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贵兰
摘要: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这使每一位教师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利用这种情境来提高学习质量,是每个教师都迫不及待要探索的问题,小学数学情境的设置方法有很多,较好地创设情境是一门艺术。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之一。从开展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以来,学习过、尝试过很多创设情境的方法,现就一些课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疑问是智慧的开端,思维的催化剂。小学生好奇心强,这强烈的好奇心正是学生主动求知的动力。我们可以利用问题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好奇心间制造摩擦与矛盾,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从而诱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动机,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时,我出示圆盘等较小的实物,问学生如何来计算这些圆的周长。学生提出可以用软尺来测量,或者把这些物体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就可以测出。再提出操场上的圆形花坛的周长呢?学生说用一根足够长的绳子记录下它的长度再测量绳子的长度,有的说用软尺依次测量,把这几次的长度加在一起就知道花坛的长度了。紧接着我拿一根绳子,一端系着一个粉笔头,另一端握在手里,甩动绳子,粉笔头的轨迹形成了一个圆,再让学生用上面的那些方法来测量此类圆的周长,学生纷纷表示上面的方法现在无法行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时我提出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既简单又快捷地计算出所有圆的周长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问题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带着心中的疑问顺利地进入了学习与思维的最佳状态,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创设应用性情境
教师要有意义地让学生多接触“融于生活的数学”,尽可能地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者是只作简单加工的现实问题,把参与知识“再创造”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问题的发生、提出、加工、解释的过程,根据实际问题作出多角度的分析和解答。从而培养学生收集、选择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增强综合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如,学习“统计”后,组织学生调查同学们对水果、蔬菜喜好的情况,在家看电视时间的长短,同时组织学生深入家庭调查,调查每个家庭人口状况、电话费、水电费等,学生学习的热情极高,并能根据每种调查结果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创设游戏情境,在玩中学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我们要顺应学生的这一天性,将游戏与数学结合起来,通过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情境来引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与高涨的参与热情,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感受到了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高。
四、故事情境,引人入胜
小学生都是故事谜,把知识融入故事中,配上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多媒体课件,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一年级“比一比”时,可以这样设计:在音乐中讲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分别显示小兔、小猪盖房子的画面景物,然后请学生观察美丽的画面,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各有多少?想把什么和什么比一比?学生的注意力被动听的故事、美丽的画面所吸引,兴致盎然。
五、悬念情境,激发好奇
好奇心是对所发生的新异事物感到惊奇,引发疑问,进行探索的心里倾向,是小学生的重要心里特征,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情趣。
六、创设演示性教学情境探索体验数学
我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演示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此来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在亲身体验和探究中认识感悟数学,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物的态度、科学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我在教学“相遇问题”时,让学生拿出玩具小汽车,把课桌当作“马路”,让同桌同学合作,模拟表演两辆小汽车在一条马路上的运动情况。玩耍中,学生弄清了什么是“同时同地出发”、“同时两地出发”、“同向而行”、“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相遇”、“相距”??再请两名学生上台模拟表演:“小红和小华同时从家里走向学校,小红每分钟75米,小华每分钟走55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在这样饶有趣味的情境中,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相遇应用题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总之。老师要善于营造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和能力。情境創设更多的是成为数学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他们更好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赵艺.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卞动探究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
[2] 马玲,张玉成.对数感特点及其教学的思考[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9).
[3] 贾胜元.交给学生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
[4] 李爱云.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学周刊,2011,(09).
[5] 俞正强著.数学学习与"数学生活化"的课堂把握[M]小学数学教师,2005
[6] 林华民.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M].农村读物出版社,2003.
[7] 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M].商务印书馆,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