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音乐

2017-09-04 06:26张洁君
琴童 2017年8期
关键词:木鼓佤族长约

张洁君

佤(wǎ)族,是居住在我国云南西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有个“阿佤山区”,佤族人在那里居住、耕作,也有少部分族民与汉、傣、布朗等民族杂居在一起。

佤族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他们擅长种地,喜欢吃红米、喝水酒(用小红米发酵而成的一种酒,度数不高,清甜可口)、嚼槟榔、饮浓茶(有的茶熬得很苦,但对于居住在炎热地区的佤族人来说,有清热解毒的效果)。他们还会养蜂,但养蜂的方法十分特别。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出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两三次。他们不仅喝蜂蜜水,而且将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人住的大多是山区,虫蚁比较多,聪明的他们就做一种两层楼高的竹楼。一层不住人,建牲口棚;二楼才住人,屋内布置也很简单,但两个火塘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供人烧饭煮菜用,另一个是祭祀用的。

粗犷、豪放的佤族服饰

佤族人崇拜红色和黑色,所以他们的衣服也以这两种颜色为主。佤族女子将黑色的布料做成衣服,红色的线绣成图案,在裙角、袖口处充当装饰。她们还喜欢留长发,并在头上戴大大的银圈,手上套宽手镯,特别是在耳朵上挂着伞状的大耳环,偶尔这些耳环还能充当佤族妇女们的钱包,将出门赶集的錢放在里面,方便又安全。

佤族男子的衣服,除了黑色的包头巾外,就没多少特别之处了。不过他们喜欢纹身,其中多数在胸前刺牛头,手腕刺鸟,腿上刺山林图案,将他们粗狂、豪放的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新米节

作为农耕民族的佤族人,在很早以前,受自然的影响很大,所以围绕着种地、开荒等事情,有很多祭祀活动,后来,随着时间发展,就形成了固定的节日——新米节。新米节,顾名思义,就是稻谷成熟,品尝新米的日子。

由于每个地方气候不同,导致收成的日子也不一样,所以新米节是每家每户独自过的,没有统一的时间。每到农历的七八月,是佤族大部分家庭过新米节的日子。他们一般选在稻米成熟后的一个吉日,或者家中长者的忌日过节。后者为了让逝去的亲人回家,尝尝家中新米,共享成果。另外,当一户人家在自家过完新米节后,再请亲朋好友上门,一起喝酒、吃肉,再一起庆祝节日,成为村寨里的集体盛会。

拉木鼓

除了新米节外,拉木鼓也是佤族特别喜欢的一个节日。在很早以前,佤族人民崇拜自然,所以认为木头是连接自然的灵物。于是他们将木头制作成木鼓,敲打它。一直以来,木鼓是佤族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工具。

传统的木鼓以红色的树为材料,并制作成大、小两种鼓,大点的是母鼓、小的是公鼓,制作完成后,放置在村寨中专门的鼓房内。为了保证鼓的音色,每一两年,佤族人就要换一次新鼓。这时,村寨里最强壮的人就要到森林里,锯一段树干,再拉回村寨,定好吉日,由巫师带领族民开始制作新鼓。

佤族中的母鼓,长约200厘米,直径约70厘米,鼓身挖一条长约150厘米,宽约15厘米的槽,中间是掏空的,槽两侧各刻一鼓舌(可以制造回音效果),鼓舌周围留有空隙,起共鸣作用。木鼓,曾经不仅是祭祀工具,而且遇有战争等紧急事态,用它示警、集合族人;当村寨里猎手捕到老虎等野兽,也通过敲打木鼓来恭贺猎手的勇敢。

木鼓,可以一个人敲,也可以多人一起敲,敲的节奏和人数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现在,木鼓已经成了佤族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乐器,成为表演时的主要道具,它陪佤族人登上了艺术的舞台。

猜你喜欢
木鼓佤族长约
佤族狂野奔放的木鼓节
民族电影《阿佤山》与佤族拉木鼓文化传播研究
传统民俗现代转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节为例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边走边看
佤族木鼓舞溯源
发现石
佤族木鼓原始用途考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佤族地区基督教的调适及发展之认识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