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兰+周建松
摘 要: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制订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梳理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处理好高教性与职教性的关系、专业和学科及课程的关系、专业的自身定位问题等逻辑前提;要回答好四个重要问题,即办什么样的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在此基础上,提出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坚持的原则,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的课程类型。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前提;问题;原则;课程类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21-0010-05
高等职业教育以人才培养工作为根本任务,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必须要有效破解三个命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命题也是办好学校的首要答题。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体制机制和环境营造都十分重要,但把每一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好是十分重要的前提,因为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在高职院校的诸多文件建设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建设和运行有章程,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则是专业建设的基本章程,必须认真地研究和制订。做为专业负责人,应该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教务部门的具体要求,把制订、修订、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做为重要职责;把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做为本人的基本职责,把每年一度的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制订做为常规性重要工作。
一、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认识前提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既有科学问题,也有艺术问题;既有谋划问题,也有实施问题;既有理想状态,又有现实情形。但总体而言,我们要从理论上回答清楚,带着理想和情怀,认真做好这项工作。研究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逻辑前提。
(一)高教性与职教性的关系处理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教性和职教性双重特征,因此,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必须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属性处理好,既要满足做好高等教育专科层次的水平和要求,也要落实好职业教育的具体属性。换而言之,高职教育之高必须到位,高职教育之高不宜越位;高职教育之职必须有位,高职教育之职不可缺位,高职教育必须合理定位。
(二)专业和学科及课程的关系
专业是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有概念。在我国,基础教育是以课程为逻辑的,而职业教育是以专业为逻辑,高等教育既有学科逻辑,也有专业逻辑。我国的专业概念是从苏联引进的,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一般讲课程计划,因此,处理好这些关系十分重要,这实际上是要研究和把握好学科和专业课程等之间的关系,把握好专业的口径和范围问题。一般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立足于专业建设,而专业是一个基于经济社会分工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学业门类,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在一起。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立足于此并有明确的概念,专业既不是课程的简单组合,也不是课程计划,而是以明确的学业门类为基点的综合体,是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和基点,如确需开展学科研究,也是为了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专业的自身定位问题
在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实践中,无论是本科、专科甚是硕士、博士都是以专业来界定,专业成为继校名、院名的第二道或第三道门。因此,专业对于高等教育或中等专业教育而言,既有一定的通用性,而对于普职融通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及其专业继续发展来说,也具有持续性,正因为这样,专业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我们必须清楚的是,专业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高职教育或者中职教育,专业学制是有限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更何况也有学生基础和人才培养定位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它具有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属性,因而必须紧贴行业企业和社会需求,这就有一个合理的层次定位问题,也有一个面向定位问题,也有适当的因地制宜和办出特色问题,同样的专业也还有高职特征、区域特色和院校特点等具体问题。
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回答的四个问题
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既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也是一个现实的课题。在梳理清楚逻辑前提基础上必须回答好几个重要问题,即办什么样的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一)办什么样的专业
办什么样的专业?既不能简单地照搬历史,但也必须传承历史;既不能盲目跟风,但也必须考虑现实需要。从理论上看,专业的设置从专业出发,一般而言,对于区域性的高职院校,要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开设什么样的专业,社会需求大的专业就积极创造条件来办这类专业,这无疑也是对的;而对于行业性或就是由行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围绕或紧贴行业需要或产业发展办专业同样合乎逻辑。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认为办什么样的专业,总体上是基于需求,而需求又有可能是變化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由需求因素决定,同时必须要考虑办学条件,其中包括历史条件,学校总是因历史发展而来;也包括师资及办学条件,因为这也是办好专业的重要因素;此外,还包括专业与学科的相关性,因为学科水平有利于专业教学开展,因此,专业不是简单的专业,而应有专业群和专业结构问题。
(二)培养什么样的人
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从宏观方面来讲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具体定位,各个时期也有不同表述,教高[2000]2号文件定义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高[2004]1号文件则强调,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教高[2006]16号文件则明确,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则要求,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究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教职成[2015]9号文件,即《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在描述优质学校建设时则明确要求培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
此外,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部还曾经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我们认为,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问题,应该是面向一线、面向应用的职业化、程度高、适应性强,并有一定发展潜力和能力的专门人才或技术技能人才。
(三)怎样培养人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在不同时期,各个阶段的文件中也有不同的表述,但大致都表达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如[2006]16号文件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學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要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倡导选聘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学生党团员,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上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为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所做的重要指示中,明确提出,要树立正确人生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这实际上是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四)为谁培养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都指明了我国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认真贯彻,抓好落实。
三、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坚持的原则
在研究人才培养工作认识前提和回答好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确立起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一)遵循青年身心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
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核心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必须遵循身心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从身心发展看,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一般为三年学制,适龄期大约为18—21周岁,这正是进入成人初期阶段,因此既要进行成人礼仪和责任教育引导,也要尊重成人的自主性和法律地位,还要根据青年人特征安排好德、智、体、美各项活动。从人才培养规律看,学习有一个知识体系,适应岗位也有一个逻辑过程,人才培养也有一个如何推进从普通中学向和谐职业人或中高职递进的课程。对于一年级重点做什么?二年级重点做什么?三年级重点是什么?必须要进行统筹协调。
(二)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鼓励学生特长发展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为”的要求和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方向,实际上是我党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和明确化,要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就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原则,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必须在课程和教师、教学条件配备,在考核机制中充分体现,要正确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就必须在课程建设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要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同时,实现特长发展和特色培养,就必须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留有余地、留有弹性,允许和鼓励学生以长补短、以优补欠、以特树特,让有特长者更有特长,无特长者激发或形成特长。
(三)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走开放合作之路,必须紧紧利用和依靠企业和社会资源,把握社会需求、行业需求和企业需求,在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的结合中寻找答案,谋求校政行企的开放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正因为这样,在人才培养制订过程中,必须主动争取企事业单位的参与,充分利用好各类社会资源,如果说能够做到校企校政校行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并由双主体、多主体来共同实施,那么人才培养一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实践育人
高等职业教育区分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其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中特别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注重社会需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正确把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能力培养要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坚持实践主导,突出实践育人,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的时间和内容,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实训课程可以单独设置,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从事本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要强化课程的实践教学,要争取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5%左右,同时应安排不少于一学期的综合性或顶岗实习,真正把实践性教学和实践性人才培养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要建设好一大批校内实训实验基地、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努力让校内贯彻真实化(生产化、经营化)、校外基地教学化。
(五)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多样化、特色化原则
在遵循上述四个基本原则和要求的基础上,高等职业教育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还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多样化多样性特色化原则。一方面,各个区域和地区,各个学校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当可以大同小异,更可以体现特色;另一方面,同一个学校同一专业也可以多种方式,因为生源不同,有三校生,有自主招生,有普高生,还有中高职五年一贯制,即使是同类生源也有文科、理科、文理综合之分,或者同一个专业针对不同行业、企业和区域,也会有不尽相同的需要。如同为金融专业,在沿海发达地区及内陆地区需求不同,大型银行与小型银行需求不同,城市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机构不同。又如会计专业,可针对大型企业,也可针对中小企业;既可针对工业企业,也可针对建筑施工类企业。这从理论上可理解为特色化和差异性,从实践上看是为了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在满足基本标准和要求情况下,充分体现就业面向、因材施教。
四、人才培養方案中应体现的课程类型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教性和职教性双重属性,必须充分体现双重属性,同时必须贯彻立德树人总要求,回答好人才培养的几个为什么,充分体现人的发展的理念。因此,如何把课程建设落到实处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认为,其课程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思想政治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前称“两课”,2005方案后统一称之为思想政治课,这是贯彻党中央关于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回答好为谁培养人的重要课程,其根本任务就是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按照2005方案,本科教育按照4+1开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及《形势与政策》;专科层次高等教育开设2+1课程,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及《形势与政策》。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确保课程和课时;与此同时,根据中央有关精神,教育部要求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后还应讲授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先进文化,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
(二)公共素质与素养类课程
根据培养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和全面发展的要求,根据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教育部门和地方行政部门或以指令或以指导性的要求,对高等职业教育有课程开设乃至有课程方面的要求,为《体育》课程、《军事理论》课程、《艺术修养》课程、《外语》课程。近几年,又特别强调必须把《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和《创新创业基础》等做为必修课程。这类课程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培养效果可直接可间接,培养成效也许明显也许不明显,课程性质有必修有选修,课程内容有刚性有弹性,必须按照有利于提升学生修养,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统筹协调。有些学校,为体现学校文化特点和培养学生素质,也会再开设一些校本课程,如:《诚信文化理论与实践》《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等,也当统筹兼顾。
(三)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类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专业建设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龙头,也是职业教育区分于其它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是高职院校分配与积聚资源的重要基地和平台,也是学校特色和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可以明确而肯定地说,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课程模式,专业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类课程应该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主体,它要讲清楚专业存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介绍专业的基本制度、基本法规,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2]。关于这一点,在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项目化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等被广为推广,应当说,它们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也有存在的合理价值。采用什么样的课程模式,各学校应从本校和本专业实际出发,在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规律上做出选择,但不变的是,这类课程始终是主干和主体。
(四)技术和技能类课程
如前所述,教育部从新世纪以来发布的各类重要文件,都强调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或技能型人才,进入“十二五”以后,教育部的相关文件都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格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践也证明技术和技能水平,的确也是衡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彰显点之一,教育部为此也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技能大赛。广大的用人单位在看重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对技术技能水平也普遍感兴趣,对技能达到较高水平的学生采取网开一面的特殊人才政策。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在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技术技能项目,既体现本专业的特点,同时要求学生参加对口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项目的考试和考核,鼓励学生参加这些项目比赛和竞赛,并取得相应等级和名次。学校应开设相关项目,并开展考核考级比赛工作,既是对专业特点的彰显,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勤奋苦炼的精神,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五)专业实习和实践性项目课程
按照一般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综合及顶岗实习。专业性实习和实践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同时也是为了消化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学生走出校门、走向职场、走向社会创造条件,并以此积累学生的工作经历,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性实习和实践应有基本的保证。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锻炼和培养能力并体现公益,学工系统应鼓励学生成立各种理论学习型、专业拓展型、文艺体育型、技术技能型、公益服务社团,并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也可组织一些类似合唱团、艺术团之类的群众性体育艺术活动[3]。这些社团或组织既有社会实践的因素,也有实践育人的要求,还有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和特长才艺的功能。我们也可以把这些社团或组织体现在一定的课程之中,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可采取课程社团化、课程综合化的改革模式,两者结合起来,有利于推进全过程立体化同向协同育人。
总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前面所讲述的是基本要求。其实,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大量的工作在于调研、在于问卷设计、在于征询,毕业生跟踪和分析,这其实也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项很重要的艺术。与此同时,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类课程都应该具体化和细化,要有课程标准,要有教学大纲,要有考核机制[4]。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到实施,我们还应当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要有诊断和改进工作机制。从高水平专业要求来看,我们更要提炼核心,制订标准并凝炼专业文化,这样,我们的工作将会得到有效落实并切实形成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邓志辉,赵居礼,王津.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10(4):81-83.
[2]姚寿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62-63.
[3]壮国桢.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基于并行课程的视觉[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7):7-9.
[4]白坤海.基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课程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0(27):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