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王澍
——泛建筑观视角下的“造园实践”

2017-09-03 10:29
山西建筑 2017年21期
关键词:王澍造园建筑师

胡 兴

(小写建筑事务所DAS,湖北 武汉 430061)

·园林·绿化·

解读王澍
——泛建筑观视角下的“造园实践”

胡 兴

(小写建筑事务所DAS,湖北 武汉 430061)

将王澍的建筑设计定义为在泛建筑观视角下进行的造园实践活动,着重探讨了其最有特点的几个空间意象的生成逻辑,从而分析王澍是如何做到能唤起往昔,却又不直接使用历史元素的,为现代建筑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泛建筑观,造园思想,园林,植物

王澍作为中国建筑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传统文人式的情怀,对民间建造工艺和材料的熟练运用,以及对造园思想的创造性表达都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每个人对王澍都有着不同的解读。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发现王澍奇特的空间形式和组合最令我流连,比如屋中屋、穿透整个建筑的廊道、外挂在建筑上的回廊……然而这些新奇而又有趣的空间意象到底是如何产生,目的何在,其中一些还有迹可循,但更多的是兴奋后的诧异。理性的王澍在创造这些意象时绝不会仅仅是出于单纯的趣味性或片段式的灵感迸发,其背后应该有条理清晰的逻辑构架和一脉相承的设计习惯。可是看遍他的著作和演讲,都没得到具体的解释。“我的建筑就是一个园林”这是他对其所有作品一个概括性的设计说明。

1 于边缘游走——泛建筑观

李巨川的建筑观可以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他的“建筑作品”令人大开眼界:1996年创作的“建筑”《与姬卡同居》居然是一部片长100 min的电影,全片以长镜头拍摄李巨川双手捧着一块砖的特写。背景音是西班牙电影《姬卡》。他试图从建筑物的基本组成单元砖块出发,表现录像的画面与电影的画外音的“同居”,提出“建筑可以通过一盘录像带达成”。2000年11月3日下午,他邀请两位北京女孩吴菲非和张莎莎一起搭乘一辆出租车,沿北京二环路环行了一圈,并用摄像机记录了两位女孩在车上的情况。北京二环路为原北京城墙所在位置,于1960年年末完全拆除。这个“建筑作品”名为《北京城墙2000》,是为纪念梁思成诞辰100周年而创作的。

曾被并称为“北张南李”的张永和与李巨川似乎都与匡溪艺术学院的建筑系师生们在精神上高度契合,分别于1985年和1997年写下《匡溪行》和《我的匡溪行》以表达对心目中建筑圣地的神往。这个建筑系的硕士学位不被美国建筑师学会所承认,里面工作着一群不设计房子的建筑师。但他们又确实在进行一种直接的“实施”与亲身的“建造”。尽管作品看上去不像房子,可是作品采用的形式——图,以及小尺度的模型,表明他们还是在做“方案”和“设计”,并没有超出传统建筑师的工作模式。他们对建筑的理解可以定义为一种泛建筑观,将一切与身体和物理相关的实施、建造甚至仅仅是探讨都定义为建筑。对此,李巨川解释道:也许,真的要走到最边缘处,才能更清楚地感受这块领域的范围;才能更明白地看到,在中心的是些什么东西[1]。

于此便引发了联想:游离于体制之外,并声称不设计建筑的“业余建筑师”王澍还真有些像匡溪的那帮人,而在他的设计中也是可以明显看出泛建筑观的端倪的,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他的“八间不能住的房子”(见图1),这其实是八盏把木匠都搞的昏了头的木质灯具,但如此形而上的“建筑作品”在匡溪的师生眼中可能还是有些具象和世俗。的确,王澍的作品看起来会更像房子一些,这一思路在制图过程中也得以贯彻,他倾向于将主要的房间、家具甚至构件都当作建筑看待,它们都会以独立的平立剖在图纸上得以呈现。

2 泛建筑观视角下的中国传统园林

如果用泛建筑观的视角来看王澍的这句话,如何理解“我的建筑就是一个园林”,园林中不仅仅只有亭台楼榭可以被定义为建筑,一山一水,一石一凳都是有关身体和物理的设计与建造,都应该被广义的定义为建筑。思路由此被打开,如果这样来看他的那些新奇而又有趣的空间意象,似乎一切都可以解释了,不妨提取几个元素分析一下。

园林中的水:如何用建筑来表现水,就是桥,所以他很偏爱将入口做成桥的形式。这在苏州文正图书馆,宁波博物馆,宁波美术馆以及象山新校区中都得到了体现,而且桥往往贯穿整个建筑,走在上面,其他地方就被抽象成了水,而屋中屋就是水上的亭子,水得到了建筑化的表现(见图2)。

园林中的山:我们可以通过走山路来感受山,山路就是楼梯,所以他的很多楼梯走起来都像在峡谷中穿行(见图3)。

园林中的路:园林的路是自由的,分叉的,王澍自宅中的短墙就是为了在客厅中形成岔路,而他的公共建筑永远是多路径的,这有点像库哈斯的艾瓦别墅:楼梯遍布,提供多样化的路径选择。

园林中的建筑群:一栋建筑怎么变成建筑群,就是尽一切可能把房间,构件甚至家具都当作建筑来看待,文正图书馆中除主楼外,裙楼被做成独立的建筑,入口、值班房、朗读室等也被分别做成独立的屋中屋,就连地下层的采光井也被做成四五米高的玻璃构架,这完全是个建筑的尺度。而且“建筑”间还有偏转,园林的感觉也就出来了。

于是,园林中除了植物之外,几个重要的物化元素都得到了建筑化的表现。同样意图在建筑中体现园林思想的苏州博物馆,虽然也是美轮美奂的佳作,但较之王澍的作品,贝聿铭只是将建筑放进了园林的环境中,而王澍是把整个园林都做成了建筑。这也许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在将中国传统建筑思想融入现代建筑的探索上,从一开始形式和符号上的模仿到空间上的重构,我们已经经历了很多尝试,而王澍则完全跳出来,以园林为突破口,从一个更高的视角看待传统建筑,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3 结语

对中国传统园林的钟爱和关注,使王澍在设计时有了一个富有情趣的出发点和根基稳固的立足点,而泛建筑观使他能够冷静的站在这片领域的最边缘,从而以更高的视角和更全面的视野提出对造园思想的创造性表达。然而必须承认,王澍开创性的探索是极富争议的,雄心勃勃的宁波博物馆的甲方在看到设计图纸时曾忍不住怒斥王澍,在他眼里这完全是个巨大的垃圾场。无法接受王澍的不仅仅是他这样的外行,即使在获得普利茨克奖后,中国的建筑师们也并不能完全接受他的设计,远远不及当年对贝聿铭的追捧,批评他的声音倒是此起彼伏,说他的楼梯踏步不一样高,寝室里没有窗户,把新房子做得像旧房子……王澍的实践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我想可以套用哲学家周国平的话来评价:首先王澍是一个伟大的提问者,他提出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如何让建筑重返历史文脉,并且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然后全身心的投入,不倦的思考,从而启发和带动我们去思考、探索,至于他找没找到答案,则并不重要,因为结论可能过时,而问题却永远存在。我们作为学习者,只有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才能启迪智慧,结论则是没有什么用的[6]。

[1] 李巨川.我的匡溪行[J].建筑师,1997(100):45-47.

[2] 汉宝德.明清建筑二论[M].台湾:明文书局,1988.

[4] 王 澍.设计的开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 王 澍. Imagining the House[M]. Lars Muller Publishers,2012.

[6] 周国平.诗人哲学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On “gardening practice” under perspective of extensive architecture by Wang Shu

Hu Xing

(XiaoxieArchitecturalFirmDAS,Wuhan430061,China)

The paper adopts defines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by Wang Shu as the gardening practic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xtensive architecture, mainly explores the generative logic for some space images with features, and analyzes how Wang Shu aroused the historical times without using the historical elements, so as to provide the new possibility for the modern buildings.

extensive architectural perspective, gardening thought, gardens, plants

1009-6825(2017)21-0187-02

2017-05-18

胡 兴(1988- ),男,在读硕士

TU986

A

猜你喜欢
王澍造园建筑师
胖胖的“建筑师”
王澍建筑作品中的传统水墨“画意”表达
狂妄与谦恭
狂妄与谦恭
壹 造园·纳瑞集祥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当建筑师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关于“园理”研究的点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