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梅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正式发布,基礎教育进入核心素养的时代。所谓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际上是代表着人的人格、精神、身体、能力的未来中国国民素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创造更好的社会……面对视觉文化充斥的社会现状,人们倡导教育要社会化,我们也要反过来思考:“社会化的美术教育该是怎么样的呢?”
一、良好的心理品质是留心生活的基础
2016年《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提出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渠道的美术教育,有了更明确的指导。审美不仅在于欣赏和享受,更能开阔人的眼界,充实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整个民族的精神品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展现出良好的人性魅力呢?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会使事情事半功倍。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待生活的热情,是留心生活的基础,只有热爱了,才会有驻足观察的可能。
美源自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实践。追根溯源,最美的其实是最自然的、最原始的、最纯净的东西,美即是生活。审美亦是对生活的体味,对生活感知,对生活创造。热爱远比专业来得更强大,我们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以留心生活之美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习惯为抓手,努力加强学生审美教育,促进学生更好地感受美、展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二、立足课堂正确引导目的明确
美术教育的价值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而在于形成学生独立的个性,培养其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我们首先得培养学生的美术“阅读能力”,即图像识图的培养。通过对图像的观察,感受图像的艺术语言(明暗、色彩、肌理……),进行联系比较、资料搜集、思考讨论,理解图像的基本内涵,从而读懂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其实生活之美才是最美的,最贴近学生的,也是学生所需的,课堂内容可以更多的引入学生身边的资料,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赏析,并与课堂内容相结合,相得益彰。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艺术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留心生活,芳华净收。如果学生都能带着看待艺术品的习惯来对待我们生活,对待我们的生活用品的话,或许会多了更多的爱惜,学习氛围会更加的和谐……
三、走进走出积极反馈形式多样
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当你置身于街头、商场、游乐场时,如何才能获取对自己有用的图像信息,从而丰富精神世界的同时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我们能获取到对我们有用的信息价值,取决于我们这双有思维的眼睛。
我们为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的审美习惯,鼓励学生记录生活、收集生活物件、书写心情日记,这些可以是照片的、绘画的、文字的等。把学生们认为是美的东西我们拿来交流,让他们在周末回家、出去购物、节假日出游时留一份心给身边事物,发现他们的美好。另外,我们会及时收集,接受学生的反馈,在美术活动课上,适当的把生活中的大众热门话题带进课堂,引导学生正确的认知。
当把审美变成一种习惯时,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去赏析、主动地去质疑,更会对艺术形式的创作时间、创作形式、创作方法等提出疑问,从而去挖掘艺术背后的东西,主观的去判断视觉图像的意义、目的等。同样是花仙子,我们有学生就能想到波提切利的《春》,映射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感叹蛋彩画的技艺。这样的第二课堂的教学不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更让学生感受到艺术它并不只是艺术家的事,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当你把它变成一种习惯,艺术、审美这东西就会跟你越走越近。
美潜伏于每个人的生命当中。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教授告诉我们:“只要通过选择并运用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获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按照我们研习的美的规律运用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逐步感化,最终能培养起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课堂中加入生活的正确引导,课外的有目的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体验,积极反馈交流,养成留心生活好习惯,学会审美,学会留心生活之美,把留心生活变成一种习惯;学会尊重美,相信我们最终成为美的人。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长江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