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伟,马 兴,刘丰虎,卫永鲲,张 波
·经验交流·
MIPPO技术对胫骨骨折愈合率及骨折愈合时间作用分析
Effect of MIPPO technique on the healing rate and time of tibia fracture
尹 伟,马 兴,刘丰虎,卫永鲲,张 波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的8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45例采用传统切开复位手术(传统组)、40例采用MIPPO技术(MIPPO组),MIPPO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足-踝关节功能、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PPO治疗胫骨骨折效果可靠,同时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
胫骨骨折;微创;接骨板;内固定
胫骨骨折是临床常见难治性骨折,多由暴力、意外等高能量损伤引起,以开放性骨折最为常见[1]。由于胫骨解剖结构较为特殊,胫骨骨干骨折后常造成软组织严重损伤,血运不良,愈合困难[2]。传统手术治疗强调骨折解剖复位和内固定的稳定性,加重软组织损伤,破坏血运[3]。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基于生物固定,其切口较小,但目前治疗效果尚不明确[4]。为探讨MIPPO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价值,本研究对在笔者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胫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传统切开复位手术组和MIPPO组,并对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6个月的足-踝关节功能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的8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45例采用传统切开复位手术治疗(传统组)、40例采用MIPPO技术治疗(MIPPO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纳入标准 : (1)患者均具有明确创伤史;(2)入院后经X线检查确诊为胫骨骨干骨折;(3)愿意接受术后随访调查;(4)年龄范围18~65岁。排除标准 : (1)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2)伴有严重的血管、神经损伤或骨组织、肌肉组织缺损;(3)既往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4)病理性骨折。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n)
2 手术方法 MIPPO组:(1)行石膏托外固定,待患者肿胀和软组织损伤恢复,根据患者状况于伤后5~10d行手术治疗;(2)患者全身麻醉,并使用气囊止血带;(3)选用有限接触加压钢板或远端解剖钢板进行内固定:切开骨折处皮肤以及皮下组织,建立皮下隧道,将钢板插入后,进行手法复位;(4)在C型臂X线机下对复位情况及钢板位置进行观察;(5)螺钉将远端第一钉孔固定,以维持复位骨折,近端采用斯氏针进行临时固定;(6)C型臂X线机观察满意后,分别于钢板两端拧入3~4枚螺钉,逐层缝合切口。
传统组:术前处理与MIPPO组一致,在胫骨前方内侧或者外侧骨折端附近作一15cm左右的切口,使骨折端暴露,进行复位;复位结束后,取长度合适的接骨板预弯后采用多枚螺钉固定。
3 术后康复 术后将患肢抬高,所有患者给予广谱抗生素5d,注意控制患肢水肿。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主动肌肉收缩功能锻炼,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进行患肢关节屈伸活动。术后2周拆线,进行行走训练。
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标准:参考吴再德[5]主编《外科学》,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X线片检查显示骨折处连续性骨痂已经形成,骨折线模糊,外固定解除后,骨折愈合后患者可连续步行3min且不少于30步)、住院时间。
术后6个月,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6]:满分为100分,其中患足力线占10分,患足的疼痛程度及发生频率占40分,日常生活中患足十项功能的保留程度占50分。结果按照优(90分以上)、良(80~90分)、可(70~79分)、差(70分以下)分组。采用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疼痛总分30分,功能总分22分,活动度总分18分,肌力总分10分,屈曲畸形总分10分,关节稳定性总分10分,均按照该量表各项标准进行打分。≥85分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可,<60分为差。
6 结果
6.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MIPPO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传统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6.2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足-踝关节功能评价 术后6个月,MIPPO组患者的足-踝关节功能优良率92.50%,传统组8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29;P=0.099>0.05)。
6.3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评价 术后6个月,MIPPO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95.00%,传统组86.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25;P=0.189>0.05)。
6.4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比较 MIPPO组有1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传统组有2例出现皮肤坏死、1例出现钢板外露、1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MIPPO组并发症率2.50%,传统组1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93;P=0.122>0.05)。
6.5 典型病例见图1。
a b c d e f
图1 患者男性,39岁,重物砸伤入院。a、b.术前X线片;c.采用MIPPO技术治疗缝合;d.术后2d复查正侧位X线片,可见复位效果良好,内固定稳定;e.术后1个月再次复查正侧位X线片,复位效果良好,内固定稳定,未发生骨折移位;f.术后1个月切口已经完全愈合
MIPPO技术由Krettek等在1997年提出,其将保护软组织和骨折端血运作为重点,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渐渐成熟,开始用于四肢骨折治疗[7]。本研究对MIPPO和传统切开复位两种治疗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探究MIPPO对胫骨骨干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对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分析结果显示:MIPPO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传统组患者。说明MIPPO技术手术指标优于传统切开复位治疗,能够减少出血量、促进骨折愈合,有利于患者进一步恢复。
MIPPO 技术是基于生物固定理论提出的,其在骨折处作一较小的切口,能够避免切开对骨折造成较大暴露。在远离骨折处采用皮下通道对内固定物进行固定,减少对软组织损伤,有利于患者恢复[8]。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足-踝关节功能评价,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MIPPO患者的足-踝关节功能优良率92.50%高于传统组患者的80.00%,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数据样本较少有关,但在数值上已经呈现上升趋势,证明了MIPPO技术的治疗效果和推广价值。
通过对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比较,本研究结果显示MIPPO技术治疗后患者较少出现并发症,明显减少了钢板外露和皮肤坏死的发生。本研究回顾性分析MIPPO和切开复位两种治疗方案对胫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手术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证实MIPPO治疗胫骨骨折具有更佳的治疗效果,为临床胫骨骨折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本研究不足之处:(1)不同部位骨折患者可能会具有不同的治疗效果,但本研究未对患者不同部位骨折情况进行详细分析;(2)本研究数据有限,仅对患者术后6个月的足-踝关节功能进行了评价,未对患者恢复过程关节功能以及长期效果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MIPPO治疗胫骨骨折效果可靠,同时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何福友,赵福亭,李连欣,等.自定位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治疗中段或近端胫骨骨折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4,15(32):66-67.
[2] Muzaffar N,Bhat R,Yasin M.Plate on plate technique of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in distal tibial fractures,an easy and inexpensive method of fracture fixation[J].Europ Psychiatry,2014,26(11):663.
[3] 施建辉,柳明忠,许志通.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切口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26(5):110-114.
[4] Sun LJ,Wu ZP,Guo XS,et al.Management of distal third tibial fractures: comparison of combined internal and external fixation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J].Int Orthop,2014,38(11):2349-2355.
[5] 吴再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1-222.
[6] 严广斌.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8(4):557.
[7] Shabbir G,Hussain S,Nasir ZA,et al.Minimal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of close fractures of distal tibia[J].J Ayub Med College Abbottabad Jamc,2014,23(2):121-124.
[8] Bhat R,Wani MM,Rashid S,et al.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for closed distal tibial fractures: a consecutive study based on 25 patients[J].Eur J Orthop Surg Trauma,2015,25(3):563-568.
(本文编辑: 黄小英)
710000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尹伟,马兴); 710000 陕西 汉中,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汉中3201医院骨科(尹伟,刘丰虎,卫永鲲,张波)
马兴,E-mail:51374531@qq.com
1009-4237(2017)07-0542-02
R 683.42
B
10.3969/j.issn.1009-4237.2017.07.019
2016-08-31;
2016-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