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教学改革的误区及其出路

2017-09-04 06:37张振王东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张振+王东

摘 要: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教学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教学改革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在深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教学改革若干误区的基础上,尝试提出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教学改革的出路。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教学改革;毕博平台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3.01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3-0080-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中心环节,是高校党建宣传的坚强阵地,承担着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努力培养德才兼备和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事业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在社会转型发展时期,面对多元文化格局的现实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坚持与时俱进,顺应网络化和信息化发展的时代潮流,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向和举措,尤其是能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教学深化改革。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改革成效显著,一方面创新了教育方式方法,变革了教育思维,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提高,老师教学热情明显增加,实现了教学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进一步弘扬和宣传社会主流文化,进化和引导社会文化风气,建构和优化社会文化环境。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教学取得斐然成绩的同时,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误区。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教学改革存在的误区

1.片面强调“技术”作用,而忽视思政课教师的主导地位

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先进,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传播者、授业者、践行者的身份都不会变,其主导作用是无法替代的。教学的本质,首先是任课教师的“教”,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的不仅是书本的内容,其言行举止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是如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使其知;又要在情感和理智上感染学生,使其信;更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立场,使其行。”[1]其次,教师作为学生、学校、家长三者之间的交流媒介,需要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及时掌握相关信息,思政课教师同时还担负着考察学生思想状况、塑造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责任,言传身教和人文关怀是思政课教师教育功能和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

以笔者本人所在学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网络化教学改革所采用的毕博平台为例。教研室将《纲要》教学时间分为教师课堂专题教学时间,以及学生自主完成测评任务和练习时间。《纲要》分为若干单元,关于每一单元,分别针对性的设定教学进程,并按一定比例划分两者的教学时间。在具体教学中,任课教师需要在完成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和重难点讲解外,设计相关讨论专题,引领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在结束课堂教学后,学生需要在剩余时间内完成网络毕博平台上的相关任务,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还需在网上完成本单元的练习题目。这一期间,任课教师需要经常登陆毕博平台查看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与学生在教学互动区域保持及时沟通,解难释疑。总体来看,这种新型网络化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了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然而,诸多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化教学改革过程中,逐步产生了一些错误倾向,表现为一些高校将技术因素放在了主导地位,以工具理性化解了部分人文关怀,具有一定程度上“唯技术论”的趋势。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建构网络教学平台,将传统纸质化、口头化教学内容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件PPT、教学案例以及相关影像视频资源,逐渐形成了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双课堂”教学模式,但在实际过程中,两者逻辑关系发生了相对逆转,网络教学愈演愈烈,出现单纯“放映式”的教学现象,一些老师一味按课件教学,难以面对实际情况与时俱进。一些高校采用网络化教学改革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时间大幅度减少,教师主导作用严重被忽视,这势必影响教学的实效,甚至无法达到最基本的课程教学目标。

2.强调“过程和形式”,而忽视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完整性

课堂教学的最終目的是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育预期效益,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可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两种不当倾向,一是过度强调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忽视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二是片面追求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忽视了教学结果的实效性,这都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不利影响。

从前文《纲要》的教学来看,形式上呈现出多种方式,过程具有很大的规范性,教学相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备课阶段要求教师集体备课,群策群力,分工完成相应任务。教研室统筹安排,根据最新教育文件指示精神,设定教学计划,修改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考评,发挥任课教师的教学主体功能,让他们个人选择擅长的专题课进行教案、课件的准备,就重难点问题采取集中谈论的方法,最终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展现任课老师个人与集体备课的合力效果。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继进行,主要是运用丰富多彩的新媒体技术,将书本知识、内容讲解、练习测试、师生互动等环节串联起来,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在这其中,教学形式的转变极大提升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努力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构建起新型的师生二维课堂关系,使得教学秩序井然。最后,在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即考评考察阶段,一是注重量化指标的精确性,将学生成绩的综合计算划分为多个指标,考察学生全过程的综合表现;二是将学生相关的实践活动纳入考察范围,使得《纲要》相关的历史观、价值观内化为学生具体的行为规范。这种教学模式在形式上是单一向多元、单向向互动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是课堂教学向引导与实践教学兼备型的转变。[2]

但是以《纲要》为代表的毕博平台的教学改革带来的问题值得关注,尤其是教学的实效性和完整性越来越令人堪忧。原因如下:一是无法保证学生系统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现在,教材知识点主要靠学生通过毕博平台自觉学习,任课老师无法进行有效监督和约束;二是无法保证学生充分利用两个课堂上的时间,尤其是在毕博平台上的时间。由于传统课堂时间的压缩,毕博平台的自主性和时域性进一步增强,如学生再不充分利用,其学习效果堪忧;三是网络化考核方式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容易诱发学生的投机心理,诸如“找枪手”、拖延答题甚至抄袭现象,这种集群效应严重损害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

3.突出“整体推进”,而忽视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校性公共课,面对的是全体本科生,必须从共性出发,坚持“整体改革、全面推进”的基本理念。在具体教学中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网络化改革中日趋同一,不同高校在教学和管理上高度整齐,教学的四门科目基本按上述《纲要》课程进行教学;二是由于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容易造成同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的授课内容千篇一律,缺乏灵活性。这种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刀切模式”是在现实情况下左右衡量下的结果。当然,这种整体推进的改革思路是对以往传统模式的重新塑造,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资源的利用和整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水平,有助于在备课和授课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

但是这种“整体推进”的网络化教学改革,忽视了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差异性,有以共性淹没个性化的趋向。首先,忽视了教育主体的差异性。一方面,作为教师,存在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差异,对于相同课件中所包含的具体理论知识的认知存在不同,通过完全一样的话语表达出来困难重重;另一方面,考虑到优化教育格局、集约利用教育资源的需要,高校在利用网络化教学平台的时候,对于全校学生,不分院系、不分专业、不分学科进行统一教学,人为的构造出教学同质性群体,严重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性,尤其是文理科不同背景的巨大差异。这种教学模式违反了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授课过程中难以做到求同存异,尊重差异。其次,忽视了具体授课内容在本质上的差异性。“05”方案中的4门课程是国家进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实现载体,在战略层面具有一致性,但在高校具体教学过程中这种一致性取代了学科自身、授课内容的差异性,忽视了各自学科的理论基础。每一个学科、每一門课程都有其特性和侧重点,如《纲要》着重从史实角度出发,阐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的历程;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解析逐步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长、发展的历史进程,同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也更有主旨含义,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丰富内涵。因此,网络化教学改革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相关内容的差异性,采取适当方式方法进行教学。

4.利益分配保障机制不健全,忽视了一线教师的利益诉求

坚持以改革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发展,以改革解决实际教学中的新问题,需要妥善处理集体参与和维护多数人利益问题。在网络化教学改革中,学生主体的地位得到明显提高,学校整体领导角色得到进一步强化,部分具有行政职务或学术带头人等特殊职称的教学改革者在改革中得到了较大的利益回报,这是改革打破固有利益藩篱、重塑利益格局的体现。但在重塑的过程中,利益分配的体制机制难免存在缺陷,很多高校在高歌改革成果之时,却严重忽视了教学改革参与者即一线教师的利益诉求与保障。

首先,一线教学改革者的利益表达机制不畅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承担着全校公共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同时讲授一门或多门政治理论课。部分高校或院系在提高对任课教师理论素养和教材处理能力要求的同时,难以正视普通教师的利益诉求,出现了授课数量的硬指标,而对教师的体力和工作量缺乏考虑,导致老师的正常利益得不到充分表达,意见得不到有效尊重。其次,一线教学改革者的利益保障机制不完善。在学校与教师、学院与教师、院领导与教师三类关系之间,一线教师处于相对从属的地位,利益分配也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垂直向度递减现象,一线教师的劳动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和等量回报,缺乏实质上的平等,教师的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再次,一线教学改革者的利益激励机制不到位。一线教师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很难有时间进行相关科研活动,这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职称评定和未来发展,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出现敷衍了事、随意对付的情况。这些体制机制的阻碍,会在网络化教学改革的现实进程中造成选择不定、效能不足、方向不明等问题,严重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新型教学模式的转型。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教学改革误区的出路

1.重视人文关怀,充分发挥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着重于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3]只有教师才能完成“三进”的任务,在形象化解读理论的同时,通过言传身教内化为学生的内在思维和行动方式。在网络化教学平台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主导地位和主体功能,认真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当好传播者、授业者;其次是要正确对待技术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善于利用和准确把握,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书本知识,不过度依赖网络化教学辅助手段,在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中找寻合适的平衡点;再次就是努力构建师生新型二维关系,双向互动、多维共享,在共同发展中实现各自社会功能和利益的最优化。

2.重视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加强教学监督和考核,确保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和完整性。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完整理解高校思政的基础;教学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两者缺一不可。针对前者,我们需要进一步增强教师个人专业能力,提高经典理论解读水平,内容上紧扣教材,深入挖掘,厘清教材具体章节间的逻辑关系,并坚持时政引入,提升理论的时代解释力与话语感染力;在形式上更加理性化,合理分配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和网络教学时间,杜绝电影式教学模式,在实践和学生需求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的外延。对于后者,一是要在教学备课、课堂教学、教学考评中坚持完整性目标,实现三个环节之间的有效连接,构建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逻辑架构,让教学过程有序开展;二是要紧紧抓住教学实效性这个根本问题,关键在于全方位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考核。一方面,针对考核中可能存在的种种弊病,适当变化考核的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加以限制,解决网络化考试无序、无监督现象,可以增加教师监督的频率和效率;另一方面,针对不同课程的特性,加上时政热点的出现,增加题目的考察难度和新鲜度,将理论覆盖面与现实问题的联系更好地结合起来,断绝学生投机取巧、生搬硬套的思维惯性,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考到实处。

3.重视差异性,尊重差异性,改变“一刀切”,坚持因材施教。差异性是现实存在的,必须加以正视。对于教师群体,应该加强相关专业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团队,充分实现个体教师教学特点的同时,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由其是在教师内部,对于不同课程的教学方式应该充分发挥出教师自我的创造性,避免“一刀切”的死板局面。而尊重学生群体的差异性更为重要,必须坚持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专业背景和学科差异,进行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在文理科分科基础上,为全校学生进行科学分类,继而在课件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以及教学评价上进行差别对待;对于具有不同知识储备、基础条件不一的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任课老师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可相应选择不同教学案例以及思考题,逐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

4.改革过程中更加重视公平问题,保证一线教学改革者的实际利益。一线教师是教学改革具體举措的主要实行者,也是改革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在利益分配上要加以公平对待和适当倾斜。一是要优化利益表达机制,在一线教师、学院、学校三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让一线教师充分表达自我意愿,实现垂直向度利益分配的同等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职工工会组织,合法运用组织力量,表达本群体的利益诉求;二是要完善利益保障机制,减少既得利益集团对一线教育工作者利益的侵害,在教学过程中保证同等付出、同等收获的基本原则,针对教学压力大、任务重的情况,可能导致的教师身心不健康的状况,学校或相关机构需要提供物质保障和心理咨询服务;三是要落实利益激励机制,提高一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合理安排好教学和科研活动,力促二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适当提高一线教师的福利待遇,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来,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后备力量,持续推动思政课网络化教学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教学改革挑战与机遇并存。就当下而言,仍然存在诸如改革经费投入问题、改革持续推进的动力问题等,这些必须在更深层次的改革中加以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教学改革永远是进行时。

参考文献

[1] 管新华,王跃.以毕博为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11.

[2] 王跃,王刚.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学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高层论坛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140.

[3] 孔朝霞.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机遇、困境与对策[J].新西部,2015(33):152.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反思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新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关系互动载体探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