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娟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出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中有的与隔辈亲人一起生活,有的甚至与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有的孩子得到的只是生活上的照应,精神上的需求孩子长时间得不到满足,常常导致孩子不自信、胆怯,或行为退缩。有的孩子缺乏父母的教导,导致斗殴事件、校园暴力的产生。作为一个工作多年的教師,一个班主任,笔者从实际教育教学中,对留守儿童教育总结出以下几点做法。
关注是前提
分析本班学生的家庭情况,确立本班留守儿童人数 每学期一开学,教师拿到本班名册,第一时间对学生通过谈话、自我介绍等形式,掌握第一手每位学生及其家长的资料,父母的工作单位,特别关注一下是否是留守儿童,并统计出本班留守儿童人数。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多些爱心、耐心 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特别是班主任,一个班的精神灵魂。众所周知,留守儿童最缺的是爱,最渴望得到的是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班主任要多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变化。发现孩子举止行为有异常,一定要与孩子交心,帮助孩子解决矛盾。如孩子因想妈妈情绪低落,教师可以帮孩子与妈妈视频,解决孩子的相思之苦;留守儿童生病了,教师要发动大家献出爱心,抽时间去探望,让留守儿童知道班集体是温暖的;孩子过生日了,一支笔、一幅画都是一份心意,孩子心里的坚冰,会渐渐融化;对于孤独,精神教养缺失的留守儿童,有的暴躁、捣蛋,教师可以给这些孩子多些肯定,找出他们的闪光点,逐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重拾成长的信心。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教师无微不至的关心,持之以恒的耐心,一定能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在家里得不到的爱,在校园会得到满足。
从身边小事做起
了解国家政策法规,为留守儿童争取权益 对于留守儿童,每年国家财政都有所补贴,班主任要及时指导留守儿童家长申报材料,积极争取政府补贴。同时,教师也要将每周、每月、每学期具体对留守儿童实施的关爱记录下来,既作为材料搜集,又能让教师自己便于及时总结与反思,以便自己找到最佳方式方法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使他们也能健康、快乐长大。
细心观察留守儿童,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正常情况下,班上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不同,但从家庭作业的正确率,红领巾是否及时佩戴,孩子衣服是否能天天保持整洁等这些小细节上,留守儿童与正常家庭的孩子还是有区别的。一般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正确率高,有母亲的提醒,红领巾之类学校要求带的东西,孩子也能及时戴上,特别是衣服,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衣服不但款式新颖、时尚,而且更整洁一些。
关于这些简单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微信等提醒孩子的临时监护人,提醒他们照顾孩子要无微不至,要确实担当起养育、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能以各种借口,推脱责任。有了教师的适时、适当的提醒,孩子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会有一定改善。
对于隔辈的,认知水平不能辅导孩子的,放学后有上校园托班的,教师可以请托班老师指导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没有上临时托班的,教师可以担起辅导孩子的责任,孩子不懂的地方,可以在电话里、家里人的微信里向老师咨询。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现实生活中,一些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忽视,这就需要教师多费苦心,对孩子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许多留守儿童缺乏法制、安全意识,为防止孩子在没人管教的情况下,沉迷于电脑游戏或沾染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教师非常有必要加强它们的法制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
教师要利用思想品德课、法制课、晨会、班会、少先队活动等,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法制教育。可以是讲座形式的教育,可以是游戏与活动组合的法制教育;还可以是社区组织的自我保护方面的知识宣传。当然,教师还要组织班上孩子进行“交通安全,从我做起”“预防暴力,保护自己”等主题活动,全班孩子都要学会遵法守法,为做新世纪的好儿童而努力。
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
有些留守儿童自尊心强,对于明显的生活、学习帮助有情绪反应,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既达到帮助孩子的目的,又锻炼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比如,请留守儿童帮助宣传委员搜集法制、安全资料,孩子在搜集的时候,无形中对法制安全的认知提高了。
对于留守儿童,班级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或给他们开小灶,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班级的温暖和学习的乐趣。学校也可以出面,将留守儿童与某些好的单位,比如某个银行、某个工厂联谊,在节假日单位或工厂人员,对这些孩子送些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
作为教师既要做留守儿童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做到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加强留守儿童的法制安全观念,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避免他们走上歪路、邪路。教师还要分析孩子的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同时,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全面提升留守儿童的各方面素养,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校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