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萍+苏幸锋
【摘 要】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在教化民众、传承文明方面有重要影响。古代广西的书院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地,对广西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古代广西书院的兴衰演变,从发展历程、政治和文化三方面探讨古代广西书院的多元化特点。提出广西现代教育的发展,应加强学术交流、发展民办教育,使知识传播与品德指导相结合。
【关键词】 广西;古代书院;古代教育
本文依托《宋史》《明史》《清实录》以及地方志等史料,在介绍古代广西书院兴衰状况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探析古代广西书院多元化特点及其对广西当代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广西古代书院的兴衰及原因
在我国古代社会,官学与私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系统,书院正是官学与私学相结合的产物。广西书院始创于南宋,后经元代的沉寂,在明清进入鼎盛期,迄于清末,历时约八百年,是古代广西文教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广西,有据可考的书院共303所,其中宋代9所、元代3所、明代70所、清代221所。作为全新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在教育和学术中具有更多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书院的存在和发展在教化民众、传承文明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1、南宋时期的广西书院
南宋是古代书院发展的盛世时期。靖康之变后,南宋政权丧失了大半国土,只在淮水以南偏安一隅,为防御北方的威胁及保持南方的安宁,南宋政权开始加强岭南地区的统治和开发,军事上加强部署,经济上发展边贸,文教上设馆办学。另外,“衣冠南渡”给广西带来大量汉文化及儒家人才,一时间,广西“衣冠礼度,与中州同”,容州出现“四方之士,执经者数百人”的景象。
2、元代广西书院的沉寂及其原因
有元一代,广西只兴建了三所书院—宣成书院、清湘书院和璜溪书院。前两者为复建,后一所是新建。发展势头正好的广西书院,在元朝陷入沉寂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元朝统治中心回到北方,元朝时期书院的兴建以长江流域为最,珠江流域远不及黄河流域;二是元朝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尚武轻文,广西人民难以通过科举出仕,儒学衰落;三是元朝时期,广西动荡不安,书院的发展也一直处于静止状态。
3、明清时期广西书院的兴盛及其原因
明朝是广西书院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此时广西兴建的70所书院主要集中在桂东北。清朝初期,政府明令“不许别创书院”,广西书院的发展陷入停滞。雍正十一年(1733年),为巩固统治,中央政府决定在政策上支持、经济上“赐帑金”,鼓励书院发展。朝廷对书院发展持支持态度,广西书院的发展得以进入快车道,著名的如宣成书院、秀峰书院、清湘书院等就在这时候建立。
明清时期科举在广西兴盛有多方面原因。首先,填补官学的不足。明清時期的官学与科举制度紧密联系,学子参加官学的直接目的是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官学远不足以满足民众为参加科举考试而接受学习的需求。出于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明清政府决定拓展书院以弥补官学的不足。其次,明清时期广西社会名流和著名学者渐多。
二、广西古代书院的多元化特点
1、发展历程曲折
受地理位置和民族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广西古代书院发展有着与中原地区书院不同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理交通相对不便,导致广西书院萌发晚于中原地区;二是发展过程缓慢,且与全国的差距逐步扩大。宋朝时期广西创建的书院只有9所,元代只有一所,而此时全国创建的书院分别为711所和296所,广西远低于全国。
2、政治性影响显著
古代时期,广西具有重要军事战略意义,历代中央王朝十分重视广西的治理与经营。南宋在广西“持文教而略武卫”,重视文教以开化民风,企图加深广西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达到治国御敌的目的。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将广西人民定为第四等级的“南人”,无意在广西发展文教事业,书院发展停滞。明清中央政府在边疆治理问题中侧重兼顾思想文化的渗透、同化,改土归流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力兴建书院,广西书院迎来发展的高峰。
3、文化传播功能突出
书院是广西重要的文化传播地。“衣冠南渡”后,大量汉族官民南迁广西,随“衣冠南渡”而来的是汉文化在广西的推广与传播,一时间,广西“衣冠礼度,与中州同”。明清时期,来桂社会名流和著名学者渐多,他们在广西创建书院,育才讲学。桐城派大家吕璜在桂林秀峰书院一方面言传身教秀峰书院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通过讲学育才,传播桐城学派理论,开启了广西桐城文学的先风,促进和丰富了广西文化的发展,使广西的文风士气得到提高。
三、广西古代书院对当代广西教育发展的启示
作为广西教育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研究书院的发展历程对当代广西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1、重视学术交流
古代书院是各学派思想学说的传播场所,其创设的目的是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推动学术文化的传播。当今的教育和科研机构要发扬书院的学术精神及开放学风,师生要保持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开放包容的胸怀,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学术的交流与合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活跃学术氛围,坚守学术道德,弘扬科学精神,增强创新意识。
2、积极发展民办教育
书院作为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广泛设立有效缓解了官学不足引起的教育紧缺现象。进入现代社会后,城乡之间教育师资、经费、设施配置差距悬殊。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国家要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合作办学方式,放宽办学准入条件,走公办和民办联合办学的路子,在发展公办教育的同时给予民办教育发展空间,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真正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大众化”。
3、知识传播与品德教育相结合
书院是社会名流著书立说、教书育才,弘扬儒家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文化传播地,其坚持知识传播与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仍值得我们去学习。当今的学校要坚持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与思想品德教育并重,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 [宋]祝穆撰,[宋]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上)[Z].北京:中华书局,2003.
[2] [元]脱脱,阿鲁图等撰.宋史[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卷四百九十三·列传第二百五十二·蛮夷一.
[3]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Z].成都:巴蜀书社,1985.经济汇编·选举典·学校部·第17卷.
【作者简介】
林青萍(1991-)女,广西南宁人,历史学学士,南宁市第十四中学历史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广西地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