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 贺鼎
景德镇瓷业历史景观研究
张杰 贺鼎
景德镇是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陶瓷产业而著称的城市,其独特的手工制瓷传统延续千年以上,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对景德镇旧城区的历史景观展开研究,首先剖析其山水形胜、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等自然环境要素,并将旧城区划分出不同类型的瓷业地理单元,在此基础上,对瓷业历史景观的空间布局、建筑模式和定位朝向进行讨论。瓷业历史景观是自然与瓷业要素紧密互动的产物,具有特定的功能结构和文化模式。
历史景观;陶瓷;景德镇;历史城区;遗产保护
Fund Ite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 Areas Based on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s
Approach”(No. 51378280)
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维也纳备忘录:世界遗产和当代建筑—管理城市历史景观》①(2005年,后文简称《备忘录》)中。200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15届缔约国大会(UNESCO General Assembly of States Parties)以《备忘录》为基础制定了《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环境宣言》(The Declara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s),宣言关注城市功能、社会结构、政治和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对城市历史景观带来的影响,并建议指定以保护为出发点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政策,在促进经济社会化增长的同时,尊重前人留下的城市景观。
之后召开的五次区域性专家会议②和三次规划会议③促进了城市历史景观概念的发展,城市历史景观与更为广泛的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各要素之间,及其与土地使用或更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被多次强调。
2011年第36届UNESCO会议通过了《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后文简称《建议书》),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城市历史景观概念,将其定义为“文化和自然价值及属性在历史上层层积淀而产生的城市区域,其超越了‘历史中心’或‘整体’的概念,包括更广泛的城市背景及其地理环境”[1]。其中,更广泛的城市背景主要包括:“遗址的地形、地貌、水文和自然特征;其建成环境,不论是历史上的还是当代的;其地上地下的基础设施;其空地和花园、其土地使用模式和空间安排;感觉和视觉联系;以及城市结构的所有其他要素。背景还包括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做法和价值观、经济进程以及多样性和特性有关的遗产的无形方面。[1]”
作为世界遗产城市项目近期最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城市历史景观与以往“历史中心”等概念相比,更强调城市结构层面要素的联系性(结构性和视觉性的)以及长期、可持续的土地使用方式,并将其融入城市遗产保护策略。这一概念的提出,在更广泛的景观语境下,囊括了城市遗产中一系列原本散落的概念,这些概念包含景观与人类社会互动所产生的遗产价值要素,如自然地理特征、建成环境与土地使用、基础设施、感觉视觉联系等。但是,在相关国际性文件中,上述构成要素以相对割裂和隔离的方式存在,这些要素是如何“层层积淀”并且形成了怎样的关联,是否存在特定的内在化的结构与模式将这些要素组织起来,这些问题尚未得到深入讨论。
景德镇是中国历史城市中因产业而具备特殊地位的城市,对于景德镇这种特殊类型的历史城市进行研究,能够揭示产业城市历史景观中自然要素与功能要素、文化要素之间的特定关系,从而探索《建议书》中“文化价值”和“自然价值”的内在镶嵌关系,揭示两者之间丰富的功能性与文化性关联。本文在探索城市尺度的功能结构关系和文化模式特征基础上,将城市单元当作整合城市历史景观的方法工具。对于景德镇瓷业历史单元的论述,有可能发展出空间布局、定位朝向、建筑模式的分析方法,从而丰富城市历史景观的分析方法与价值内涵。
特别要说明的是,景德镇历史城区从宋代形成市镇,在元、明、清各时期的特定政治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都有重大发展,但由于没有形成县以上建制,明清以前的建设材料匮乏,目前的考古发掘揭示出的信息也非常有限,所以本文的分析对象是以晚清民国的历史城区为主要对象,这样可以使分析建立在对大量晚清民国的地面建筑考察的基础上,形成比较确凿的分析。对应于瓷业生产的不同环节,景德镇历史城区形成了御窑行政和生产区、民窑生产区、原料物流区、商贸包装区等不同的城市功能分区,在不同分区中聚集了不同职业的从业者并形成了相应职业群体的瓷业信仰空间,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的讨论集中于对瓷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分析。
景德镇镇区处于山环水绕的地形中,由此形成了自然环境与标志性文化建筑彼此镶嵌的城市背景。镇区西侧被昌江包围,北侧和东侧被五龙山、马鞍山等丘陵、台地和陡岩包围,镇区南侧是南河冲刷形成的一级台地,经常受到洪水淹没。因此镇区的对外道路仅在向北和向东两个方向延伸,其山水交汇的险要处就形成了具有关隘性质的城市门户。镇区向北往浮梁县的道路经过显教山的地方是景德镇的北门户“观音阁”。在镇区向东往乐平县的方向,南河与凤凰山支脉交汇,形成景德镇的东门户“里村”,因此,因此景德镇自古有“观音文昌镇阳台,里村独造一长城”的地名歌诀[2]。
景德镇有俗语云“五龙串珠御器厂”,镇区东北的五龙山对景德镇的衙署与寺庙选址有重大影响。实地踏勘表明,五龙山之名暗示5条隆起的地脉进入旧城区,形成18个以“山”、“岭”命名的微地形。其中,主要5组山体名称从北到南的依次是杨家山、雷峰山、饶家山岭、猪婆山、马鞍山。中央一脉经饶家山岭继续向前延伸到珠山,珠山继续向前分出左右2个支脉,西侧为公馆岭,东侧为土地岭,珠山之前、两岭环抱之中是明清御窑厂衙署所在,由此御窑厂形成左右各3道护沙的形态。公馆岭前建有县公馆,土地岭上建有同知署,两侧的4组山脉入地之处建有4座庙宇,依次是水星阁、雷峰寺、观音庙和新社公庙。
昌江沿河分布着6个渡口、9个非渡口类码头和7座水神庙。这7座神庙祭祀三闾大夫、泗王、哪吒、晏公、龙王等不同的水神,成为不同船帮或移民团体精神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场所,也成为定义昌江沿线景观的地标性建筑[3](图1)。
1 景德镇城市景观示意图Urban landscape of Jingdezhen
上文分析表明,自然环境与文化建筑的选址建设有紧密的关联,由此形成了自然意义系统与文化意义系统之间紧密镶嵌的意义网络。不仅如此,自然地理特征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细分产业的选址和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结构及其功能单元,是产业类城市历史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城市的功能系统被锚固在城市自然和文化结构之中,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城市历史景观图景。
2.1 三级阶地与功能分区
在昌江的常年冲击下,景德镇镇区所在的地段形成三级阶地。第一级阶地范围包括昌江沿河到前街附近,岩性为填土,高洪水时会受到部分淹没;第二级阶地范围大致包括前街到后街的范围,地势稍高,岩性成分复杂;第三级阶地范围大致包括后街到五龙山、马鞍山的山坡地带,下伏第三系红色岩系。
这三级台地在区位和自然属性上的差异,意味着交通便利性和固定资产面临水患威胁的不同,因而造成了用地功能的不同。昌江沿河的一级台地由于靠近码头、水运便利而成为瓷业物流与包装业和生活服务业聚集的区域。远离昌江、靠近山岭的第三级台地上分布大量作坊、窑房,这样既能利用地形变化筑窑生产,又能远离水患。二者之间的二级台地兼有交通便利和远离洪涝的优点,因此混杂了居住与陶瓷贸易功能,其中,御窑厂正位于二级台地的中央[4](图2)。
2.2 瓷业地理单元
景德镇旧城中的地形地貌和水文要素已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湮没不存,通过对这些历史性的自然要素进行考证,可以将镇区划分为不同的瓷业地理单元来认识。
五龙山是划分城市地理单元的首要依据,5条山脉形成4个山间小盆地,这种地形被当地居民称作“坞”,包括茶园坞、薛家坞、江家坞、杨家坞,是瓷业生产作坊、窑房分布最为稠密的地区[5]。窑业选址在“坞”中,不是景德镇独有的现象,在浙江建德窑所在的地区,窑业选址也处在带坞字的地名附近,例如高塘坞有大白山窑址、窑坞有窑坞遗址、梅塘坞有后山窑址[6]。在浙江龙泉东区窑址,当地人将山峦中河流冲刷出的河谷小盆地称为“垟”,而众多龙泉窑址也正位于垟上[7]。
2 景德镇三级阶地和功能分区示意图Three platforms and functional areas in Jingdezhen
山坞中分布有水塘和冲沟,为制瓷和居民生活提供水源。从山坞中缓缓流出的小溪,经过第二、第一阶地而汇入昌江,因此,溪流成为划分下两级台地的自然要素。笔者收集镇区现存的含有桥、沟、堧的12个地名,并结合文献对其考证,分析得出历史上4条溪流的位置,从而将景德镇第一、第二阶地划定为11个地理单元④。
2.3 瓷业地理单元类型
溪流、山体、阶地将景德镇镇区分为15个地形地貌单元,按照单元自然环境特征,分为2大类、4小类(图3、4)。一大类为山坞型自然单元,一般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山坞间,有单个山岭和多个山岭两种小类;另一大类为洲地型自然单元,一般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江边,有江边洲地和江边岭地两种小类(图5)。
瓷业地理单元可以分为5种功能类型,包括御窑厂所在的行政和商业中心单元、瓷业生产单元、大宗商贸单元、小型商业物流单元和城郊的低密度单元。一定的功能特征与所处自然要素特征之间存在偏好关系。瓷业生产功能大多分布在第三级阶地上,大宗商贸功能和行政功能分布在第二阶地上,而物流商业分布在沿河的第一级阶地上。下面将以山坞型单元为例,讨论瓷业生产功能的空间布局和建筑模式。
3 自然要素限定下的瓷业地理单元Porcelain geographical units defined by natural elements
4 景德镇瓷业地理单元和功能属性Functions of porcelain geographical units
5 瓷业单元的四种自然地理类型Four natural types of porcelain geographical units
6 瓷业要素的空间布局Spatial layout of porcelain elements in the geographical unit
对于不同单元的内部结构与形态进行讨论,能够在微观尺度上揭示城市历史景观要素之间的复杂关联。下面就景德镇最为重要的一类单元进行分析,这种类型的单元位于三级台地的山坞地带,集中了大量从事瓷业生产的窑房和坯房等建筑。下面将从空间布局、建筑组合模式、建筑定位朝向三个方面,讨论城市单元中自然、功能、文化要素之间的关联,同时拓展城市历史景观的价值内涵。
3.1 基于瓷业用水的空间布局
瓷业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用水,但坯房、窑房等生产性建筑为避水患不会就近分布于地势低洼的水塘,而是分布在谷底地形中略微隆起的部分。由于高峻的山体和塘的存在,使得地下水位较高而坯房院落中的晒架塘常年有水。山岭等顶部标志性位置则被寺庙等公共建筑占据。因此,窑业生产单元中山、岭、坞、塘的自然要素和窑房、坯房、寺庙等建成要素形成了顺应瓷业生产和用水方便的空间布局[8](图6)。
3.2 “一窑十坯”的建筑模式
瓷业生产最核心的环节是做坯和烧窑,因此生产单元主要由窑房和坯房两类建筑构成[9]。据笔者估算,在一个生产周期内,十座坯房生产坯体的数量与一座窑房烧制瓷器的数量大体相同,因此十座坯房与一座窑房组成的建筑模式应当是普遍的[10]。在建国瓷厂北侧罗汉肚地段现存一处“一窑十坯”的街区遗迹。地块内部窑房与三个坯房三合院各自占据长方形的四维。调查显示,罗汉肚街区在清末民国时期有9座窑房,这些窑房较为均匀地分布在罗汉肚区域内,将罗汉肚划分为规模大致相近的9个组团,每个街块组团规模平均为80m×60m,这些组团应当是符合一窑十坯建筑模式的(图7)。
一窑十坯形成的生产单元,早在宋代文献中就有类似的表述。宋蒋祁《陶记》曰:“陶甿食工,不受艺佣,揥質窑主,以相附和谓之‘’。[11]”意思是,一个窑户由几个坯户来搭烧的组合称为“”。宋代景德镇瓷业从业者使用“”字,来描述一种特定的瓷业生产组织关系,也为这种建筑模式的出现年代提供了旁证。
3.3 窑房等建筑的定位与朝向
窑房的定位和窑门朝向常常与山岭有关。进坑村东南方的国山下宋代龙窑遗址符合十字天心的堪舆模式,而明清镇窑同样符合这一规律⑤。当地窑工介绍传统窑址会根据四象八卦定位,例如徐家窑窑炉的门朝向珠山,窑房位于饶家山岭和珠山连线、雷峰山和土地岭连线的中心交叉点。其他位于罗汉肚的窑址多以珠山为朝山,比如有徐家窑、易山窑、健班窑、老罗汉肚窑、樟树下窑等。位于胜利路以南的窑址则多以风筝山、木鱼墩等为镇山,例如新老木匠窑、新老磨鹰窑等(图8)。
许多重要公共建筑和码头也以珠山为重要的参照物,位于薛家坞的准提阁以五龙山为镇山,以珠山为朝山。都昌会馆以莲花岭为镇山,以珠山为朝山。湖南会馆、湖北会馆以珠山为镇山。徽州会馆以珠山为护山。珠山西侧附近的昌江沿岸有8处码头,这些码头在珠山到昌江的垂足处最为密集,向北和南则逐渐稀疏起来,8个码头与珠山之间的连线夹角均在13~15°之间[12]。
城市历史景观特别强调城市种种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在结构层面的“层层积淀”并由此形成关联,但这些要素具体形成了怎样的关联,这种关联性是否具有内在化的结构与模式特征,仍需要在具体案例中进行深入讨论。
7 一窑十坯的建筑模式(徐家窑)Construction patten of “one kiln and ten molding rooms”(Xujia Kiln)
8 窑址、码头的定位朝向与山体的关系Locations of kilns and piers in relation to hills
景德镇案例表明,产业历史城市中,产业功能布局与形态特征应当纳入城市历史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瓷业城市历史景观是陶瓷行业紧密结合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自然环境如地形地貌、水文条件会支配瓷业的原料、生产、物流、贸易等要素,形成特定的城市功能区和瓷业地理单元,自然特征也会决定陶瓷神庙、水神庙、衙署建筑等重要文化建筑的选址,从而形成自然环境、瓷业功能、文化系统高度整合的城市历史景观体系[13]。
景德镇是中国历史城市中因产业而具备特殊地位的城市,对于景德镇这种特殊类型的历史城市进行研究,首先拓展了城市历史景观的价值内涵,产业与功能性价值要素应当作为城市历史景观的重要内容;其次能够揭示产业城市历史景观中自然要素与功能要素、文化要素之间的特定关系,从而探索《建议书》中“文化价值”和“自然价值”的内在镶嵌关系,揭示两者之间丰富的功能性与文化性关联。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着重分析了瓷业地理单元在自然与功能方面的意义,展现了城市历史单元在城市历史景观研究中可能具有的潜力。对城市的历史性单元内的建筑组合模式与空间布局进行研究,能够在城市宏观尺度的总体结构与微观尺度的自然与人工场所之间建立分析性关联,从而为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策略提供参考依据。随着新中国成立以后老城区去工业化过程,瓷业地理单元在当代大多已经转化为居住功能。随着社会阶层的下滤和城市环境的恶化,瓷业遗产面临巨大的保护压力,本研究表明瓷业地理单元及其组成要素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应当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其中的物质空间及其深层的自然、文化、功能意义予以保护,并结合创意瓷业的发展和旅游休闲功能加以展示和利用,以此来保障其历史景观的延续性。
注释:
①“世界遗产与当代建筑—管理城市历史景观”会议(后文简称“维也纳会议”)的会议文件,2005。
②五次区域性专家会议包括:耶路撒冷(2006年7月)、俄罗斯圣彼得堡(2007年1月)、巴西奥林达(2007年11月)、坦桑尼亚桑给巴尔(2009年11月—12月)、巴西里约热内卢(2009年12月)。
③三次规划会议分别于2006年9月、2008年11月和2010年2月在UNESCO总部召开。
④根据1950年《景德镇市详图》显示,景德镇镇区内与溪水有关的地名包括:观音桥、通津桥、小桥上、五龙桥、十八桥、杨家桥、太平桥、秀水桥、初龙桥、沟沿上、塘塝堧,沟堧上等。
⑤宋代景德镇瓷窑中最为普遍的是平面狭长型的龙窑,它通常位于林田交界处的山坡地带,借助自然山形形成的缓坡,提高窑体的烧成效果。明清镇窑的平面则方正许多,多选址于地形较平坦处。
⑥图中所有图片,均由作者自行绘制。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 2011.
UNESCO. 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2011.
[2] 景德镇市地名委员会编.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M].合肥:安徽新华印刷厂,1988.
Jingdezhen Board on Geographic Names. Gazetteer of Jingdezhen City[M]. Hefei: Xinhua Press of Anhui, 1988.
[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景德镇文史资料[M].景德镇:景德镇新华印刷厂,1984.
CPPCC in Jingdezhen. The Historical Accounts of Jingdezhen[M]. Jingdezhen: Xinhua Publishing House of Jingdezhen, 1984.
[4] 贺鼎,张杰,夏虞南.古代景德镇城市空间变迁及其机制研究[J].建筑学报学术论文专刊,2015,(13):94-100.
He Ding, Zhang Jie, Xia Yunan. Research on Urban Spac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Jingdezhen Old City[J].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5, (13): 94-100.
[5]江西省景德镇市城乡建设局.景德镇市城市规划图册. 1985.
Jingdezhen Municipal Bureau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tlas of Urban Planning of Jingdezhen. 1985.
[6]建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编. 建德古窑址:建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
Jiande Office of the Third Pan-china Cultural Heritage Survey. Ancient Kiln Sites in Jiande: Achievements in Jiande Made during the Third Pan-china Cultural Heritage Survey[M]. Hangzhou: Publishing House of Xiling, 2012.
[7]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著. 龙泉东区窑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Zhejiang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Excavation Report of Longquan Ancient Ceramic Kilns [M].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ress, 2005.
[8] 张杰,贺鼎,刘岩.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城市复兴—以宇宙瓷厂区的保护与更新为例[J].世界建筑,2014,(8):100-103.
Zhang Jie, He Ding, Liu Yan. Regeneration of Ceramic Industrial Areas in Jingdezhe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Yuzhou Factory Site[J]. World Architecture, 2014,(8): 100-103.
[9] He Ding, Zhang Jie. Vernacular Uses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Heritage: Trade of Antique Fragments in the Chinese Porcelain Capital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2016, 22(10), 844-856.
[10] 陈海澄. 景德镇瓷录(中国陶瓷增刊)[M].景德镇:中国陶瓷,2004.
Chen Haichen. Porcelain Records of Jingdezhen[M]. Jingdezhen: Journal Press of China Ceramics, 2004.
[11] (清)陈育.浮梁县志[M]. 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89.
Chen Yu. County Annals of Fuliang[M]. Taipei: Cheng Wen Publishing Co. Ltd, 1989.
[12] 张杰. 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Zhang Jie. The Cultural Gene of Ancient Chinese Space[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 2012.
[13] 钱云. “城市—风景—遗产”一体研究视野的价值与应用 —以“北京三山五园景观格局重塑”教学探索为例[J]. 风景园林,2016,(1):62-69.
Qian Yu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grated “Urban-Landscape-Heritage”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Its Application: With Case Study on the Landscape Regeneration in the Area of Three Hills and Five Gardens in Beijing [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6, (1): 62-69.
(编辑/任京燕)
Historic Landscape of Porcelain Industry in Jingdezhen Old Town
ZHANG Jie, HE Ding
Jingdezhen is a special city in the list of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which specializes on porcelain industry for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with rich cultural relics. The natural systems are analyzed and the historic city is divided into different geographical units, so that the spatial layout, block pattern and building orientation are discussed. This paper argues that historic landscape of porcelain industry is a product of functional structure and cultural pattern with elements of nature and industry.
historic landscape; porcelain; Jingdezhen; historic urban area; heritage conserv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城市历史景观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编号51378280)
TU986
A
1673-1530(2017)06-0036-06
10.14085/j.fjyl.2017.06.0036.06
2017-02-27
修回日期:2017-05-23
张杰/1963年生/男/山东济南人/约克大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遗产保护、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北京100084)
ZHANG Jie, who was born in 1963 in Jinan, is a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urban design (Beijing 100084).
贺鼎/1987年生/男/山西太谷人/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遗产保护、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北京100084)
HE Ding, who was born in 1987 in Taigu, is a PhD student in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urban design (Beijing 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