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建中
岳阳楼文化景观的规划重构
贾建中
文化景观规划重构是在保持其既有本质属性不变的前提下,从规划布局、游览组织、景观设施和环境改善等方面对主题文化景观进行的充实、完善、支撑或重组的过程。本文以岳阳楼历史文化景观为案例,在综合分析存在问题和潜在优势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岳阳楼产生、发展、辉煌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同时分析岳阳楼的地位、作用和巨大影响,研究洞庭湖、岳阳古城及其他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现代城市发展需求的相互关系。最后在保证维护岳阳楼内在本质属性的条件下,探寻充实完善、全面提升以岳阳楼为中心的岳阳楼景区的文化品质、业态运营、生态环境的途径。
文化景观;岳阳楼;规划;重构
文化景观通常分为狭义文化景观和广义文化景观,狭义文化景观特指属于世界遗产类的文化景观,一般被称为世界文化景观或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广义文化景观一般是泛指具有历史文化内容和特征的人文景观,其中,包含古建筑、古园林、历史工程、遗址遗迹或人文活动场所等。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景观形成过程中,受“天人合一”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的深刻影响,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景观的完美结合成为了我国名山大川、风景名胜乃至世界遗产的典型特征。岳阳楼就是依存于洞庭湖自然山水环境的一处古建筑类历史文化景观,自古就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称,这正是岳阳楼历史文化景观的真实写照。岳阳楼隶属于洞庭湖—岳阳楼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一个景区,2005年受岳阳市人民政府部门委托编制针对岳阳楼扩建进行的详细规划,主要包括拆迁旧城临湖位置的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增加居民游憩和旅游用地空间,提升岳阳楼景区、古城及周边环境水平。本次规划是岳阳楼景区历史上建设范围最大、拆迁量最多、投资最大的一次工作。2006年下半年基本实施完成,初步达到了详细规划的预期目标和效果。通过规划进一步表明,对于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与管理,需要深入研究其真实性和完整性,针对文化景观本质特征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进行资源保护、规划、建设与管理利用等发展策略,造就一个符合其传统文脉、历史环境和价值特征的文化景观和氛围。
岳阳楼的起源,自古众说纷纭,当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时也不得其详,他在给范仲淹《与范经略求记书》的信中说“岳阳楼,不知俶落于何代何人”。据《巴陵县志》记载和近现代有关研究认为,岳阳楼始建于1 800年前三国时期的鲁肃阅军楼,同时鲁肃在巴丘岸上修筑郡城。清代《巴陵县志》有记载“岳阳楼或曰鲁肃阅军楼”[1],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右岸山有巴陵故城本吴之巴丘邸阁城。”鲁肃建立阅军楼后,在这里训练吴国水军和陆军,有“借取重湖八百里,肆吴十万水犀军”之势。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历经200多年后,阅军楼一度“荒戍久无楼”①。南北朝时期的南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后,巴丘改为巴陵郡,“延肃旧围再筑”,重修巴丘古城,在城西门原址上复建“岳阳楼”,当时名为巴陵城楼[2]。此后,唐、宋、元、明、清各朝代曾几十次修葺或重修岳阳楼。
唐宋以后,岳阳楼逐渐闻名天下,因其位于河湖交汇的水陆要冲,总揽山川之盛大,荟萃人文之精华,也是国内以丰厚的人文与自然资源而著称的传统文化景区。概括起来,岳阳楼作为历史文化景观主要有以下特征:
1.1 “江南三大名楼”中仅存的古代建筑
千古名楼—岳阳楼,始于汉晋、兴于唐、盛于宋,传承至今已经有1 800年历史,与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在山水形胜与名楼、名文完美结合方面,岳阳楼独占花魁。岳阳楼经历了“军事楼台—古城门楼—风景楼阁(文化景观)”的历史性转变,在历史上虽因人为或自然原因多次损毁,但历代都在原址上进行复建、重建。由于历史原因,“江南三大名楼”中的黄鹤楼、滕王阁建筑原体都已不复存在,二者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采用现代材料、“循其旧制”而重新营建,只有岳阳楼是在“江南三大名楼”中“始建时间最早,且是唯一保持原址、原貌、原物的古代建筑”。1988年1月由国务院审定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 自然环境与历史古建浑然一体的著名历史文化景观
范仲淹《岳阳楼记》描述:“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岳阳古城位于洞庭湖东岸的巴丘之上,依山傍湖而建(图1)[4]。岳阳楼建在岳阳古城西城门之上,俯瞰洞庭,屹立古城,楼湖相依相偎;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山川万象更始。在这样的大自然环境中,历史古建与自然景观环境紧密结合,互为依托,形成了岳阳楼洞庭湖—“山、湖、楼、城”浑然一体的著名历史文化景观,早已蜚声海内外。
1.3 明楼得以名文《岳阳楼记》闻名天下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唐·李白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自南北朝刘宋人颜延之开始,吟咏岳阳楼的“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李商隐等诸多名家都曾登楼题咏。
真正让岳阳楼闻名天下的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滕子京在《与范攻略求记书》中袒露出他对山水名胜与文学关系的见解:“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5]”北宋年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后重修岳阳楼,并及时邀请好友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使得岳阳楼开始名扬天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仅咏景,而且借题发挥,抒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忧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为官为人处事之襟怀,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古代政治家的思想境界,同时对当代人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1.4 建筑风格独特
据有关研究,魏晋南北朝以来,岳阳楼经过30余次重修,每次重修都不是按原样重建,而是基于原址重新设计建造。现存的岳阳楼重建于光绪六年(1880年)[6],保持了晚清建筑风貌,建筑精美,巍峨壮观。岳阳楼的盔式楼顶纯木结构、以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在我国古建筑中很有特色,是目前国内罕有的大型盔顶式古建筑。岳阳楼由4根楠木金柱、12根廊柱和20根檐柱支撑,建筑台基面积170.46m2,建筑面阔17.24m,进深14.54m,建筑通高19.42m。楼宇飞檐翘首,脊饰精美。二层明廊环绕,顶层采取如意斗拱,层叠相衬,烘托楼顶,在国内外楼阁古建筑中独树一帜(图2)。
随着洞庭湖—岳阳楼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整体规划的进展,2005年岳阳楼周边与洞庭湖沿岸的旧城区列入景区建设范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所受岳阳市政府的委托编制岳阳楼景区详细规划。岳阳楼是千古名楼,岳阳古城有着1 800多年历史,但随着现代城市的不断增长,岳阳楼仍巍然屹立,接受历史与现代的检验,巴陵古城已经成为历史,当时仅遗存岳阳楼下的巴陵古城西城门。面对新的发展要求,如何正确处理岳阳楼历史文化景观保护与城市发展关系这项历史重任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1)古城:岳阳市古城区位于市区最西端洞庭湖滨,京广铁路以西地区。巴陵古城城墙东起3517工厂内铁路,南抵蕴梦剧院,西临洞庭湖,北至自来水一厂,东西宽约600余m,南北长约1 600余m。明洪武四年(1371年)巴陵城有城门五座,均设月城,城外凿河。清康熙八年(1669年)修葺城垣,城楼四座。岳阳楼即为巴陵古城的西门。2005年,洞庭北路以东、巴陵西路以北,尚存一段约200多m长的残古城墙,城墙底部是大块花岗岩条石,古城残墙体最高处约8m左右。
2)岳阳楼景区:岳阳楼景区位于岳阳城市西侧,毗邻洞庭湖,包含岳阳古城大部分用地,是一个南北向长达3.6km,东西向宽50~400m不等的狭长地带,北起北门渡口,南至吕仙亭,总面积为85hm2。地势变化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陆地高程从海拔23~53m不等,最高达53.9m(岳阳楼所在地)。陆上地形变化颇复杂,多陡坡、台地,沿岸分布有工业和生活码头、堆栈、货场等。岳阳楼—南岳坡原旧有住宅、宾馆、医院和企事业单位均已拆除;南岳坡—慈氏塔段基本还保留了旧城格局,建筑高度控制较好,多在3层以下。虽然几十年来大部分建筑被更新过,但仍保留了不少在民国时期建造的民居和历史遗迹,如古代的石板巷道﹑沿下鱼巷等古街及其由此发育的鱼市﹑沿岸分布的水产码头等,南部的慈氏塔部分受损,但仍不失古塔自然风貌。
在岳阳楼景区详细规划中,对于景区特点作了如下分析:
1)景区的潜在优势:岳阳楼景区名楼品牌卓越,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极大的潜在资源价值;滨水环境优良,发育条件充分,具有很好的改造发掘潜力;古城格局完好,关键文物尚存,具有良好的恢复可能性;建设控制良好,基本高度没有大规模超标,为改良提供了良好基础;政府重视,规划慎重,开发力度控制较好。
1 古代岳阳楼与洞庭湖Ancient Yueyang Tower & Dongting Lake
2 岳阳楼Yueyang Tower
2)存在不足和劣势:风景资源相对独立,旅游产业单薄,不成系列,未成规模;旧城区经济没落化、生活边缘化,与风景旅游资源优势不相称;交通组织薄弱,湖滨可达性差,缺乏系统的步行系统;游览线路单一,快餐式旅游不能体会其深厚内涵和提升游览质量;滨水工业岸线过长,功能陈旧,未适应新时代的生态休闲生活要求;滨湖景观组织不太充分,缺乏必要的节点、景面和廊道控制;绿地率严重不足,除岳阳楼公园外,其他规模化的绿地几乎没有[6];旅游经济模式平庸,缺乏文化品位。
历史文化景观规划重构是在保持其既有内在本质属性不变的前提下,从规划布局、游览组织、景观设施和环境等方面对于主题文化景观进行的补充、完善、支撑或重组等性质的规划。岳阳楼文化景观规划重构在保证维护现有国家文物保护要求和维持岳阳楼内在本质属性的条件下,在综合分析存在问题和潜在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岳阳楼产生、持续、发展、辉煌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分析阳楼的地位、作用和巨大影响,研究洞庭湖、岳阳古城其他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现代城市发展需求的相互关系,探寻完善、提升岳阳楼文化景观的技术方法、文化措施和实现途径(图3、4)。
3.1 规划总目标全面提升以岳阳楼为中心的岳阳楼景区的文化、运营、生态品质,通过规划重构岳阳楼景区,使其成为一个融古代风貌和现代功能为一体,集壮美自然风光和深厚人文内涵于一身,具有国际声誉和国家级地位的核心景区[7]。
3.2 具体目标
在规划总目标的指引下,确定以下具体目标[7]。
1)彰显名楼风采:岳阳楼是整个景区的核心,通过景区的整体改造与建设,组织完善的游览序列,形成完整的建筑群落和功能组合,使其名楼风采和内涵得以最大限度地弘扬与升华。
2)重现古都风貌:景区的历史文脉集中体现为古巴陵郡和岳州府的文化沉淀,有重点、有步骤地恢复古代郡府格局中那些能够代表其典型特征的形式,将使沉积的古代郡府与市井面貌得以最大限度地再现,使历史文化的魅力得到完整展现。
3 沿湖风光带(岳阳楼景区)规划总平面General plan of lake shore scenery belt (Yueyang Tower Scenic Area)
4 岳阳楼景区俯瞰效果Bird view impression drawing of Yueyang Tower Scenic Area
3)演绎古文化风情:通过塑造岳阳楼周边地区的面貌和内在功能,使其在演绎古代精英文化和市井文化两个方面,都获得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从而创造性地展现古文化的丰富内容,使其更契合现代休闲娱乐的时尚需求。
4)营建滨水空间:通过对滨湖绿地开放性和兼容性的规划,全面提高景区的绿地率和亲水性,从而显著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并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更自然、更健康、更有文化品位的滨水休憩及娱乐场所。
5)塑造旅游新形态:通过对旧城区和滨水岸线功能的全面更新,使这一地区的旅游获得更有活力的形态,并为本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城市财政创造更多的税收。
挖掘岳阳楼文化景观内涵,深层次展现岳阳楼景观成为岳阳楼景区规划战略重构的关键。经过规划分析,确定以岳阳楼文化作为景区主题,以旅游服务、传统教育、游览观光、休闲体验等为功能载体,延伸原有景点区域的空间规模和功能形态,凸显岳阳楼所遗存的历史脉络和景城关系,全面提高核心区的文化品质和旧城区传统风貌。
4.1 恢复古城墙
与其他“江南三大名楼”不同,自古岳阳楼就屹立于岳阳古城之上,俯瞰洞庭,成为岳阳楼的一个显著特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城墙体逐渐坍塌,孤零零空遗一座岳阳楼。如今,由于缺少了绵延的古城城墙,到岳阳楼游览时,已经不能看到或者感受到“楼与城”相互依存的真实风貌关系。
规划之初,岳阳市有关方面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经过初步调查研究后,我们将恢复岳阳古城墙作为本次岳阳楼景区改建工程的一项工作内容。当地政府很快就肯定了这个规划设想,但对于如何恢复、怎样恢复古城墙存有较多疑虑。
规划认为,恢复岳阳古城墙的主要理由有其三:其一的山水形胜,岳阳楼本就是建在岳阳古城西城门之上的城门楼,恢复古城墙后可以延展从洞庭湖上欣赏岳阳楼的景观画面,凸显岳阳楼依山傍湖山水形胜;其二是“借堤建墙”,本次改造中,需要在古城遗址一侧重新构建洞庭湖防洪大堤。因此提出,借助洞庭湖防洪大堤的选址、建设,与恢复古城墙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在防洪大堤面上按照古城墙制式砌筑城砖,在堤顶修葺城堞与城上步道,可借助防洪大堤建设,巧妙规划构建岳阳古城墙;其三是循其旧制,一般认为,由于城市建设原因古城墙地面走向仅存在文字记载中,准确找到古城南墙具体走向成为成功的关键。经过调查走访发现洞庭北路以东、巴陵西路以北,尚存一段约200多m长的古城残墙,成为判断岳阳古城南墙位置的具体依据。据县志记载判南城门位于目前与洞庭北路交汇处,由于政府财力问题难以解决此处城市交通问题,故将南门向西位移建设南熏门(图5~7)。
4.2 感恩古人成就岳阳楼
由于范仲淹一篇名文《岳阳楼记》,让岳阳楼名播四海,声闻天下,位列“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然而范仲淹写这篇名记时却不在岳阳,《岳阳楼记》[8]的问世缘自滕子京与范仲淹的一段历史佳话。遗憾的是在当时的岳阳楼景观组织和游览过程中,对此几无涉及。因此规划建议,利用此次扩大用地空间的机会,特别为令岳阳楼名闻天下做出关键性贡献的滕子京与范仲淹两位功臣修建“双公祠”。“双公祠”以湖南传统建筑形式,灰瓦、白墙,中门进入后分左右两院,分别展现滕子京和范仲淹。同时在“双公祠”增加岳阳楼及岳阳历史发展的展示内容,以丰富游览岳阳楼景区的历史文化景观内涵(图8)。
4.3 精设“五朝楼观”
岳阳楼经过1 800多年的历史沧桑,几经变迁,但每次修复都是基于“原址”,而非“原样复原”,即每次修葺都在原址上进行恢复建设,而岳阳楼的规模、高度、平面、形制和结构等,是依据当时历史环境和古人对于岳阳楼及洞庭湖的理解与认识进行重新设计并建造的,而没有按原址原貌进行“原样复原”,也没有刻意追求“修旧如旧”。当第一次了解到这些情况时,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但经过审慎思考,发现我们的古人之所以没有照抄前朝岳阳楼“版本”的原因,是源于他们对于岳阳楼的独立理解,是对岳阳楼的核心内涵的继承,对于岳阳楼外在形式的出神入化的灵活应用,采用新手段、新方法对于岳阳楼进行的营造技术和工艺的提升,岳阳楼的历次修葺充分展现出中国古代人的聪明才智和历史智慧。因此,在详细规划中提出建议:为了展现岳阳楼这一历史智慧,根据历代《岳阳楼图》绘画,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唐、宋、元、明、清五代的五个岳阳楼式样(表1),缩小一定比例,建造青铜材质的“五朝楼观”,作为岳阳楼景区展示的新景观(图9)。
4.4 重构景观视线
5 岳阳古城恢复效果图Impression drawing of recovered Yueyang Old City
6 古城墙景观效果图Impression drawing of city wall
7 施工中的岳阳古城墙City wall under construction
由于历史建设原因,欣赏岳阳楼受到极大限制,只有进入到岳阳楼近前或从洞庭湖面一定范围才可以欣赏到岳阳楼。借此岳阳楼景区改造机会,对于欣赏岳阳楼的景线、景面进行了重新规划梳理。延展了沿城墙不同位置从南面欣赏岳阳楼的近、中、远景观视线;规划恢复岳阳楼东侧的古城衙署环境及广场,打通了从东面(原正门)欣赏岳阳楼的景观视线;复建巴陵古城墙,丰富从洞庭湖面欣赏岳阳楼的景面视线;整理岳阳楼北部山坡的景观视线(图10﹑11)。
4.5 北文南市,雅俗并存
针对景区与地域文化和人文历史背景关系,确定在不同地段,采取适应该地段特点的多样化形式,宜雅即雅,宜俗即俗。以南岳坡为界,以北至岳阳楼公园,以雅文化为主题,以岳阳楼为核心,发展名楼、名城、名人、名文等多种文化景观。南岳坡以南体现市井文化和民俗文化景观主题,围绕慈氏塔和下鱼巷、南正街等古城巷道,发展多种旅游特色商业及餐饮娱乐等民俗文化,发展名产、名市、古街、名戏等大众化的文化景观(图12)。赋予场地合理的演绎与想象空间,强调对古代民俗文化的生动模拟,从而创造契合当代生活的参与性强的休闲、娱乐形式。
5.1 历史建筑恢复的双重性
现在,对于古代历史建筑修复多数原址原样复建,无疑是一种尊重历史、保护历史的好方法,我们应该继续坚持。总结1 000多年来岳阳楼复建的方式,也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岳阳楼的每次塌屺与修复都采取了“原址复建”,而非“原样复原”,也没有刻意追求“修旧如旧”,而是采用“原址新样”的修复方式。而每次恢复都体现出古人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古人对于岳阳楼价值的独到见地,更值得我们思考。历代岳阳楼修复的结果显示,对于历史建筑的恢复还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恢复方式。
表1 “五朝楼观”历代岳阳楼(铜制)景观数据Tab. 1 Landscape indicators of the Tower in Five Dynasties which are made of copper
8 岳阳楼景区景点—双公祠Shuanggong Ancestral Hall—Senic spot in Yueyang Tower Scenic Area
9 岳阳楼景区设置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岳阳楼景观(宋代)Yueyang Tower models of different dynasties in the scenic area(Song Dynasty)
10 岳阳楼与洞庭湖剖视关系分析Section view of Ancient Yueyang Tower & Dongting Lake
11 规划重构后的岳阳楼景区沿洞庭湖立面效果Facade impression drawing along the Dongting Lake after refactoring plan
5.2 外在表现和内涵本质的一致性
历史文化景观的规划重构是基于提炼历史文化景观的内在本质属性进行的规划构建,而不在于刻意追求文化景观的外在表现,强调的是外在表现和内涵本质的一致性。在深入研究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寻完善、提升文化景观价值和优化空间布局的技术方法、文化措施和实现途径,满足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以及适应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的需求。
5.3 体现特色,因地制宜
岳阳古城墙的恢复是本次规划的意外收获,本来在地方政府建设计划中并无此项内容,经过深入规划研究后提出恢复岳阳古城墙,成为完善岳阳楼文化景观的突出特色。通过恢复古城凸显了岳阳楼地位,通过一系列的规划构建:如依据古城墙遗址科学确定古城墙走势,尝试城墙恢复与防洪大堤结合设计,建造传统风貌街区营造古城氛围,利用古城台地营建休闲环境等,因地制宜地恢复了山、湖、楼、城有机融合并具岳阳特色的巴陵古城墙。通过恢复古城风貌还原了岳阳楼历史景观地位。
5.4 历史景观地区规划,体现真实性和生长延展性
对于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与管理,需要研究其真实性和完整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行资源保护、规划建设与管理利用等规划策略,创造出一个符合其传统文脉、历史环境和价值特征的文化景观。
规划人员:
贾建中、冯宇钧、刘冬梅等。
注释:
①(南朝·梁)朱超诗《夜泊巴陵》。
②图1来源于清代《巴陵县志》;图3~6、10、11来源于《岳阳景观详细规划》;图2、7~9、12为作者自摄。
③表格为作者自制。
[1] 何林福.岳阳楼史话[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2013.
He Linfu. History Narrative of Yueyang Tower[M]. Changsha: Map Press of Hunan Province, 2013.
[2] (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1.
(Song Dynasty) Fan Zhiming. Yueyang local records[M].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91.
[3] (宋)范仲淹. 范仲淹全集(下)·岳阳楼记[M]. 李勇先,王蓉贵,校.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194.
(Song Dynasty) Fan Zhongyan. The Complete Works of Fan Zhongyan·Notes of Yueyang Tower[M]. Reviewed by Li Yongxian, Wang Ronggui. Chengdu: Sichuan University Press, 2007: 194.
[4] 姚诗德.巴陵县志(清) [M]. 长沙:岳麓书社,2008.
Yao Shide. Baling Records (Qing Dynasty) [M]. Changsha: Yuelu Press, 2008.
[5] ( 宋) 滕子京.与范经略求记书(《上范资政求岳阳楼记书》).
(Song Dynasty) Teng Zijing. A composition request to Fan Jinglue.
[6] (清)张德容. 重修岳阳楼记.
(Qing Dynasty) Zhang Derong. Notes of Rebuilding Yueyang Tower.
12 岳阳古城汴河街(实景)Bianhe Street in Yueyang Ancient City
[7]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所.岳阳沿湖风光带(岳阳楼—慈氏塔)修建性详细规划.2006.
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Landscape Bureau. Lakeshore Scenery Belt of Yueyang Tower Scenic Area (Yueyang Tower - Cishi Tower) Constructive Detailed Plan. 2006.
[8] 湖南省地方志编辑委员会. 岳阳楼志[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Local Records Editorial Committee of Hunan Province. Records of Yueyang Tower[M]. Changsha: Hunan People Press, 1997.
(编辑/张雯娟 任京燕)
Refactoring for Planning of Cultural Landscape of Yueyang Tower
JIA Jian-zhong
Refactoring of cultural landscape refers to the planning processes which enrich, improve, support, reorganize the cultural landscape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planning layout, visiting organization, landscape facilities and environment while maintaining its intrinsic attribute. Based on the refactoring plan of Yueyang Towe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otential advantages, explores the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of Yueyang Tower’s origin, existence, development and thriving. On this basis, the status, impact and great influence of Yueyang Tower is discuss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onservation of Dongting Lake, Yueyang ancient city and othe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lics and the modern city development is further studied, to explore the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quality, operation mode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Yueyang Tower scenic region, in the premise of maintaining the intrinsic feature of Yueyang Tower.
cultural landscape; Yueyang Tower; planning; refactoring
TU986
A
1673-1530(2017)06-0029-07
10.14085/j.fjyl.2017.06.0029.07
2017-04-03
修回日期:2017-05-23
贾建中/1958年生/男/河北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分院院长﹑教授级高工/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城市规划/本刊编委(北京100044)
JIA Jian-zhong, who was born in 1958 in Hebei, is the director and a professor-level senior engineer in the Institut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hina Academy of UrbanPlanning & Design, an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this journal.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Beijing 1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