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星
初中是学生学习物理的起步阶段,教师要注重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因为只有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才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呢?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利用趣味性教学,营造轻松、愉悦、自由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趣味横生的课堂中积极思考、分析、探究问题,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让初中物理课堂焕发活力。
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要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实例进行初中物理教学,这样就会很好地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物理学习重要性。
笔者在教学《力与运动的关系》时,并不是直接把惯性的概念告诉学生,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进行教学。教师让学生回想坐车时的情景,当车子启动时坐在座位上人的身体会怎样;当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坐在座位上的人的身体将会怎样;车子是在刹车瞬间就停下来了吗;当去超市购物时,当车上载满物品需要转弯时有什么感觉。这些生活场景一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开始积极思考、回想在生活中的感受,当教师提出惯性的概念时,学生自然就能很好地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
笔者把学生身边的生活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分析生活中的物理情景,这样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体验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直观教学,激发探究兴趣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决定了学生对于直观化的教学比较认同,这样教师就可以遵从学生的这一特点,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化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在直观可见的情况下进行愉悦的学习,这样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熱情和兴趣。
教学《光的折射》时,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把一些趣味性的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以增强直观的视觉效应,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在直观展示中,教师用到了青岛西海岸发生的海市蜃楼情景;盛满水的杯子中斜插着一根筷子,从侧面角度展示出筷子看起来发生了弯折;在一块厚玻璃后面放置一根钢笔,从正向角度展示好端端的钢笔却发生了错位;在方形的鱼缸中明明是一条金鱼,从鱼缸拐角却拍摄出了两条一模一样的金鱼;利用多媒体直观地把一些现象进行生动的展示,这样就能让学生感觉到光的折射现象的美妙之处,学生就会产生深入学习的欲望,对于光的折射教学会进行更加顺利。
教师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奇特的物理现象面前产生足够的学习欲望。同时,直观教学也能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趣味讲解,激发合作乐趣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习题的讲解占有很多的时间,学生对于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都能够做到理解,对于教师讲解的例题也能明白其中的解题思路,可是当自己实际进行习题演练时,总感觉手足无措。教师在讲解例题时要设计多方位、有趣的讲解方式,其中就包含小组合作解题的方式,这样就能集合大家的力量,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完成题目所给的任务,这样的教学往往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提升学习效果。
教学《静电现象》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把一个泡沫小球悬挂在一根细线下端,当用一个带电的物体靠近泡沫小球,将会出现什么现象?那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教师对于这个题目并没有直接给学生进行讲解,而是采用让学生分成小组,让各小组进行思考、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进行各小组的抢答。这时学生就会被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所吸引,各小组成员都会积极加入到问题的讨论中,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最终大家把答案进行汇总,整理成本小组的答案。当教师要求小组汇报问题的答案时,各小组争抢着回答问题,经过各小组的答案汇总,得到正确的答案:因为泡沫小球比较轻,根据带电物体会吸引轻小物体的特性,泡沫小球将会与带电物体接触,这时泡沫小球就带有了与带电体同种的电荷,由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接着泡沫小球就会与带电体排斥开。所以,物理现象是泡沫小球先接触带电体,然后被带电体排斥开。教师对于各抢答小组的答案进行点评,并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样对学生的习题理解和学习动力都很有好处,学生在这样的习题解答中产生的思路会记忆犹新。
教师改变讲解题目的方法,使学生有了小组合作的机会;对于学生给出的最终答案,教师给出了及时点评,激励了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要想让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就要调动一切趣味性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以实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样就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崇权.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趣味教学策略浅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5(29).
[2]翁海燕.自主学习 自觉实践——探索初中英语课堂的趣味教学[J].华夏教师.2015(09).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大豫镇兵房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