“一鸣惊醒梦中人”啊。从全班反应来看,在这种实验观察和故事启发下,学生的思维火花很快被点燃了。

4 结语

数学知识是丰富多元的,教学具也应是灵活多变的,而日常生活中的废旧资源更是永不枯竭的。教师只要高度重视、善加利用,把这些废旧材料充分地运用于教学具自制之中,并合理运用于日常教学中,一定能取得令人期待的教育教学效果。

參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钟世文.数学课中的“巧用小手”[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0(1):38-39.

[3]张燕,谭志合.构建环保校园文化营造良好学习氛围[J].消费导刊,2010(1):157.

[4]周新建.如何处理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态生成[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09(11):70.

猜你喜欢
废旧材料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废旧材料在建筑创作中的再利用研究
利用废旧生活材料 培养设计创造能力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