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长湧
当前德国呈现经济稳步复苏、就业稳步改善、财政稳步好转和通缩压力下降的“三稳一降”态势,难民涌入给德国经济带来的复杂影响继续显现。中德关系已升级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双边贸易往来紧密,双向投资质量较高,科技、财政、金融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我应以中德系列共识为基础,建立“5+N”经济合作新框架,将中德合作作为深化G20杭州峰会成果、推进多边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途径。
一、德国经济形势
去年以来,德国经济继续稳步复苏,就业持续向好,财政状况改善,外贸继续增长。受国际油价明显回暖影响,德国通缩压力下降、通胀率上升。难民涌入给德国经济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短期就业压力,并带来治安不稳等社会问题。
(一)经济稳步复苏,制造业动能增强
去年以来,德国经济延续稳步复苏态势。2016年1—4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速分别为1.5%、3.2%、1.5%和1.2%,全年GDP增长1.9%,较2015年提高0.2个百分点,也高于欧元区1.7%的平均增速。今年1季度,德国经济同比增长1.7%,继续保持稳步复苏态势。受就业状况改善及难民流入带来政府转移支付扩大等因素影响,德国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较快增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去年德国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1.8%,是2014年以来第三年实现强劲增长;今年1季度同比增长3.5%。去年,居民不变价消费支出增长2%,带动实际GDP增长1.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57.9%。
制造业是德国的支柱产业。去年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超过总增加值1.8%的增速,占总增加值的比重达22.6%。今年4月,德国经季节调整的工业生产指数同比上升2.9%;目前,德国产能利用率达86%;制造业PMI持续位于荣枯线之上,目前达59.3,显示增长动力比较强劲。汽车、机械设备、食品、化工、焦炭和精炼油品以及金属加工等是德国制造业的主导产业。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这六个行业营业额占制造业营业额的比重超过60%,雇佣人数占制造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在55%左右。其中,汽车和机械设备营业额占比约1/3,是德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就业稳步改善,通缩压力明显下降
经济稳步复苏带动劳动参与率上升,德国劳工市场持续向好。去年新增就业26.7万,总就业人数达4370万,创两德统一以来峰值。今年4月,德国失业率降至3.9%,远低于欧元区9.3%和欧盟7.8%的平均失业率。
去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暖使德国通缩压力明显下降,通胀率上升。今年5月,德国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上升2.8%;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升1.5%,逐渐趋近欧元区2%的调控目标。
(三)财政稳步好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强
2011年起德国实施了4年紧缩性财政政策,大幅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实施政府部门裁员并冻结公务员工资,支出压力缓解;加之近两年经济复苏带动税收增加,财政状况根本改善。2014年以来德国财政持续盈余,去年盈余占GDP比重为0.8%,较2015年提高0.3个百分点。截至去年底,政府债务负担率为68.2%,较2010年下降12.8个百分点,低于欧元区平均水平23.5个百分点。同时,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提升,去年政府实际消费支出增加4.0%,拉动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
(四)外贸继续增长,顺差创历史最高
美国和欧元区是德国主要出口对象。去年,随着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和欧元区经济温和复苏,德国出口实现1.2%的增长,进口增速为0.6%,外贸顺差达2529亿欧元,创二战以来最高水平。今年前4个月,德国出口和进口同比分别增长5.5%和8.9%。
(五)难民涌入给德国经济带来复杂影响
2015年德国接纳难民人数约89万,远超欧洲其他国家。去年,因欧盟和德国政府采取控制措施,进入德国的难民人数降至28万,但仍居欧洲各国之首。难民涌入给德国经济既带来新机遇,也造成新挑战。
一方面,难民将相当部分救助资金用于消费,德国政府在难民教育、住房、培训等方面的公共支出明显增加,这将为德国经济提供新动力。德国经济研究所报告估计,移民推动2016年德国经济增速提高0.25个百分点;从长远看,难民涌入将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成为德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由于语言、技能等原因,多数难民难以很快融入德国劳动力市场,仅有大约8%的难民能够在抵德后當年找到工作,这加大了德国短期就业压力。同时,难民进入还带来治安等一系列问题,一定程度影响德国投资环境。去年2月德国相关机构发布调查报告显示,40%的经济学家认为难民对德国经济形成拖累,只有23%的受访者认为难民对经济有益。
二、中德双边合作现状
2014年中德关系升级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在经贸、科技、财政、金融等领域开展紧密合作,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制造强国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形成60多个政府间经常性对话合作机制
中德1972年建交以来,双边关系虽有曲折,但总体发展顺利,近年来两国高层互访频繁。2004年,双方宣布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伙伴关系,并建立两国总理年度会晤机制。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德,两国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同年10月李克强总理第二次访德,双方发表以“共塑创新”为主题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
目前,两国在政治、经贸、文化、科技、教育、军事等多个领域形成互利共赢的密切关系,建立60多个政府间经常性对话合作机制。其中2010年设立的定期政府磋商机制发挥了核心协调作用。此外,比较重要的机制还有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外长级战略对话等。2012年,中德建立经济顾问委员会,由两国经济界知名人士组成。这是我国同欧盟国家、世界主要经济体建立的首个经济顾问委员会,成为中德经贸合作的新机制和“第二轨道”。在地方城府层面,截至2016年底,两国已建立91对友好省州(市)关系。
(二)双边贸易往来紧密,双向投资质量较高
多年来德国一直是我国在欧洲最大贸易伙伴,2002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德在亚洲最大贸易伙伴。去年,中德贸易额1512.9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额的4.1%、与欧盟贸易额的27.7%。今年前两个月,中德贸易额232.5亿美元、同比增长10.9%,其中我国对德出口增长3.4%,自德进口增长17.6%。我国对德主要出口电器、机械设备、纺织原料及制成品、化学品和玩具等;从德主要进口机电设备、铁路、汽车及船舶等运输设备、化学品、光学、医疗仪器等。2009年以来,我国对德贸易转为逆差,去年逆差额207.9亿美元。从中长期看,中德经贸合作具有广泛的利益交汇点和很强互补性,前景十分广阔。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中德合作都有很大潜力。
德国对华投资在欧盟国家中居首位,是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之一。截至去年底,我国累计批准德国企业在华投资项目9394个,德方实际投入累计281.8亿美元。德在华投资领域主要为汽车、化工、发电设备、交通、钢铁、通信等,大部分为生产性项目,技术含量高,资金到位及时。目前,在德中资机构超过2700家,大众、西门子、拜耳、巴斯夫、汉高等跨国公司皆已在华成立投资公司。
截至去年底,我国对德国非金融类投资累计88.3亿美元。投资项目集中在机械制造、运输、汽车零配件、新能源、电信和贸易等领域。在德中资企业主要集中在北部大汉堡地区、中部鲁尔区及法兰克福附近。近年来,慕尼黑、斯图加特等高科技优势明显、中小企业集中的南部城市,也成为我国重要的生产型企业集中地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资企业加快在德并购步伐,仅2013—2015年就实施86个并购项目,如潍柴动力收购德国叉车制造商凯傲集团、正泰集团兼并德国太阳能板开发商Conergy、上工申贝收购德国老牌缝纫机制造商百福等。不少被并购的公司拥有优质技术和著名品牌,对于推动中资企业在相关行业迈向中高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科技、财政、金融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
1982年,中德签订技术合作协定。截至2016年底,我国从德引进技术累计22817项,金额744亿美元,德成为欧洲对我国技术转让最多的国家。
1985年,中德签订财政合作协定,合作领域包括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医疗、扶贫、轨道交通等。目前,德是对我国提供发展援助最多的国家之一。
目前,中国银行等5家中资银行在德设立12家分行。人民银行在法兰克福设立代表处,并建立人民币清算机制。2014年,中德正式启动高级别财金对话机制,中方由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主持,德国联邦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代表德方共同主持。
三、推进中德经济合作的建议
下一步,应立足我国开放发展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需要,以《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等文件达成的共识为基础开展中德经济合作,并将中德合作作为深化落实G20杭州峰会成果、推进多边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途径。
(一)建立中德“5+N”的经济合作新框架
“5”个核心领域: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创新政策和新工业革命合作、更加紧密的贸易投资关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及支持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这五个领域与我国当前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和促进经济全球化、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及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等重大战略紧密相关,关系到我国发展大局。德国在技术创新、工业“4.0”、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支持打造中欧陆上贸易走廊;非洲与欧盟国家地理、历史、文化联系紧密,欧洲一直视非洲为势力范围。因此,中德在这5个领域开展合作,既符合我国发展需要,也具备坚实基础。
“N”个其他领域:除4个核心领域外的其他若干领域,中德争取在尽可能多的领域形成共识并开展合作。
(二)关于5个核心领域中德合作的建议
1、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一是倡议G20委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不同经济体的具体情况,分类提出政府债务预警区间,为经济基本面较好、偿债能力较强的发达经济体适当增加债务、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二是倡议设立G20 宏观经济政策办公室,会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密切跟踪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动态,及时评估其外溢效应并提出有效应对建议。
三是敦促發达经济体货币当局在汇率稳定方面承担更多责任,推动G20 成员建立本币互换网络,增强新兴经济体外汇市场干预能力,避免货币大幅贬值。
2、创新政策和新工业革命合作
一是以双边“工业4.0”对话为基础,完善创新政策对话机制,就创新创业等领域的政策进行沟通协调。
二是设立中德新工业标准委员会,推动双边合作制定新工业领域的规则和标准。
三是设立中德技术交易系统,鼓励技术转让,推动开展研发合作。
3、更加紧密的贸易投资关系
一是适时启动中德自贸区联合研究并加快推进,发挥对中欧自贸区的牵引和先导作用。
二是支持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强与德方合作,共同建设中德工业园,吸引德国资金和技术。
4、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一是共同加强对欧亚大陆基础设施联通的支持力度,在电动汽车等关键领域搭建合作平台,共同制定发展战略,加强标准合作和推广。
二是共同推动建立多边开发机构合作网络,促进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加强投融资合作和创新。
三是在轨道交通领域建立高效供应链,实现商品无障碍运输。
5、支持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工业化
中德与非洲国家共同建立第三方国际产能合作机制,通过国际产能合作推动非洲发展中国家工业化。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