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风貌保护到城市景观管理—基于城市历史景观(HUL)理念的思考

2017-09-04 03:17张松镇雪锋
风景园林 2017年6期
关键词:风貌遗产景观

张松 镇雪锋

从历史风貌保护到城市景观管理—基于城市历史景观(HUL)理念的思考

张松 镇雪锋

文章首先梳理了“景观”与“风貌”两个概念的差异,探讨中城市景观在中西方认知上的不同以及在国际遗产保护政策中含义的变化,进而分析了历史性城市景观理念与方法对城市遗产保护的启示,认为需要从历史风貌保护到城市景观管理的范式转型。在强化城市遗产整体性保护机制的基础上,认识到城市景观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多样性,注重景观资源的全面保护与利用,通过规划有效管理环境景观的变化。

风景园林;景观与历史风貌;城市历史景观;城市遗产;景观管理

Fund Ite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On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Patina of China Masonry Architectural Heritage” (No. 51378351)

1“景观”与“风貌”概念的差异

1.1 不断延展的“景观”内涵

景观(landscape)一词,在西方社会从最初的“放眼所见之地表”到特指“风景画”,进而发展到视觉美学的含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20世纪初,景观一词获得文化和生态的意义,到20世纪末,其可持续性的内涵与价值得到关注。早期的景观研究专注于自然风景的艺术审美特征或“如画性(picturesque)”,多采用静态研究方法。20世纪以后,文化地理学将人类学、社会学理论引入地理学研究领域,在文化与景观之间建立起了联系。文化不再是抽象的存在,文化对景观的塑造体现在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上。“文化是动因,自然是载体,景观则是呈现的结果。[1]”近年来,景观研究领域关注景观的社会属性高于其物质属性。因此在文化地理学研究过程中,“景观”在传统的视觉意义之上增添了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重含义(图1)。

不同的学科领域对“景观”研究有不同的偏好,地理学以整体观分析自然地形、地物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时间上的演化,将景观作为一个完整的空间体系探讨景观形成的过程;生态学研究景观的结构、格局和功能,分析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的机理,关注景观的系统性。在英国,“to landscape”指环境美化,比如通过重新配置植被和改造地形来提供令人愉悦的美景,显然今天很少有人会在理论上认为景观是仅与视觉有关的事物[2]。

1 地域特色鲜明的江南古镇景观A typical landscape of water town in the area south of the Yangtse River

受生态学思想影响,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将城市理解成一个生态体系进行重新阅读、再现和设计,以景观作为重新连接(reconnecting)城市空间秩序的手段,其目的并不是要使城市看起来像一幅风景画,而是从强调“图—底”(figure-ground)关系的城市肌理构成,转向将城市表面设想成一个能促进与组织其各项环境条件之间动态联系的、有生命力的载体[3]。

随着景观含义的不断丰富,景观研究的对象也从自然风景和唯美景观,转向多数人共享的、朴素的地域景观,促进了城市景观范畴的扩展[4]。城市景观是人的生活方式的表现,是城市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记录。无论是从景观形成的结果,还是从景观形成的过程看,城市景观都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

1.2 时常被误解的“风貌”特色

在国内的城乡规划学科领域,“景观”似乎还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专业用语。例如,在1998年发布的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中就没有“景观”一词。只是在定义“绿地”和“城市绿化”这两个用语时,有“美化景观”、“美化城市景观”的描述;在“竖向规划”这一词条下,有“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而进行的规划设计”的解释,“城市景观”被列在多项实用功能之后。

“景观”一词,在风景园林学科使用较为普遍,在城市设计及其相关分析研究中也有较多使用。而在历史保护专业领域,较常使用的一词是“风貌”,在国家《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规中使用的是“历史风貌”一词,有“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等相关规定;在《城乡规划法》中使用的是“传统风貌”一词,规定“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旧城区的改建,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

“风貌保护”一说,大概是从“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这样的专业说法中简化形成的,旨在强调与“文物保护”的区别。但“风貌”一词的定义并不严谨,也较少单独使用。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中,“风貌(townscape)”术语的定义为“反映城镇历史文化特征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整体面貌和景观”,因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所关注的风貌主要为历史城区的整体格局、传统肌理和街巷景观。

而在2012年住建部发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中对“传统风貌建筑(traditional style building)”的定义为“在历史地段内,除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外,具有一定建成历史,对历史地段整体风貌特征形成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建筑物”。在多数情形下,所谓“传统风貌建筑”给人的景观意象往往指向坡屋顶形式建筑,甚至是所谓的“明清风格”建筑。

由于对“风貌”等专业术语缺乏科学明晰的定义,在实际操作中则会出现误读、曲解、甚至是有意歪曲的现象。如违背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的所谓古城“复原”重建;按某一时期、某一建筑风格所进行的历史文化街区“修复”打造;或者对沿街建筑采取“穿衣戴帽”等方式统一协调风貌的美化工程等。在一些地方的保护实践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完整性”原则,常常也会被误解为由决策者或设计师等少数人士通过“设计”确定的“完美”形象再现(图2、3)。

1.3 欧洲景观政策的启示

欧洲国家和城市是在立法保护城市遗产和维护历史景观方面开展最早、做得最好的地区。在各国大量卓有成效的实践基础上,2000年,欧盟成员国为了保护、管理和规划共同的景观资源,形成了欧盟的景观政策文件《欧洲景观公约》。公约中对“景观”的定义为“被人们感所知的一个区域,其特征是自然因素和/或人为因素作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5],涵盖自然的、农村的、城市的和城郊的地区,包括土地、内河和海洋地区。在关注杰出景观的同时,也关注日常或不太好的景观。公约强调:景观是人们所处环境的基本构成,是欧洲共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多样性的表达,也是人们身份认同的基础(foundation of identity)。

2 新建的仿古一条街An antique-style street that has been newly constructed

3 改造中的历史文化街区The historic conservation area that is being rebuilt

公约注意到景观在文化、生态、环境和社会领域具有重要的公共性作用,是有利于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源,是欧盟成员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应当促进景观保护、管理和规划的可持续性。公约强调对所有景观特征(landscape character)的关注,从而取代了传统认识中注重景观美学(landscape atheistic)的主导观念。景观是文化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沿着不同的轨迹所产生的结果,城市是欧洲文化的主要载体,文化多样性形成了欧洲多元的城市景观。

同年制定的《欧洲大陆的空间可持续发展指导原则》指出: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政策与经济和社会需求以及生态和文化功能密切相关,欧洲景观的多样性在欧洲可持续的空间发展中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力。在欧洲的发展规划和政策中,景观的价值和意义得到了充分体现,一些国家将历史景观作为国家资产进行保护管理。

2 HUL中景观及城市保护的理念

2.1 国际保护政策中景观观念的演变

“景观”概念的变化,也反映在国际遗产保护政策发展过程之中。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颁布《关于保护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性的建议》,提出“人类在各个时期不时使构成他们自然环境组成部分的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性遭受损害、破坏,导致世界各地文化的、美学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遗产趋于贫瘠”,呼吁关注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及古迹在科学和美学上的重要意义。当然也反映出国际建议的时代局限性,保护领域重点关注于视觉环境的美景(beauty)和建筑遗产的艺术特质。

2011年11月,UNESCO通过的《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以下简称《建议书》)是一份关于城市保护的新的国际文件。城市历史景观(HUL)理念将城市地区视为具有文化和自然的价值与特征的历史性层积(historic layering)。城市遗产是历史性层积和当前发展的动态叠合,强调文化与自然、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联。城市保护的价值评估,已从纪念性建筑,转向更为广泛地关注城市在社会、文化、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6]。

《建议书》倡导采用“景观方法(landscape approach)”重新认知、评估城市遗产,将城市保护融入发展战略。“景观方法”将历史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成为一种认识历史城市价值的新思维,通过“景观”在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搭建起重要的桥梁。城市历史景观(HUL)理念考虑到更为广泛的地理环境、城市文脉以及无形文化遗产,这与《欧洲景观公约》中将历史城镇在内的整个地域环境作为景观资源,并采取相应的景观管理政策的理念基本一致。

2.2 城市遗产与景观资产

“城市遗产是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资产,由具有价值的历史性层积(historic layering)所界定,这些价值从持续和现存的文化、传统和经验的积累中产生,并作为其多样性被认可。[6]”历史性城市景观理念试图改变将历史地区作为特定建筑群进行静态保护的既有方法,指出城市遗产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资源,在提升城市地区宜居性、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书》采纳2004年欧盟《通过城镇内部的积极整合实现城市历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有关城市遗产扩展对象的构成:1)具有突出文化价值的纪念性遗产;2)没有突出的遗产要素,但以相对丰富的方式呈现;3)可以考虑的新的城市要素[7]。城市遗产既包括那些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代表宏大记忆的重要纪念物和历史地区,也包括承载社会记忆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普通建筑、城市街巷及社区(图4)。

4 苏州古城内的生活街巷The historic lane in the ancient city of Suzhou

城市遗产对象的扩展需要调整既有的保护方法,引入景观的方法来辨识、理解和诠释城市的历史性层积。《建议书》提倡通过综合调查,绘制历史城市的自然、文化和人文资源分布图;采用参与性规划方法以及与利益攸关方进行磋商,就保护价值达成共识;评估在面对社会经济压力和气候变化影响时遗产价值特征的脆弱性;将城市遗产价值及脆弱性状态纳入更广泛的城市发展框架。2016年6月UNESCO亚太遗产中心发布的《历史性城市景观方法实施指南》(以下简称《实施指南》),提出应基于每个历史城镇的本土语境,调查和评估其自然、文化和人文资源,在形成价值共识的基础上将城市遗产保护整合到城市整体发展战略框架[8]。

2.3 景观保护与变化管理

英国历史地理学家伊恩·D·怀特认为“景观是重写本(palimpsests)”,它们构成了集体记忆的载体,记载了人类在地球表面上连续不断的各阶段的活的历史。他强调:变化一直是景观的特征。随着圈地活动、工业化、城市化以及高速公路和运河系统的扩大,景观变化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增大。在20世纪,景观变化成为了一个全球化的过程,并受到了全球的关注。导致人们对现存的、有价值的景观及其特征在过去的发展变化产生越来越大的兴趣,人们期望保护这些景观,使之免受不利变化的影响[9]。这一观念与《建议书》中强调的“城市是经过岁月累积在环境中形成的多重层积(multi-layers)”的理念高度一致。

美国著名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在《此地何时》(What Time Is This Place?)一书中针对城市规划应对变化的重要性和变化管理(managing change)的设计策略做了系统分析和哲学思考。他认为:时间意象的质量对个人幸福感至关重要,也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成功管理环境变化。一个理想的意象必须既颂扬和扩充现在,又与过去和未来取得联系。变化管理(managing change)的艺术必须考虑转型过程的累积效应。它必须理解时间安排和策略的作用、物理变化和社会变化之间的纽带,以及物理变化如何有时被用作实现社会变化的杠杆[10]。

今天,城市是现代性神话观念(the myth of modernity)的主角,然而城市化并不意味着高楼大厦的“堆砌”。进入存量发展时代,需要高度重视空间的社会性和空间形式的多样性,而“如何管理变化”将成为城市设计范式转型(shifting paradigm)必然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

3 名城保护与城市设计的范式转型

3.1 历史景观与日常生活世界

《建议书》推荐各国在城市保护过程中藉由动态演进、历史性层积和景观方法来认识历史城市,识别城市遗产,并将城市遗产保护积极融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的本质不在于展示或重现某一时期的历史风貌或氛围,而是要通过真实的历史景观激活集体记忆,保持社会情感再生产的力量,维护社会文化环境的连续性。

长期以来,相关专业领域和社会各界对历史景观保护的认识局限在重要文物古迹或传统风貌的视觉特征,依靠保护规划等进行静态的风貌维护。有些城市,将历史地区作为文化消费对象简单地进行旅游开发。也有为了追求所谓的“传统风貌”舍本逐末,置真实的历史建筑和社区居民诉求于不顾,开展得不偿失的所谓“复原”、“复兴”工程。这些以保护的名义所进行的开发行为,往往会损害城市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多样性,破坏社会稳定的物质网络,导致地区的历史文脉断裂和人文内涵丧失。

因此,需要全面理解城市保护的多重意义,突破单纯以时代风貌和建筑外观特征为标准识别城市遗产的局限性,能够发现和认识更多的遗产资源及潜在资源,通过城市保护,提升环境品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1]。城市遗产保护,既要保护历史景观的视觉环境特征,更要维护与之关联的历史文脉和场所精神。要实现这一目标,改善和提升居住环境质量以保持历史地区的活力,通过环境改善和功能引导维护社会网络结构的稳定性等政策措施不可或缺。

3.2 城市更新中的景观保护

城市的历史城区汇聚了前人的努力和社会财富,是具有文化底蕴的场所,正是那些体现地方传统和富有生活气息的、看似平凡的日常景观,丰富了城市肌理的多样性。事实上,由于对城市遗产的认知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历史城区长期疏于保护和管理,导致建筑外观破损、环境质量下降(图5)。一些看上去破破烂烂的老城区正被当作棚户区进行大改造,为了追求存量用地的经济效益,往往简单粗暴地抹去了一个地区的集体记忆。

5 破坏老城格局的高强度开发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 have been destroyed by the redevelopment projects with high floor constructions in the old town

近年来,在中央城市工作精神指导下城市更新正成为各地城市规划的热点。一方面,城市有机更新符合城市生长的新陈代谢规律,有助于维护城市历史景观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实施有机更新必须认识到蕴藏在城市建成环境中的资源价值,从历史文化、社会情感以及生态美学等角度,对历史城区的潜在资源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12]。上海在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背景下提出了城市更新的全新理念,要从“拆、改、留并举,以拆为主”,转换到“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政策方向。在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应当运用景观特征评估方法将历史城区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并保持其空间特色,强化其有价值的特征和整体属性(attributes),在保护历史景观视觉特质的同时,维持城市能够正常运转的良性功能。

3.3 上海的风貌保护与景观管理

2003年1月1日,《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在上海市正式施行。2005年,市政府在中心城区划定1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合计占地面积近27km2。在正式批准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中确定了144条道路(街巷)为风貌保护道路,其中64条为“一类保护道路”,即通常说的“永不拓宽的街道”。2007年9月,市政府批准了规划局《关于本市风貌保护道路(街巷)规划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这个规范性文件使得风貌道路的保护管理有了执行的基本依据。但是从全市范围的规划管理体系看,目前还只有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景观控制管理规定,其他地区几乎没有环境品质和景观管理的规划工具。由于土地财政等因素的主导和影响,不仅是在历史文化风貌区建设控制范围之外,就是在其范围内往往也是高强度的开发建设,缺乏有效控制引导再开发行为的具体措施(图6、7)。

武康路是位于衡山—复兴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风貌保护道路,作为上海市历史风貌保护整治的试点项目,在2007—2009年期间,徐汇区对武康路实施了综合整治工程,并以风貌保护道路规划和实施为契机,在区级层面探索风貌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以历史街道景观和街道空间为重点对象,提出风貌道路沿线保护、控制、引导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规定,将风貌区保护规划向精细化管理方面推进[13](图8、9)。

同样位于衡山—复兴历史文化风貌区核心区的永康路的命运就出现了较大的波折。这条曾被称为“上海最具风情的酒吧街”,曾因无证经营、跨门营业等原因被强制关停的事件成为2016年媒体报道的热门话题。自发形成的商业人文景观,因酒吧深夜经营造成的“噪声扰民”或手续不全等实际问题该如何管理?是简单地“回到从前”,还是采取适应市场需求的业态调整?事实上,“恢复历史建筑和街区功能形态”,往往只是迅速处理事态的一个简单做法(图10、11)。

历史风貌保护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础,城市有机更新或城市修补可以更加积极有效地促进历史地区环境品质的改善和提升。因而应当由城市遗产保护规划引导城市有机更新的有序开展,而不是不顾原有的法定规划,随意进行旧区更新,或是简单开展市容环境整治。城市设计在建成环境区域,应当更多地承担历史景观维护管理的责任,而不是作为一种新的手段来简单否定历史性层积或法定管理程序。

武康路和永康路这两条风貌保护道路的现实案例说明:风貌保护和景观管理不是形象美化(beautiful)工程,所谓的风貌整治也不应是面子工程,而是涉及日常生活和场所精神的城市设计与景观管理的重要课题。针对历史文化风貌的控制引导和日常管理,既需要主管部门的精细化管理,也需要多元主体的社会参与。

6 衡山—复兴风貌区保护规划图The conservation planning for Hengshan-fuxing historic conservation area

7 衡山—复兴风貌区局部鸟瞰An aerial view of the Hengshan-fuxing historic conservation area

4 结语:迈向景观管理的城市保护

“景观”的视觉美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的以视觉美学思维认识城市的方法是景观管理的基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均注意到,景观处于持续变化的过程中,一种长期稳定的文化景观是可持续土地利用的结果。因此,考虑到其历史特征和美学价值的景观保护与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14-15]。

国际遗产保护政策中所提倡的城市历史景观(HUL)方法对城市遗产保护和景观管理的重要启发在于:景观的价值不局限在视觉美学层面,应当关注促使景观形成的经济、社会因素和物质环境“变化”,需要重视那些普通的日常景观对于城市生活的意义,需要了解和重视社区居民在景观形成和保护管理中的作用。

总之,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风貌保护需要从消极控制向积极保护(active conservation)方面主动转型;城市设计应当从全面设计未来愿景方案向建成环境的变化管理方面积极转型。城市景观保护、营造和管理,需要在城乡规划体系中逐步充实完善。通过城市设计维护城市景观的延续性,欧盟的景观政策和景观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无论是城市设计、景观管理,还是历史保护、环境整治,都应当尊重自然之造化、前人之成就、现存事物之特性,并能够从中发现美好的特征和元素。正如《实施指南》所指出的,应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通过一系列传统的和适应本地情况的创新性工具,为城市保护提供保障。不断扩展对城市遗产价值和意义的认知,有助于识别那些构成城市场所魅力的特征与元素。通过对历史景观及其背景环境的评估、监测和管理,才有可能避免城市景观的碎片化现象,维护城市景观的可持续性,并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塑造更具魅力的人居环境。

8 武康路沿街立面保护导则The preservation guideline for Wukang Road street facade

9 整治后的武康路街道局部After the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of Wukang Road

10 永康路酒吧风情街Yongkang Road changed to a bar street

11 正在拆违整治中的永康路Demolition of illegal construction in Yongkang Road

注释:

①图1~5、7、9、11为作者拍摄;图6来自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图8、10来自徐汇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

[1] Carl Ortwin Sauer. 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J].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ublications in Geography 2, 1925, (2): 19-53.

[2](英)麦琪·罗.《欧洲风景公约》:关于“文化景观”的一场思想革命[J].韩锋,徐青,译.中国园林,2007,(11):11.

(UK) Maggie Roe. The 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 A Revolution in Thinking about “Cultural Landscapes”[J]. Han Feng, Xu Qing, Translation.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7, (11): 11.

[3] 葛舒眉,张京祥.优雅地存在: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的河流复兴[J].国际城市规划,2012,(13):113.

Ge Shumei, Zhang Jingxiang. Be There Gracefully: The Revival of the River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Urbanism[J].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12, (13): 113.

[4] 张丹.欧盟景观政策发展研究[J].城市规划,2011,(12):58-59.

Zhang Dan.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uropean Union's Landscape Policy[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1, (12): 58-59.

[5] Council of Europe. The 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R]. 2000.

[6] UNESCO. 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R]. 2011.

[7] A Dupagne, C Ruelle, J Teller, B Cornéli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Historical Areas through an Active Integration within Towns[R]. European Commission, 2004: 11-15.

[8] UNESCO. The HUL Guidebook: Managing Heritage in Dynamic and Constantly Changing Urban Environments[R]. 2016.

[9](英)伊恩·D·怀特.16世纪以来的景观与历史[M].王思思,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UK) Lan D.Whyte. Landscape and History Since 1500[M]. Wang Sisi, translation.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Building Press, 2011.

[10](美)凯文·林奇.此地何时:城市与变化的时代[M].赵祖华,译.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

(US) Kevin A. Lynch. What Time Is This Place? [M]. Zhao Zuhua, Translation. Beijing: Beijing Times Chinese Press, 2016.

[11] 镇雪锋.历史性城市景观控制引导策略研究—城市保护思想理念的解析及启示[D].上海:同济大学,2013:175-176.

Zhen Xuefeng. Strategies Research on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Analysis and Enlightenment of Urban Conservation Theories and Principles [D].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2013: 175-176.

[12] 张松.历史城区的整体性保护—在“历史性城市景观”国际建议下的再思考[J].北京规划建设,2012,(6):28. Zhang Song.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Urban Area: Rethinking of 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J]. Beijing Planning Review, 2012, (6): 28.

[13] 沙永杰,伍江.上海市徐汇区历史街道保护规划探索[J].时代建筑,2013,(3):36.

Sha Yongjie, Wu Jiang. An Exploratory Planning Mode Associated with Action Agenda for Historical Streets in Shanghai Xuhui District[J]. Time+Architecture, 2013, (3): 36.

[14] 约翰尼斯·穆勒. (重新)塑造景观:中国的人类干预景观遗产[J].张阁,陈航,译. 风景园林,2016,(8):16-26.

(Germany) Johannes Müller. (Re-) Shaping the Landscape: the Legacy of Human Interference with the Landscape in China[J]. Zhang Ge, Chen Hang, Translati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6, (8): 16-26.

[15] 林箐. 乡村景观的价值与可持续发展途径[J].风景园林,2016,(8):27-37.

Lin Qing. The Valu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Landscape[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6, (8): 27-37.

(编辑/邵珊珊)

From Historical Features Preservation to Urban Landscape Management—Based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Approach

ZHANG Song, ZHEN Xue-feng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ual difference of “Landscape” and “Fengmao”(feature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cognitive otherness on urban landscap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and its implications in international commendations. On the basis, it analyses the instructive of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concept and approaches on the urban heritage conservation. The article propos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shift the paradigm from historical features preservation to urban landscape management. In addition to strengthen the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of urban heritage, the relevance, integrity and diversity of urban landscape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 including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landscape resources, change management of urban landscap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nd historical features;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urban heritage; landscape management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国砖石建筑遗产的古锈(patina)保护研究”(编号51378351)

TU 986

A

1673-1530(2017)06-0014-08

10.14085/j.fjyl.2017.06.0014.08

2017-03-08

修回日期:2017-05-14

张松/1961年生/男/湖北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遗产保护、城市景观管理、近代都市史等(上海200092)

ZHANG Song, Who was born in 1961, is a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in the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urban conservation planning, urban landscape management, modern urban history, etc.(Shanghai 200092).

镇雪锋/1983年生/女/湖北人/博士/上海徐汇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主任科员/研究方向为城市遗产保护、城市更新等(上海200235)

ZHEN Xue-feng, Who was born in 1983, is a principal staff member in Xuhui District Planning and Land Authority, Shanghai.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urban heritage conservation, urban regeneration, etc.(Shanghai 200235).

猜你喜欢
风貌遗产景观
景观别墅
包裹的一切
火山塑造景观
遗产怎么分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千万遗产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