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祺午
不远的未来,2030年,我们的衣食住行已经离不开形形色色的人工智能设备:无人驾驶汽车,让我们可以一边出行一边工作、学习或娱乐;家庭护理机器人能更及时有效的帮助患者缓解病痛;农用无人机、收割机器人将成为新一代“农民”;制造工厂中,一排排工业机器人进行着安装、调试、分拣、包装等工作。
这不是科学幻想!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一争高下的新战场。继人工智能今年首次被写进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后,国务院又于7月8日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是我国首次把人工智能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规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到2030年我国要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的创新中心。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各产业的很多人类工作都将被机器人所取代,大量人员面临新的就业问题。与就业联系紧密的职业教育该如何应对这个新时代的来临,是个严峻的课题。
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是让这项技术走出实验室,落地到实际应用场景中,在应用场景中持续迭代、优化、发展。有专家指出,做好了应用的落地就把握了人工智能的未来。而人工智能实现应用的过程中,必然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工智能设备看似替代了人,其实更多的是替代人去做机械性、可重复、不安全、较繁重的工作。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产品的设计、管理、维护、保养、升级仍然需要人类来操作。《规划》提出,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运行维护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培养人工智能领域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正如7月4日在唐山召开的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的主题“不断变化的技能”所昭示的,在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时,职业教育必须加快自身的改革来动态适应技能变化的需求。
首先,新的人才培养规格将催生新的教学内容。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人们将从重复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未来人类的工作必然不再是简单的制造而是更好地去创造。职业教育当前一些只重技能培养不重素养培育的做法难以培养出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新一代人才,改革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需要更多的关注学生文化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跨界思维的形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其次,新的教学内容将依托新的教学形式来呈现。人工智能时代,立体综合教学场、基于大数据智能的在线学习教育平台普遍出现,学校、学科、专业、课程不再封閉,学习时时处处可以进行。探索开发更加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统,努力提供更为精准推送的教育服务,才能有助于职业教育教学实现从“教学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
最后,拥抱新的时代需要建立起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未来,技能水平较低的职业最易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中低层级的职业教育已经无法满足产业升级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拥抱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需要打通内外部立交桥,加快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形成职业准备教育、职业基础教育、职业提升教育、职业发展教育相互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保障技能人才获得高水平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以适应颠覆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