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标点符号在解读文本中的作用

2017-09-04 06:59梁文霞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23期
关键词:感叹号人物性格省略号

梁文霞

摘 要:在解读文本中,关注标点符号的作用,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有“留白”思考想象的效果,也有助于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关键词:标点符号;省略号;感叹号;作者感情;留白;人物性格

标点符号的教学我们一般都不会特别注重,除了有几处特别的,譬如《故乡》这篇小说,在分析闰土这一人物的形象时,都会引导学生去解读闰土的语言,这时候我们会抓住闰土语言里省略号的表达效果,在读者的脑海中就会塑造出闰土少年和中年时的不同形象、性格特点及造成这种命运的根本原因。这篇课文我们都很熟悉,这里不再阐述,但从中可见正确解读标点符号对我们解读文本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阐述标点符号在解读文本中的作用。

一、解读标点符号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是篇报告文学,字里行间透着作者浓浓的忧患意识,以及对人类破坏环境的谴责。按照我们一般教学的思维模式,在解读文本时对作者的感情或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分析,往往会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去思考。当我在备课时,发现文本中有这三句话:

1.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2.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3.罗布泊消失了。

我们都知道感叹号最能表达作者强烈的情感。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为何这三句话不全用感叹号,我把这三句话全用上了感叹号,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比较这两组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1.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2.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3.罗布泊消失了!

有学生是这样理解的,因为罗布泊最后消失了,作者不用感叹号,语气看似平淡,但是在平淡中我们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那种深沉的悲痛,比大声呵斥更发人深省,应了那句“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感觉。

第一句用感叹号是表达作者的强烈感情,对昔日的罗布泊有着深深的怀念,此处用了感叹号,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还原作者的情感,感受到作者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喊,与今日的罗布泊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较好地了解作者的感情起伏变化,也让学生明白情到深处是归于平淡的。这篇文章作者浓浓的忧患意识,还隐藏在课文标题中,课文标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罗布泊单独用逗号,读时语速要缓慢,罗布泊后面要稍作停顿,这样课文所蕴含的忧虑的情绪,其实在标题通过一个逗号的停顿就已表露出来。由此我认为:通过解读标点符号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下面,我再举个例子加以阐述:

在《端午的鸭蛋》一文里,汪曾祺老先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他用质朴的语言,盛赞了家乡的鸭蛋。既然是赞美,要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情感,在研究课文时,我发现汪老先生不愧是大师,他的标点符号的运用,信手拈来,却真切地传达出自己的感情,自然质朴,不矫揉造作。在对家乡鸭蛋那一段的描述中,我罗列了带有感叹号的全部句子,我们来品读一下。

1.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2.还不就是个鸭蛋!

3.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4.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除了这几句用感叹号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外,其余是用句号来表示的,我们可以也用替换法,改一下,让学生读读。

1.双黄鸭蛋的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2.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3.是不大高兴的!

4.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

5.曾经沧海难为水!

6.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这几句全都换作感叹号,学生一读,他们也乐了,然后他们自己归纳认为,要表达的感情有多种多样,一味地用感叹号来表达,效果并不能达到,没有高低起伏,没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深沉效果。

《孤独之旅》中最后一段:“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这里的省略号表达出什么感情呢?我把“下蛋了,下蛋了……”改为“下蛋了,下蛋了!”运用对比朗读,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此处虽然要表达出杜雍和欣喜若狂的心情,但经过痛苦磨难后,用低沉抑或是喃喃自语比大喊大叫更能表现人物的性格和身份。

二、达到“留白”思考想象的效果

“留白”一词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其实在文学作品都有留白。我认为标点符号中的省略号也具有留白的效果。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这句话是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如果把这句话转化成一幅画,那么这里省略号就发挥出强大表达的效果,读到这里我们脑海里就会闪出这样的画面:在苍茫的天空下,所有的一切都寂静虚无了,只有雪花,只有大片大片的雪花。这壮美的画面只能通过句末的省略号诠释出来。

再如,《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有这样的话:“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要回家……”此处的省略号我们可以让学生添加几句话,如“我要读书”,“我要和妈妈一起”,再来比较一下,学生认为用了省略号更能表达出杜小康恐惧的心理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而学生对人物的心理把握理解,就是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去思考。正如中国画里的“留白”的效果,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还是《孤独之旅》中的一句:“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滴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这段文字为我们展示了杜小康为成长所付出的代价,难道仅仅是眼睛所能看到的血吗?此时省略号就让学生发挥了想象的空间,血还滴在杜小康的身上,滴在读者的身上。血,浸透了杜小康成长过程中的痛苦、委屈及他的坚强,见证了杜小康的成长。

三、彰显人物的性格

例如,《智取生辰纲》里杨志这个一心想要光耀门楣的汉子,看看他语言有什么特点。

杨志也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这路上不是耍处!”

杨志跳起来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

“你们省得甚么!”

“快走!”

“你理会得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这里所举的都是杨志与众军汉的语言。

再举一处与老都管的对话,老都管坐着道:“既是有贼,我们去休!”

杨志说道:“俺只道是歹人,原来是几个贩枣子的客人。”

老都管别了脸对众军道:“似你方才说时,他们都是没命的!”

杨志道:“不必相闹,俺只要没事便好。你们且歇了,等凉些走。”

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所举的两部分,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对表现杨志的性格有什么作用?学生认为通过对比,看出这时的杨志为了能完成押送生辰纲的任务,对下属苛刻得不近情面,语气简单粗暴,多用短句,基本上用了感叹号,读的时候语气强悍,硬邦邦的。更能表现出杨志急功近利,急于改变命运,方法简单粗暴的特点。但他对老都管的语言表达,没用一个感叹号,老都管一路上也没帮他,还给他使绊子。按照杨志的性格应该对老都管是不服的,那小说这里为何不用感叹号呢?学生认为除了老都管的年纪大,还有身份的原因,因为老都管是蔡夫人的乳母的丈夫,在梁家總管杂务和仆役,有一定的影响力,而杨志押送生辰纲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命运、封妻荫子,对一切能起到作用的人都需要仰视。后来押送生辰纲失败,他被迫上梁山,是非自觉自发的行为,都从中隐隐若现。性格的悲剧导致了命运的悲剧。

通过对这篇课文里杨志语言的品析,学生更能明白上梁山对有些好汉来说是外因导致的,若非情非得已,他们是不会选择上梁山的,也解析出当时的社会现状。

因此,在阅读时关注标点符号有助于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作者单位:浙江省玉环坎门一中)

猜你喜欢
感叹号人物性格省略号
歌剧表演中的“移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效果透视——兼谈两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表达
省略号来了
《水浒传》中的英雄与酒
基于人物图像视觉特征的人物性格隐私分析
【完美!】
找点
话语情态与人物性格塑造
感叹号不可随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