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是一种生活方式

2017-09-03 10:39:34杨世忠王天云郭教礼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
中医健康养生 2017年6期
关键词:养神养生学调神

文/杨世忠 王天云 郭教礼 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

中医养生是一种生活方式

文/杨世忠 王天云 郭教礼 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那么,什么是养生呢?养生又包括什么内容呢?

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养生就是指保养人的生命,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中医的养生思想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之道,乃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而《妙真经》云:“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道”相当于现代的“自然规律”,它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有朴素而又深奥的辩证法思想,所以必须循道。而人要养生则要遵循道,即遵循自然。

《黄帝内经》上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即上古时代的人,懂得宇宙大道的智者,能取法于天地阴阳,遵循自然界气数的变化与规律,饮食有节制,作息有常规,不胡乱作为与耗费,因此形体与精神相协调,都能尽享自然寿命,度过百年才会离去。今天的人们不是这样,把酒当做饮料,把颠倒的虚妄当作正常,醉酒后行房事,以淫欲竭尽精气,以此耗散生命的真元,不懂得把持圆满,不能根据天时驾驭神气,致力于满足心的一时欢愉,与正常的生命乐趣背道而驰,生活起居没有节制与规律,因而50岁生命就已经衰败。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养生有环境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调神养生、房事养生。此外,还有因人养生、娱乐养生、药物养生、针灸养生、按摩养生、气功养生等。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和谐相处。

环境养生 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而不是“改造”环境

环境养生是中医养生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不是“改造”环境。环境养生包括自然环境中的养生、居住环境中的养生和室内环境中的养生。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受到自然的影响,人与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天人相应”。所谓“相应”,是说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从而发生生理上的适应或病理上的反应。人的一生大约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住宅中度过的,所以居住的环境也经常直接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

环境养生中的四时养生:四时,其实为五时,即春、夏、长夏、秋、冬。人的五脏和五时变化是一一对应的:春(风)气通于肝,属木;夏(火)气通于心,属火;长夏(湿)气通于脾,属土;秋(燥)气通于肺,属金;冬(寒)气通于肾,属水。

正如明代著名大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才能顺应天地,天人相应。

饮食养生 饮食有节制、多清淡、合时序、宜专致愉快

饮食养生是中医四大基础养生之一,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通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养生文化,直接影响和促进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中国的饮食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之一,它的许多理论都渗透着我国古代天人相应、五行生克的哲学思想。

其作用有二:其一,饮食养生,关乎性命;其二,药食同源,寓医于食。饮食养生的原则:饮食宜有节制,忌饥饱失常;饮食宜多清淡,忌味厚肥腻;饮食宜合时序,注意时令;饮食宜因人而异;饮食宜专致愉快。

五味与五脏:酸、苦、甘、辛、咸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

由此可知,若遇到肝有余的患者,应少吃酸食,因为酸固涩收敛,主收涩。肝有余应疏泄,而非固涩。同理其余四脏也是如此,但是物极必反,滋补过多反受其害,例如,酸味补肝,但过于酸,反而能伤肝,引起肝气偏盛,这样就会克伐脾胃(木克土),导致脾胃消化功能障碍。

咸味补肾,味过于咸反而能伤肾,损坏骨头(肾主骨生髓),肾气偏盛,就会导致抑心气(水克火),引起心悸、气短。

甘味补脾,味过于甘,反而能伤脾,引起胃胀不适,还会克伐肾水(土克水),出现面黑。

苦味补心,味过于苦,反而能伤心,导致心肺功能障碍(火克金)。

辛味补肺,味过于辛,反而能伤肺,出现筋脉迟缓不利(金克木,肝属木,肝主筋),又因为肺主气,伤气可引起伤神而发生的精神衰弱。

运动养生活动形体、调节呼吸、培养意念

运动养生一般采用体育运动方式为主,结合呼吸吐纳,配以精神意念进行锻炼,通过活动形体、调节呼吸、培养意念三者相结合,来达到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目的。因其具有配合呼吸意念的特点,所以又称为传统健身术或健身气功。

《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明确指出了运动养生的意义。用流水和户枢为例,说明运动的益处,并从形和气上,明确指出了不运动的危害:动则身健,不动则体衰。

太极拳法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能使人的精神、气血、脏腑、筋骨、均得到濡养和锻炼,进而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起到强身健体,促进健康长寿的作用。

调神养生养神之道在于养心

历代养生学家把调神养生作为养身之本。《淮南子》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养生重在养神。神者,生之本,神不调则五脏六腑难安。重要的调神方法以静心养神为主。

许多养生家认为养神之道在于养心,“万法唯心,万道唯心。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自炼心始”,心静则神清,心静则神凝。天玄子曰:“养心之大法有六:曰心广、心正、心平、心安、心静、心定。”《道家养生学概要》认为:凡事皆有根本,养心养神乃养生之根本,心神清明,则血气和平,有益健康。

精神乐观,则气舒神旺;精神抑郁,则气结神颓;喜怒不节,则气耗神消。所以,清心寡欲可使心气平和、血脉流畅、精神安定,即使有大惊猝恐也不能为害。

总而言之,中医养生在方方面面均有体现,从古至今,源于道,源于自然,源于生活。要时刻怀着一颗崇敬的心,去探索它、领悟它、理解它、践行它,才可以达到益寿延年、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的美好目标。

猜你喜欢
养神养生学调神
养生的最高境界
海峡姐妹(2023年11期)2023-12-04 08:08:32
要重视清静养神
祝您健康(2023年1期)2023-03-06 12:04:20
日常养神七要点
针刺配合调神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康颐(2021年13期)2021-11-10 16:13:50
观察调神针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
古诗中的养生学
邹伟运用调神针刺法结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痉挛性斜颈验案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传统体育养生学发展的路径抉择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3:56
冬季养生五大关键词
大众医学(2019年11期)2019-01-03 06:56:43
论《太一生水》的“生命生成论图式”特征
中州学刊(2016年12期)2017-01-17 16: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