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秀英
(张家口市下花园煤矿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5300)
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观察
菅秀英
(张家口市下花园煤矿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5300)
目的 观察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肺炎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分别给予阿奇霉素静滴和静滴同时应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观察疗效。结果 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雾化给药的治疗方法明显优于单一使用阿奇霉素组(P<0.05)。结论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在小儿肺炎的治疗上效果明显,可缩短患儿住院时间,且未见不良反应。
阿奇霉素;雾化吸入;儿童
小儿肺炎是儿科的常见疾病,由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以及肺部啰音为共同表现。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也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严重疾病[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对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等致病菌抗菌活性强,临床多用于治疗小儿肺炎,疗效显著。但疗程较长,为快速缓解患儿症状,在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我院儿科应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诊断标准
参照小儿肺炎临床诊断标准[2]1.临床表现:发热、咳嗽,肺部干湿啰音,胸片检查肺部阴影;2.白细胞正常或偏高。
1.2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肺炎患者52例。随机化分为阿奇霉素单一疗法和联合用药法(阿奇霉素+布地奈德雾化)组,每组26人。其中,阿奇霉素单一疗法男12例,女14例,年龄1~7岁,平均年龄(3.1±1.5)岁;联合用药组男13例,女13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3.3±1.4)岁。两组患儿就临床体征,实验室检查,X光片检查等基线资料进行比对无统计学差异,符合研究标准。该研究征求各患儿家属同意,进行前予以充分解释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表示自愿参加。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按10 mg/kg/d剂量,静脉滴注给予阿奇霉素葡萄糖注射液。操作如下:将阿奇霉素溶解于5%葡萄糖注射液内,静脉滴注,每日一次,每3天一个疗程,停药4天后进行第二个疗程,若无效则停药4天后继续下一疗程给药。联合用药组加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操作如下:布地奈德1 mg加生理盐水至3 mL,由空气压缩泵(大连欧姆龙公司生产,型号:NE-C25S)雾化吸入,每日1次,每次吸入10~15 min,疗程7 d。
1.4 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
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指标评判如下:痊愈为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达到出院标准;显效为临床体征显著缓解(体温正常,咳嗽次数降低,无干湿啰音);无效为病情未见好转或转重。总有效率通过治愈与有效病例数之和占总病例数的百分比来计算。
1.5 统计分析方法
经过10天的治疗后,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雾化给药的治疗方法明显优于单一使用阿奇霉素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方法疗效比较 [n(%)]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婴幼儿由于呼吸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在季节交替、温度骤变之时容易感染诱发肺炎,是患肺炎的高危人群。小儿肺炎起病迅速,若不及时治疗,往往导致患儿器官损伤,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3]。
阿奇霉素属于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抗菌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有效抑制支原体,同时还能够对革兰阳性菌的形成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4]。除抗菌作用外,对患儿的胃肠道产生的影响较小,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该药渗透性好,能够快速增加感染区药物浓度;半衰期长,每日给药一次就能达到较好抗生素效应,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布地奈德属于高气道选择性的吸入性局部用糖皮质激素,广泛应用于哮喘和鼻炎的治疗。近几年布地奈德应用于小儿肺炎的治疗相关报道相继出现。赵润等[5]证明联合应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比单纯使用抗菌药物疗效更好。联合用药组在治愈率,发热、咳嗽、肺部啰音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指标上都显著优于单一应用抗生素治疗。
本研究证明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在小儿肺炎的治疗上效果明显,可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后续跟踪调查也证明应用此法治疗的患儿短期无复发现象。
[1] 汪雪梅.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的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31):117-119.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4
[3] 钱庆辉,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07):1107-1109.
[4] 梁景林.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分析[J].当代医学,2012,26(1):135-136.
[5] 赵 润,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国内小儿肺炎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32):3041-3043.
本文编辑:王雨辰
R725.6
B
ISSN.2095-8242.2017.034.67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