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弈论的大学生诚信就业研究

2017-09-03 10:56旋,徐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7年4期
关键词:乙方用人单位收益

周 旋,徐 岩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基于博弈论的大学生诚信就业研究

周 旋,徐 岩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诚信就业问题逐年增多,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稳定。为维护高校良好的就业秩序,培养出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高水平人才,政府、企业和高校都迫切需要解决大学生的诚信就业问题。该文在分析大学生诚信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指出问题频发的逻辑归因包括学校、家庭、自身和企业等因素;采用博弈论对大学生就业选择过程中的决策和策略进行了建模和分析,提出了做好大学生的诚信就业应采用以教育为核心,以监管、表彰、惩罚和信息共享为辅助,用人单位、政府和学校合力协同完成的实践策略。

诚信就业;博弈论;博弈模型;实践策略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至今已传承数千年。在崇尚儒家之道的中华五千年文化长河中,诚信一直是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即“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在经济、科学和文化繁荣发展的今天,诚信仍然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针对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中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表明了诚信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成熟,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不断扩宽,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实行双向选择机制。由于种种原因,诚信就业问题频出。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个人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还扰乱了用人单位的招聘计划,更加破坏了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良好信任关系。因此,找出当前大学生诚信就业所存在的问题及其逻辑归因,通过对其进行数学建模和深入分析,提出可行的实践策略,对社会、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大学生诚信就业问题研究现状

1.1 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失信行为的表现

1)诚信就业意识薄弱。

多数大学毕业生觉得就业成功才是就业的最终目的,但并未意识到就业也需要遵守诚信的准则。部分授课教师对大学生的就业失信行为认同或者持中立意见。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在进行就业指导时,以就业率为导向,弱化诚信就业教育。由此可见,从大学生到高校教师,其诚信就业意识均较薄弱[1]。

2)就业过程中有失信行为。

由于近两年来我国经济形势良好,就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毕业生对工作的期待也越来越高,甚至达到不切实际的地步。为达目的,许多同学在求职材料,如简历、荣誉证书等材料上弄虚作假,笔试作弊,面试虚夸个人成绩,拔高自我等[2]。

3)随意违约,签订多份就业协议。

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且与周围同学常有攀比心理,因此无法正确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单位,会签订多份就业协议[3]。

4)新入职大学生主动离职率高。

大学生对就业单位期望过高,高情绪化,抗压能力弱,实践操作能力较差,社会经历较少,导致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难以平衡,频繁跳槽[4-5]。

1.2 就业失信行为的危害

1)就业失信行为是我国诚信道德建设的一块短板,对整个社会起着不良的示范作用。

2)由于大学生的就业失信行为,导致我国就业市场不得不额外增加对大学生进行甄别和聘用的成本。

3)由于不断遭遇就业失信行为,用人单位逐渐失去对毕业生的信任,很多企业情愿选择社会招聘来填补用人空缺,最终影响整个毕业生的就业率。

4)就业失信行为并不是偶然发生的,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最终将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1.3 国内外诚信就业理论研究

大学生诚信就业问题及其导致的不良后果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国内诚信就业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等5个方面:1)在经济学方面,多数学者着重强调诚信就业问题中的经济成本,并将个人的就业行为抽象为经济行为加以分析论述;2)在法学方面,由于诚信兼具道德和法律双重功能,部分学者认为诚信就业问题也应该被纳入法律范畴;3)以社会学为视角,强调就业失信行为源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信用体系尚未完善[6];4)在教育学方面,有学者指出诚信教育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不被重视,以致大学生经不住就业市场的考验[7];5)以伦理学为切入点的研究则认为诚信属于道德范畴,诚信就业问题涉及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

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诚信教育”和“诚信实践”两个方面:1)在诚信教育方面,各国学者纷纷强调了高校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并根据各自国情不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2)在诚信实践方面,国外已有一套成熟的、规范的诚信就业机制。在日、韩等东亚国家,政府已充分认识到诚信就业的重要性,并出台政策文件以规定和保障大学生的诚信就业行为。

通观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当前高校大学生诚信就业研究存在以下两点不足:1)在研究方法方面,当前成果稀薄,偏重于理论研究,且并未建立实用的模型;2)由于中国国情复杂,大学生诚信就业教育应该切合地方实际,不能生搬硬套国外或者其他地区的成熟经验。因此,高校大学生诚信就业研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对当前诚信就业研究理论体系进行完善所需的长远谋划。

2 大学生诚信就业问题逻辑归因

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信行为的背后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学校、家庭、自身以及企业等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因素

我国诚信体系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建设。据了解,我国公民的信用数据仅包含银行征信数据,且仅限于各大银行在处理贷款时共享,缺乏适用于企业和个人的成熟便利的信用体系。因此信用好与信用差的企业和个人均无法简单区分,诚信者的信用成本反而增加[8],这直接冲击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加之近年来我国经济繁荣发展,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激增,相应福利待遇也水涨船高,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便一味追求“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工作,对基层、艰苦地区就业单位嗤之以鼻。

2.2 学校因素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主要阵地,在日常道德教育中,简单化、理想化和公式化的说教已显得苍白无力。当前高校缺乏成体系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是以“高就业率”为导向,太过功利化[9]。学校相关就业政策和就业指导机构对就业失信行为的忽视和默许,也是近年来就业失信行为频出的重要原因。

2.3 家庭因素

家庭诚信教育的缺失。许多家长过度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忽视其思想道德教育;并且认为就业失信行为只是生活中的小细节,不会影响子女长远发展;甚至有家长给子女传授投机取巧的方法,骗过用人单位和学校,多方签约,频繁违约,不交违约金等,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嚣张气焰。

2.4 自身因素

1)学生自律弱化,法律意识淡薄。多数大学生认为就业违约行为与法律无关,两方协议不具备法律效应。一些大学生将简历造假、笔试作弊、违约和跳槽等失信行为视为理所当然之事,诚信就业的大学生甚至后悔自己没有失信而错失良机。

2)就业压力无法排解。大学生对个人能力的不自信,对求职单位、岗位定位不准确,导致求职失败,压力无法排解。大多数大学生还面临着毕业、考研和科研等压力。因此往往抱着签保底单位的想法,再伺机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造成违约事实的发生。

3)就业时间集中,了解就业单位渠道较少。就业单位多集中在秋季进行校园招聘,而大学生也必须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找到自己人生第一份工作。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了解外面社会的机会较少,往往通过校园招聘会和网络信息等了解就业单位;就业实践和实习等经历缺乏,导致其在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

2.5 企业因素

1)用人单位的招聘方式不科学。大部分用人单位仅仅通过简历、笔试、面试等传统方式考察求职候选人,使得大学生走入在求职过程中造假的误区。

2)用人单位确定候选人后,双方相互了解的时间较短,匆匆签订就业协议。

3)部分用人单位为招聘到优质生源,允诺大学生不切实际的就业要求,最终因无法兑现而导致企业单方面违约。

4)部分用人单位以更优条件诱惑已签约学生到本单位就业,鼓励已签约学生违约。

3 基于博弈论的诚信就业模型分析

博弈论是一种关于决策和策略的理论和方法,其最基本的三要素包括博弈者、策略和收益,主要研究博弈者在平等的对局中基于对方的可能策略变换自身的对抗策略以获得最大利益[10]。博弈论在经济、军事、法律、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环保以及体育竞技等诸多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1]。大学生与就业单位签订两方协议、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的过程,均是基于双方自愿的双向选择,可以看作为一次交易行为。由于大学生与就业单位都不确定对方采取何种策略,因此涉及双方的博弈。

根据博弈论的观点,毕业生与就业单位两者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双方都能预知对方可能采取的策略(诚信和失信策略),但并不能确定对方采用何种策略,因此,双方都要寻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双方的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收益矩阵

表中,ax为乙方(代表大学毕业生)在本次策略中的收益,bx为甲方(代表用人单位或其他与乙方有竞争关系的毕业生)在本次策略中的收益。博弈论认为人是理性的,甲方和乙方根据收益矩阵来选择个人的策略,并力求个人收益最大化。理想情况下,在甲方诚信的情况下,乙方失信收益大于诚信收益;在甲方失信的情况下,乙方仍然是失信收益大于诚信收益。同样的道理也适合甲方。因此,在单次的就业选择中,甲方和乙方的最佳策略均为失信策略,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结果。但由于现实的复杂性,个人和用人单位在决策时,付出成本不同,受到周围影响因素不同,对最终结果的收益情况衡量标准也不同,因此收益矩阵并不是定量,而是不断变化的变量。因此,若双方诚信收益较失信收益大,博弈双方便会选择诚信策略。其他情况以此类推。

以上是无第三方监管情况下,对博弈双方策略选择的分析情况。现实中,就业双方均有相应的监管机构对其行为进行监管。大学生的就业监管机构为高校,监管力度较弱;用人单位的监管机构为当地政府机构,监管力度较强。现假设引入监管机构后,甲方一直采用诚信策略,分析乙方的策略选择情况。如表2所示,若乙方选择诚信策略,其被监管机构发现的收益为A,不被发现的收益为B;若乙方选择失信,在被发现的情况下其收益为C,不被发现时的收益为D。由于乙失信的情况并不总能被发现,因此假定乙被发现的概率为p,不被发现的概率则为1-p。

表2 监管情况下乙方的收益矩阵

表2中的各个收益值满足:1)A>B且CC且D>B,因为在被发现的情况下,乙方选择诚信的收益大于选择失信的收益;而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失信行为一般较诚信行为获益多。3)此时,乙方选择失信策略与选择诚信策略之间的收益差一定,是可衡量的,因此可认为Δ=D-B为常量。

在这种情况下,乙选择诚信的收益期望:

Ap+B(1-p)=B+(A-B)p

(1)

选择失信的收益期望:

Cp+D(1-p)=D+(C-D)p

(2)

当选择诚信的收益期望大于选择失信的收益期望时,将选择诚信策略。也就是说,需要

B+(A-B)p>D+(C-D)p

(3)

若取x=A-C,即当p>y=Δ/(x+Δ)时,选择诚信策略,反之则选择失信策略。

监管的力度与乙方失信行为被发现的概率p成正比。分析以下两种极端情况:1)当x趋近于0,即A-C趋近于0,那么y趋近于1,当p大于y时,乙方才会选择诚信。也就是说,在被监管发现后,乙方选择诚信或失信行为的收益差别不大时,监管机构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形同虚设,乙方有极大可能选择失信行为。2)当x趋近于无穷大,即A-C趋近于无穷大时,y趋近于0,当p大于y时,乙方将选择诚信。也就是说,当被监管发现后,乙方选择诚信和失信行为之间的收益差别较大,比如监管机构对诚信行为的表彰力度较大,或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较大,则乙方有极大可能选择诚信行为。由此可见,监管机构加大对失信行为的监管力度,增强对诚信行为的表彰力度,提高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能够有效避免失信行为的产生。

市场经济之所以运行顺畅是因为大部分市场交易者都会进行多次交易,如多次贩卖粮食或购买粮食,多次与同一人进行交易等。这就决定了交易者之间在不断进行重复或多次博弈[12]。每位期待长期利益的交易者都不会选择欺骗,而是在每次博弈过程中建立自己诚信的好名声,因为他们深知欺骗最多可以占一次便宜,其短期利益远远小于诚信带来的长期利益。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会经历笔试、面试、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大学生的一次博弈;且大学生在做最后的决定时,会与多家用人单位进行多次博弈,最终选择获益最多的用人单位就职。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为谋求可持续发展,每年会进行多次招聘行为,也涉及多次博弈。因此,多次博弈模型也适用于本文讨论的问题。多次博弈的核心在于信息共享,对博弈方的每一次策略进行记录,供下次博弈决策和策略使用。

综上所述,诚信就业的关键是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对诚信行为的表彰力度和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同时,也有赖于大学生和就业单位二者多次博弈过程中的信息共享机制。

4 基于博弈论的大学生诚信就业实践策略分析

高校毕业生诚信就业问题的影响因素既有外部存在的客观原因,如社会、学校、家庭因素,又有大学生本人的自身因素。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过程是一个经济学上典型的博弈行为,本文通过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得出大学生诚信就业的关键掣肘,并综合大学生诚信就业问题的影响因素,最终得出解决大学生诚信就业的实践策略。

4.1 教育是核心,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主体作用

北宋学者欧阳修曾言: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因此,诚信就业的核心在于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自觉做到诚信就业。

1)注重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和品格初步形成的地方,家庭中的亲人对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对孩子的诚信教育应从小抓起。家长也应遵纪守法、诚信从业、爱岗敬业、言传身教,注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用平等的视角看待孩子,引导其感受诚信、认识诚信和学习诚信。

2)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作用,将诚信就业教育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

大学生就业失信行为的根本原因是诚信就业意识薄弱。因此,应从教育方面入手:①提倡诚信就业教育进课堂。高校应在注重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同时,也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教育。目前,诚信教育通常没有被纳入到课堂教学中,而只是以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和网络宣传等形式开展,因此,其重要性得不到大学生的认可。将诚信就业教育变为大学生必修的课程,既可以为诚信就业教育打下理论基础,又可以从课程设置上让大学生体会到诚信就业教育的重要性。②营造良好的诚信就业校园氛围,增强大学生的诚信就业意识。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13],让大学生能够实现精准人职匹配,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以及心仪的用人单位和岗位[14-15];梳理就业失信行为案例,作为大学生求职的注意事项;树立大学生身边的诚信就业典型,倡导毕业生诚信就业。③加强学校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是大学生就业的引路人,做好引路人的诚信就业教育非常重要。

3)通过诚信就业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

将一批学生提前送入用人单位,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公司文化等;鼓励在校大学生前往艰苦地区、基层和国防重点单位就业,提高大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爱国情怀。

4.2 监管、表彰、惩罚和信息共享是辅助,建立法律和制度保障

1)加强对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监督管理,公平公正地进行表彰和惩罚。

政府职能部门应优化现有信用制度和相关流程的实践操作,使用人单位或个人的就业失信行为责任到人,就业诚信行为惠及到人。公开表彰诚信度高的企业,并制定诱人的优惠政策,树立榜样,鼓励用人单位诚信招聘。对在招聘过程中典型的就业失信行为明确发文禁止,违反者给予相应的惩罚;在官方网站或其他大众媒体上对就业失信的用人单位定期进行通报。

高校对大学生的监管功能也不容忽视。规范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派遣流程,加大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监管力度。高校应将大学生的就业行为与评定奖学金或优秀学生、保送研究生和入党等相互关联。对诚信就业的大学生给予大力表彰,树立大学和社会诚信个人榜样。对就业失信的大学生进行严厉的惩罚,使其在今后的各项评优,申请贷款或其他资助等各方面受到严格限制。

2)建立用人单位和个人的信用档案,实现数据共享。

政府牵头建立基本的社会信用体系,包括个人和用人单位诚信电子档案;搭建社会信用共享平台,并开放数据收集功能,方便社会大众向该平台及时反馈真实信息。政府授权权威信用中介机构对社会信用共享平台进行管理、维护和使用,审核公众提供的信息,更新最新信用数据,并为公众和用人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信用数据,实现个人和用人单位的诚信透明化。

高校也应为每位在校大学生建立在校诚信档案,将大学生求学期间各个重要阶段的诚信和失信行为放入诚信档案中。为实现社会和高校的数据共享,还应将学生的信用记录定期、及时反馈到社会信用共享平台及来校招聘单位。

3)建立诚信就业相关法律和制度保障。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关键时候却难以发挥其约束作用。因此,有必要在宪法中确立诚信原则,加快和强化我国的信用立法。由于社会信用体系和在校诚信档案在社会和高校中均为新事物,在采集、审核和发布数据时,应该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同时,从立法层面上加大对就业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使得就业失信的个人或用人单位的成本远远高于就业失信所获得的收益。

4.3 合力协同是关键,用人单位和政府也应做好诚信就业

在大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博弈双方还包括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政府和高校应协同合力做好大学生的诚信就业工作。虽然大部分用人单位秉承公平、公正和诚信的态度招聘,但难免会出现部分企业虚夸薪酬待遇,招聘不透明,擅改协议约定内容和单方面违约等情况。因此,用人单位应首先注重自身的诚信,才能招聘到优质生源。在进行人事聘选时以诚信品德为先决条件,并在宣讲、笔试、面试和入职培训等阶段考察候选人的诚信度。大学生入职后,在考核、晋升和解聘时也应注重其诚信表现。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诚信就业中的导向作用。积极宣传诚信就业理念,让诚信就业意识深入人心。政府在制定相应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诚信就业因素,避免因政策导致的失信行为。尤其是针对高校的就业政策,应摒弃以“高就业率”为导向的传统就业政策,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为主要目标。对高校现有相关政策进行改革,在申请比如求职就业补贴、就业困难补贴、助学贷款和就业代偿等时,将诚信就业纳入到基本条件和要求。政府也应做好自身的诚信就业,在选聘公务员时做到公平公正,优先选聘诚信度高、信用好的毕业生。

[1]袁本新. 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基本现状及特征分析——基于广东高校的实证研究[J]. 高教探索,2015(9):114-120.

[2]侯羿君.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4):288-290.

[3]伍西明,武海亮. 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对策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16):106-108.

[4]逯野,黄婉凝,杨春江,等. 基于多路径框架的离职决策过程与工作嵌入的影响效应研究[J]. 管理学报,2016,13(9):1349-1356.

[5]易训华. 新就业大学生员工离职动因及其管理之浅见[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0(5):62-69.

[6]王振. 互联网时代的信用体系建设[J]. 中国金融,2016(4):88-89.

[7]李新伟. 大学生诚信教育途径和方法[J]. 人民论坛,2016(8):153-155.

[8]陈婷,吴海燕. 我国大学生就业成本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5):131-136.

[9]高桂娟. 从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教育转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 教育探索,2008(1):134-135.

[10]CANTERBERY E R. GAME THEORY: AN INTRODUCTION[J]. Reference Reviews,2015,14(7):35-36.

[11]MASKIN E S.Recent developments in game theory[J]. Books,2015,60(3):770.

[12]姜威. 试论加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6):126-127.

[13]高健.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15(5):83-84.

[14]PATTON W,MCMAHON M. The systems theory framework of career development: 20 years of contribu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J]. Zeitschrift Für Anorganische Chemie,2015,24(3):141-147.

[15]FAN W Q,CHEUNG F M,LEONG F T L,etc. Personality traits,vocational interests,and career exploration: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American and Hong Kong students[J].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2012,20(1):105-119.

ResearchonHonestyin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BasedonGameTheory

ZHOU Xuan,XU Yan

(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Chengdu 611731,China)

In recent years,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honesty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increased rapidly,which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tability of the employment market.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good employment orde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ultivate excellent talents,governments,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honesty i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urgently. The logical attribution of this problem includes factors such as college,family,self and enterprise. Based on the game theory in the decision-making and strategy modeling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the practical strategy of this problem should be to take education as the core,with supervision,recognition,punishment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as a supplement,and to make employers,the government and colleges work together.

employment honesty;game theory;game model; practical strategy

2017-04-27;修改日期:2017-06-30

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16JDSZ2025);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7—2018年度课题(SCSZ2017017);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管理工作研究重点课题(YJSKT201601001);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管理工作研究重点课题(YJSKT201501004)。

周旋(1987-),女,硕士,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面的工作。

徐岩,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面的工作, xuyan@uestc.edu.cn

G642.0

A

10.3969/j.issn.1672-4550.2017.04.037

猜你喜欢
乙方用人单位收益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螃蟹爬上“网” 收益落进兜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怎么设定你的年化收益目标
2015年理财“6宗最”谁能给你稳稳的收益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如何解开设计院BIM应用的收益困惑?
少林秘宗自卫术
少林实用防卫制敌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