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017-09-04 14:35张献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16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高校图书馆创新能力

张献

[提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人才竞争成为竞争焦点,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先进的技术设施,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人才;创先思维;创新能力;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6月2日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步入了迅猛发展的快车道。科技发展的主旨在于创新,创新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形势下,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图书馆是高校教育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创新人才的特征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创新人才的内涵有不同的认识,一般认为,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进行创新性劳动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具备的重要特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关系。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种探索新关系,实现新价值的思维。它不受现成的常规思路的约束,用独特的超常规甚至反常规方法方式探索新关系,解决新问题。创新思维常常以怀疑、改变已有思维成果或探索新成果为前提,其思维方式、角度、深度与前人和他人都有所不同,总是求异求新。关注事物的不同性和特殊性,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的集合。是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结合,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结合、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的结合,也是意识活动和潜意识活动的结合。

(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拥有的超于常人的重要才能。创新能力就是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智能和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智能即敏锐的感知能力、持久的注意力、较强的记忆力、丰富的创新想像能力以及基于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即创新的学习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以及成果的表现或表达能力等,其中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能力的重点在于创新思维能力,而创新能力的最终表现则是把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思想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表现在创新的物化成果上。

(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新人才的内在动力,属于非智力因素,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精神是个体在新关系探索中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和控制性的综合表现。它包括创新意识(如创新需要、动机、倾向、观念等)、创新情义因素和智慧因素。创新情义因素是在探索新关系中的積极情感体验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其中创新美感、兴趣、抗挫力尤其可贵。追求美是人的本性之一,人们创新是为了追求高效、多能和便捷;新成果产生以后,还要不断使之完善和谐,从外到内富于美感,不论是使用还是欣赏都令人愉悦。这种愉悦的冲动和要求,是创新精神中的推动力,这就是创新美感。创新兴趣是伴有积极情感体验的认识和行为倾向,兴趣的满足,会给人极大的欢乐,使人心驰神往,乐而忘忧,欲罢不能。有了兴趣,能使人苦中作乐,变苦为乐,不由自主地趋向探索,在探索中满足乃至陶醉。创新抗力是探索开拓的重要心理保证。从事创新,就必须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考验,更要经得起悲悲喜喜的冲击,能够正视挫折,善于应对挫折,从挫折中清醒奋起,即使屡战屡败,也能败而弥坚,直到最后成功。创新精神中的智慧因素,指探新趋向和调控能力。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迷信已有的成果和结论,能敏锐地发现问题,抓住机遇,都是良好的创新趋向。这种趋向是把人引向创新大门的导向器。创新趋向已成为成功创新者的一种人格特征。创新智慧中的调控能力,有团队合作意识;具有国际视野与国际竞争的意识。

(四)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不同于一般人的人格特征,包括强烈的自信心、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力等。创新人格是指由个体内在的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所协调统一构成的较为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总和,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是创新活动成功的关键。创新人格有以下几点:热爱创新活动、创新欲望与目的意识强烈、在创新活动中敢于克服困难,具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个性。在创新过程中,良好的创新人格是创新的内在品质和动力。有了创新人格,创新活动就有了支撑,就能完成创新人格的养成。创新人格的培养要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保持好奇心,善于发现问题;具有友爱合作意识;有敢于冒风险的大无畏勇气;有求实、抗压、勤俭、艰苦的精神;有开拓精神,同时能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二、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先进的技术、网络设备,幽雅的环境场,是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基地,在培养创新人才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是在现有知识基础上的发展。在人类知识越来越丰富和深奥的今天,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广博而精深的文化知识基础,掌握广播的知识信息体系。高校图书馆入藏文献具有系统性强、门类丰富、各种学科兼顾的特点。其系统完整的藏书,既能满足学生巩固和消化课堂知识,拓展延伸专业知识的需要,又能让学生拓宽知识面,改善学科结构,有利于学生形成精深、广博的知识体系。

高校图书馆为满足科研和教学的需要,跟踪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入藏了大量的国外期刊。外文期刊报道国外科技信息及动态,具有时效性强、信息量大、针对性强、参考价值高等特点,是学生掌握学科当前最新情况和预测学科未来发展的有效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环境的形成,大大拓展了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高校图书馆不仅拥有实体的馆藏,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无比丰富的虚拟馆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浏览、查阅、调用所需资料,从更广的范围获取各种信息,学习大量最新的知识,增强了对社会、对世界事物的了解。这些系统、新颖而又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全面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获取的知识更加丰富广泛。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与手段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自主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潜能。大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探索者。图书馆的学习首先是一种自由开放的方式,它能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有所选择地进行深造和提高。这样一种独立自主、兴味浓厚的探索,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稳定的个性特征,挖掘与发展自身的潜能,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图书馆将以自身独有的文化环境,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基地。

(三)形式多样的服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馆员,他们具备检索、加工、处理、组织信息能力,敏锐的信息意识,熟练使用各种信息检索工具,为大学生创新提供优质服务。高校图书馆通过对知识信息进行采集、整序和传播。图书馆内各种信息知识被严格地按照一定的分类体系和编目规则进行组织,并按其文献类型和功能分门别类地向读者提供服务。读者在经常使用图书馆中,很容易就能掌握知识信息的组织规律,获得基本的文献检索知识。图书馆通过深度开发信息资源,提供高层次的信息服务,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指引学生方便、快捷、高效地获取知识信息。

随着网络环境的形成,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变化,图书馆通过开设文献检索课、开展用户培训等方式,指导教育学生掌握文献信息的收集方法和学会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检索方法。这些形式多样的服务,有利于学生通过查找文献、接受参考咨询、掌握现代信息检索手段等实践,学会学习。学生在查找、分析、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信息意识,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陳文敏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1.1.

[2]徐贻珠.重视个体独立性造就创新人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11.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高校图书馆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