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脱贫致富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二)

2017-09-04 07:11陈联真
中国经贸导刊 2017年19期
关键词:省长省政府贫困县

陈联真

三、把改革开放要义寓于脱贫致富之中

过去扶贫的局限性。计划经济体制下有两种扶贫方式:生活性救济与生产性救济。前者是雪中送炭,但僧多粥少。极少的救济粮、款只能解短暂的燃眉之急,不能续供至夏收时节。后者大有进步了,如帮助贫困户解决买种子、化肥、农药的资金问题,维持低水平的生产与收成。这两种都是“输血型”的,治标而不能治本,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年年扶贫年年不能脱贫,就是明证。

脱贫致富靠改革开放。1985年9月3日,胡平在全省专员、市长、县长会上说:商品经济发达与开放程度成正比。因此,脱贫致富的战略必须是开放式的。同时要以改革为依托,因为,如果不改革旧体制、旧机制,脱贫致富就会遇到重重障碍。积极引导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摒弃等、靠、要的观念,全民动手治穷致富。这与以往的就脱贫谈脱贫的狭窄思路有本质区别。这也是此轮脱贫致富得以成功的根本保证。

把以“造血为主” 的脱贫和以“输血为辅”的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其一,“靠自己骨头长肉”。鼓励基层和贫困户以自力更生为主,搞好生产自救;脱贫致富由局部性转为全民性,人人动手,衣食无忧。其二,改革扶贫体制机制。从封闭性转为开放性,如帮助广开生产门路,让困守家园的青壮年进城、进厂乃至到外地干活挣钱,一人做工、全家脱贫;抓商品化的生产与经营,从自给自足转为走向市场,保证持久性的温饱有余。其三,充分发挥财力与人力的叠加作用。例如,以工代赈,政府出钱、农民出工出力修桥造路,改变了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状况,促进了经济的对外对内开放;农民挣了钱,加速了脱贫步伐;道路畅通能使用自行车、板车、拖拉机乃至汽车,大大减轻了农民肩挑手提的负担,解放了千年沉重的肩膀,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这对处于偏僻山村的农民,堪称为一场自我解放运动,实现了一举多得。

四、狠抓落实

1、扶贫优惠政策措施种种

据统计,省委、省政府在那几年里先后制订了扶持贫困县、边缘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优惠政策共167条。归纳如下。

扶持贫困户发展家庭经济。因地制宜,从长计议,帮助贫困户制定发展种养业和其他副业的得力措施并予以支持,保证每个家庭有常年稳定的经济收入。

经过批准,减免贫困户的农业税。

扶持乡村经济。发展集体种植茶、果、林业和具有本地特色的副业,鼓励发展农村多种经营,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支持贫困县根据自身特色,充分发挥优势,大力开发本地资源,增加县财政收入。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贫困县自筹资金,多渠道集资,搞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项目(例如,1985年省政府决定,省财政在今后3年里拨出1亿元,作为贫困县向银行贷款的贴息资金)。

鼓励以工致富。对贫困县经济效益高的好项目,省财政予以预支今后3年的补贴款,即寅吃卯粮、提前拨补。

扶持贫困县抓流通、交通,促进山区商品经济发展,等等。

加强智力扶贫。加速山区人才培养和引进,组织科技下乡。

2、抓好“六个落实”

1985年12月20日,胡平召开全省11个贫困县、5个边缘县负责人座谈会,提出了脱贫致富要抓好:

一是思想落实。党员干部要树立信心,克服急于求成与无所作为两种思想倾向,明确目标,探索治穷致富的新路子,做好明年的起步工作。“三、五、八”是全省性的要求,各县可根据自身实际,有的可快一点,条件差的就稍慢一点,总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二是组织落实。各县的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脱贫致富。省政府强调的建立层层责任制,要抓紧落实好。同时,从100多个省直单位抽调大批优秀干部组成扶贫工作队,分赴各贫困县协助开展扶贫开发工作。

三是项目落实。分清轻重缓急,首先抓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其次创造条件上大的生产性项目。不管是技改还是基建项目,都要切实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尤其要兴建广开就业门路的项目,让贫困群众进厂打工直接受益。

四是政策落实。今年9月份在全省专员、市长、县长会上提出的扶持政策是可行的,要逐条落实兑现并不断完善;行不通的或有新要求,可直接与省政府办公厅联系,汇总修订后一并研究下达。

五是资金落实。要把有限的财力用在投资省、见效快、有后劲的项目上,以利于培养自身财源。资金来源,首先以自力更生为主,其次全方位多渠道筹集资金,再次积极争取上级支持。

六是智力落实。要着眼于长远,狠抓九年制義务教育,切实办好职业中学,为贫困地区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目前,要采取各种办法,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人才,引进人才。

五、把“穷省长”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

1、“穷省长”的由来及努力

胡平任职伊始,接受了内地与港澳新闻媒体的采访。有记者问:“你新官上任能否点起三把火?对治理福建有什么抱负”?胡平平静地回答:“我是穷省省长,三把火烧不起来,只有四个字:治穷致富。这是艰难的历史使命”。于是他被中国新闻社记者戴上了“穷省长”的桂冠,并以“穷省长谈治穷”为题进行了报道。

一个千年延续下来的“穷”字,对省委、省政府领导造成了巨大压力,但他们绝不退缩。正如胡平所说:“我是解放后的第八任省长,时年52岁。我本没有如此高层级的人生规划。我深知,挑起这副重担,纯粹是历史的需要和党的嘱托。我没有雄心,没有奢望,没有架子,以一颗平常心走进省府大门。当时,‘穷是最大的工作与心理压力,但转而一想,既然已经‘在职就绝不能失职,必须义不容辞地应对挑战,把压力变为动力,心无旁骛地搞好脱贫致富工作”。

2、自豪与遗憾并存

引以为豪的可喜变化。一方面,改革开放给福建治穷致富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另一方面,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良机,才得以在短短的时间里使福建的脱贫致富事业走上轨道。福建第一批11个贫困县,到1997年都已经摘了贫困帽子,第一阶段脱贫工作,花了12年时间,终于宣告结束,足见其艰巨性和复杂性。

自豪中的遗憾。其一,福建的贫困虽然是历史造成的,但胡平一直对自己上任之始没有着手抓全省性的脱贫致富深感内疚,自责抓全省性的扶贫工作迟了两年,至今仍有后悔之意。其二,中途“下火线”。正如胡平所说的,“项南与我雄心勃勃,立志为福建除穷致富,不料,正值全省性治穷致富如火如荼之际,我们却先后离任。我们做了一些基础性、开发性的工作,没有完全告别贫穷,就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八闽大地。”

3、治穷致富任重道远

胡平回忆说:“1991年,在厦门庆祝经济特区成立十周年时,解放以来的新老省长到了好几个,有叶飞、马兴元、王兆国、贾庆林和我。我说,福建形势大好,‘穷省长的帽子应该扔得远远的了吧?贾庆林风趣地回答:‘只扔到闽江口了,说不定什么时候会漂回来。大家哈哈大笑,随即神色凝重。当今已处于后工业化时代了,‘穷省长的帽子可以摘了,但治穷致富仍然未有穷期,因为贫困是广义的,是与富裕永远对应着的,只是范围不同、程度不一而已,不可掉以轻心!”

猜你喜欢
省长省政府贫困县
我国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
云南宣布3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省长”
省政府2019年立法计划出炉
153个:全国153个贫困县已摘帽
省长爸爸
为何争当贫困县
我爸是“省长”
40名西班牙市长带行李讨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