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中有些课文篇幅较长,而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有限,教师教学这类课文感到难度较大,常常束手无策。若依葫芦画瓢,逐段讲来,连老师都觉得这既浪费时间,而且效果不佳;如果不这样,又觉得好像没有讲深讲透,教学结束后,学生不能深刻体悟课文,无论是知识传授方面,还是能力培养方面均没有效率。怎样将长课文教好,便于学生接受呢?
一、抓抓重点词句,串联整篇
文章都存在点睛之笔,其具有很大的价值,在整篇文章中具有统领全文、提纲挈领的作用。它和文章的许多部分都存在紧密的联系,教师要是可以把握住这种类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来展开教学,就能够达到化繁为简的目标,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动力,使学生投入到全文的阅读中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借助词典更好地对词语的意义理解。结合上下文和,联系自己的平日积累,对课文中某些词句的意思进行推测,进而对词语的感情色彩做到明确把握,思考其具体的表达效果。”该问题的提出,主要目的体现为使学生能够深入文本,在文本确定有力的依据,为学生创造潜心会文的机会。教学中要学会引发学生认知與文本的冲突,这就促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生与生之间的对话,并满足于学生内心的需要。同时使学生阅读中萌发了某种新的期待,这一类型的“对话”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的特征。学生对对方进行说服的过程中,加深了与文本的距离,找到有力的根据。这样就会使得教学思路特别清晰,重点明确,学生对文本的印象十分深刻。
二、抓具体段落,牵动全文
许多文章中的描写都蕴藏着十分细腻的情感。以《船长》的教学为例,教师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初读,之后提出要求:谈谈你觉得什么地方很感动的,触动了你的内心,读一个自然段,或者读几句话,同时谈谈具体的理由。学生初次阅读,通常体验到的是整篇文章的阅读感受,他通常不会去逐字、逐句的进行品评,这时候学生的阅读只能是无意识的,作为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个性阅读给予尊重,让学生自己去选取一个他们关注的对话切入点,让学生学会把握重点,学会读书。事实上,学生们会找到这些段落:如最后一段:在哈尔威船长的整个人生当中,他都要求自己履行做人之道,忠于职守。面对死亡,他再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第四段的内容:“实际上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等,学生们积极参与,结合课堂情况可知,使学生产生一定感触的段落均与文章主旨有密切联系。同时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船上的一名乘客,说说自己当时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样对《船长》的处理可以说是预设与生成并存,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没有局限于文章原有的结构与行文顺序,以学习文化的内容采取了这种跳跃的方式,不仅明确了读写重点,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
三、细审文章题目,明确文章的主旨
所谓的文题实际上就是文章的“眼睛”,通过文题能够把握文章的主旨。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可以说最先与文题接触。不少文章,透过文题就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了文章的思路,可以说就明确了文章的纲,这样教师就能够对教材熟练驾驭,提高课堂教学组织的实效性,进而引领学生学会探究性阅读,逐渐具备了创造性阅读这样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多角度的阅读,通过阅读期待,在阅读过程中反思与批判,实现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宽,进而实现阅读质量的提升。
四、把握题材特点,掌握重点
就叙事性课文而言,教学重点需要把握人物关键细节、含有事情意义的文字;对于说明性的文章,表现事物特点的关键语句要作为教学重点;进入高年级的语文学习,不管文章属于哪种体裁,运用陌生化表达手法都属于重点,在这一项中,词语的不合常规的搭配,语序没有按照常规的运用,叙述顺序方面时空切换,以及表面看来很凌乱、冗繁的语言叙说,均可以实现陌生化这样的表达目的,更是提升学生写作方法与技巧的途径。
总之,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突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与实践性,重视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导向,妥善解决学生创新能力与学生基本素养之间的关系,结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展开语文教学。只要我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实践,使“长文短教”得法,课堂一定会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灌云县朝阳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