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露
摘 要:李安是首位两度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的亚洲导演,也是首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华人导演。不论电影是以中国文化为主题还是以西方文化为主题,他都能处理得很好。从《喜宴》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家庭的饮食文化,道德礼仪和价值观念。这篇文章从电影《喜宴》中所展现出来的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中西方的婚礼形式,饮食习惯和家庭观念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对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进行更透彻的了解,从而找到一个更好的方式与外国人进行沟通与交流。
关键词:《喜宴》;中西方文化差异;饮食文化;价值观念
一、电影简介
《喜宴》这部电影讲述了定居美国的高伟同是一个同性恋者,他和他的恋人、一位叫Simon的美国男子,一起住在纽约的曼哈顿。但高伟同在台湾的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他们不断地催促伟同快点结婚,好承继高家的香火。恰好高伟同的公寓里借住着一位来自大陆的非法女移民顾葳葳,于是Simon想出了让伟同和顾葳葳结婚的主意。伟同的父母闻知喜讯欣然来到了纽约,为儿子操办喜事。意外的是,婚礼过后一段时间,顾葳葳发现自己有了伟同的孩子。开始时Simon很生气,但后来他们决定三人一起共同抚养孩子长大。伟同将真相告诉了母亲,而他的父亲也在不经意间得知了真相。通过这部电影,导演李安向我们展示了父亲和儿子在对社会制度,家庭观念和人际关系等的认知之间的差异和由此产生的矛盾,从而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人们的深刻的影响。
二、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对待饮食的态度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饮食非常重视。不论吃什么,都应该坐下来,好好享受自己的食物。中国向来就是一个崇尚饮食文化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美食像中国那样品种繁多,让人目不暇接。从先秦到现在中国饮食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还担任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色。中国饮食的发展史也反映出了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史。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反映出了饮食在人们心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然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并没有像中国这样的深厚的渊源。在现代生活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西方人吃饭的时间逐渐被压缩,所以他们对饮食的态度较为随意,常常寻找一些简易的方法来解决一日三餐。麦当劳,肯德基等快节奏的饮食形式大受人们的欢迎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中西方饮食内容的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主要起源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决定了中国饮食结构以农作物为主,肉类为辅。中国人的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以淀粉为能量的主要来源,葷素搭配比较均衡,喜食果蔬,讲究杂食。而西方饮食文化主要起源于畜牧文化,畜牧文化决定了西方饮食结构尤其偏重于肉类与乳制品。西方人的膳食结构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具有“三高(高蛋白、高脂肪、高热能)”特点,偏好甜味,快餐发达。
西方人的饮食较为注重食物的营养和搭配,色香味对于他们来说显得并不是非常重要,这与中国人的观念是恰恰相反的。在中国的饮食中,人们发明出六十多种方法去做一道菜,且每种方法都各有特色,远远多于西方人常用的五种烹饪方法。诚然,中国的一些烹饪方式不如西方的健康,例如,煎烤炸等烹饪方式会破坏食物中的营养,而且在做菜的过程中油和盐放得较多会增加人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三)中西方饮食功能的差异
在电影《喜宴》中,当伟同的父母听说他将要结婚的时候,他们带了一大笔钱从台湾来到美国,准备为儿子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来庆祝他结婚。当他们发现伟同与新娘只是到教堂里举行了一个非常简易的婚礼时,他们非常生气。他们认为伟同是他们的独子,结婚时应举办一个盛大的婚礼,这样他们才会觉得有面子,所以他们按照中国的传统为他举办了喜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饮食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在中国文化中,吃饭并不仅仅只是填饱肚子而已,它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一个人请另一个人吃饭,这说明他想维持或者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与此同时,如果被邀请者也有同样的意愿,他也会觉得被邀请吃饭非常荣幸。但是,如果他并不想与请吃饭者进行更深入的交往,他很可能不会赴约。所以,对于吃饭的态度可以从侧面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此外,当家里有婴儿降生的时候,家人们会为新生儿举行一个宴会,并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主人通过请客吃饭这种方式来告诉他们家中有喜事,向他们传递欢乐的信息。当有人去世的时候,他的亲属也会做同样的事来通知亲友。实际上,在中国,每当有意义重大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人们都会通过吃饭来向别人传递一些信息。这样看来,吃饭也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然而,这对西方人来说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尽管他们也通过吃饭这种方式来改善与别人的关系,但是他们常常将公事与私事区别开来。如果需要谈论一些工作上的事情,他们会一起去餐厅吃饭,如果想要与朋友小聚,则会邀请对方去自己家里做客。
三、中西方道德礼仪的差异
(一)婚礼形式的差异
在电影中,高伟同的父母坚持要为他举行一场盛大的婚礼并举办婚宴,不仅是因为中国人把饮食看的非常重要,而且是因为他们脑海中根深蒂固的要严格遵守中华传统礼仪的思想。在古代中国,只有当两个人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和婚宴时,他们的婚姻关系才算正式成立。几千年来,人们一直依靠道德礼仪约束自己的行为,即使当代社会的法律制度已经比较完善,但是道德礼仪在人们心中仍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在西方社会中,两个人只要领取了结婚证,婚姻就受到了认可。
(二)行为举止的差异
在中国,当两个人初次见面时,他们会握手以示尊敬。在两个人见面打招呼的时候,他们常说“你吃了吗?”,在打电话时也是如此。而在西方国家,如果你用同样的方式与对方打招呼,对方会觉得非常奇怪,他们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与你无关,甚至会觉得你在打听他们的隐私。对于关系比较亲密的人,他们会相互拥抱或者亲吻脸颊以示友好,而这在中国人的眼中是不得体的行为。在电影中,当Simon与伟同的父亲第一次见面时,他亲吻了他的脸颊然而这种行为却使伟同的父亲感到非常不自在。endprint
(三)解决矛盾的方式不同。
在这部电影中,人物之间的矛盾的解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的思想,而“中庸之道”的其中一个思想是不要走极端。在电影中,当Simon知道葳葳有了高伟同的孩子时,他与伟同产生了矛盾。但是他并没有要求伟同在他和葳葳之间必须做出选择,而是决定三人一起抚养孩子长大。电影的这种情节安排体现了根植于导演李安脑海中的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的另一个思想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等之间的和谐。当高伟同的父亲得知他真正的爱人是Simon时,他并没有大发雷霆,要求伟同妥协于他坚守的传统观念,而是选择了向伟同妥协。这样一来,不仅满足了儿子的愿望,也实现了家庭中的和谐。在影片的最后,当葳葳,伟同和Simon送伟同的父母搭乘上回国的飞机之后,他们三个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他们三个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价值观念但是他们却能和谐共处,这表明了同性的爱情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婚姻观念是可以共存的,而这也正是中庸之道中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理想状态。
四、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
(一)“孝顺”的思想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从古时候开始,“孝顺”就成为了一个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孝顺”有三层含义:尊敬并服从君主,父亲和兄长。具体来说,在家庭中,一个人要服从他的父母的要求和命令,不要违反他们的意志。除此之外,家庭中的成员都有传承家庭血脉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是说,他应当有自己的孩子来传承他的血脉,否则他会被认为是一个不孝的人。在中国社会中,婚姻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自己的事,两个人的结合在实质上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在影片中,高伟同的父亲在自己病得很重的情况下却仍关心儿子的终身大事,这反映出子女的婚姻并非仅仅关系着他们两个人,还关系着整个家庭。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在婚姻大事方面,人们也要遵守孝道,听从父母的意见。所以高伟同选择以假结婚的方式瞒过自己的父母从而不违背父母的心愿。而与中国社会相比,在西方社会中,婚姻显得相对自由,父母对成年子女的婚姻的干涉较少。Simon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独自一人住在纽约,而他的父母也很少干涉他的私生活。
(二)对同性之爱的态度
在美国,人们对同性恋的容忍度相对较高,歧视同性恋的人群的比例相对较低。Simon是一个勇敢的人,他能够正视自己,敢于追求自己的真爱,这与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在中国,同性恋者面临着比在西方国家中更为艰难的处境。很多人不能平等地对待LGBT群体,偏执地认为他们的这种状况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当高伟同的母亲听说他的儿子爱上了Simon,她的第一反应就是伟同的这种不正常的状况是暂时的,他总有一天会恢复到正常状态,这一切全都是Simon的错。但是,令人欣慰的是,随着人类思想的进步和人道主义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确地认识LGBT群体,纠正了自己的偏见。
(三)对婚姻的态度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人们对婚姻的态度与西方大不相同。在影片中,高伟同的父亲在第一次见到葳葳的时候说她看起来很健康,以后肯定能生个健康的孩子。伟同父亲的话表现出了他对后代的重视,体现了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婚姻是为了传宗接代的思想。而在一个调查中,百分之八十三的美国人认为婚姻应当建立在爱情之上,表达了自己不愿意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的坚定的态度。
五、总结
从电影《喜宴》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差异,包括饮食差异,家庭观念的差异和道德礼仪的差异等。在影片的结尾,尽管他们接触的文化有着很多差异,伟同的父母与他最终还是达成了妥协,这说明中西方文化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对方的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行为举止和价值观念,这样才能与对方更好地交往。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中西方文化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了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地影响着现代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举止。
参考文献:
[1]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M].商务印书馆,2012.
[2]程爱民.中美文化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程裕祯.中国文化概要[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