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崔霞(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 编辑┃ 覃静
立秋,养阴,润燥
文┃ 崔霞(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 编辑┃ 覃静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又称“七月节”,当太阳到达黄经135°时,即为立秋,今年立秋在8月7日。“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故有谚语云:“立秋之日凉风至。” “立了秋,把扇丢。”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冬棉。”不过此时我国很多地区仍处在盛夏之中,天气依然炎热,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中午热、早晚凉,但是立秋以后,气候逐渐趋于凉爽。
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
古人有在立秋这一天多吃肉类的讲究,以增加营养,储备脂肪,增强体质,为冬季养生御寒做好准备,亦即“秋收冬藏”。因为在夏日,人们大多胃口不佳,甚至体重下降,立秋后天气凉爽,食欲转佳,可以通过贴秋膘补偿一下。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结构的变化,现代人已摄入了足够的蛋白质及脂肪,如摄入热量过剩,反而容易导致脂肪堆积,致超重或肥胖。所以目前的生活条件已经无须刻意贴秋膘了。尤其是小儿脾常不足,故而在宝宝的饮食上更要注意,不能过食肉食,以免饮食停聚,湿浊内生,阻碍脾胃运化。
咬秋
天津等地区还流行“咬秋”的习俗,认为立秋时吃瓜可免冬天和来年春天的腹泻。立秋这一天,也往往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吃瓜。因为立秋后天气转凉,过食瓜果等寒凉东西会损伤肠胃,俗话说“秋瓜坏肚”,所以立秋后各种瓜类要少食,以防伤及脾胃阳气。
在我国的某些地方还会举办秋会,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民间也流传着“争秋夺福”的说法。
甘润养肺,少辛增酸
秋气应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燥为秋之主气,秋燥易伤津液,宝宝也会出现口鼻咽喉干燥、皮肤干燥、大便秘结,甚至鼻衄等一系列燥证。“燥则濡之”,故饮食以滋阴润肺为佳,可以多吃百合、莲藕、银耳、枇杷、雪梨、香蕉等,如煮百合银耳粥、桂花糯米藕、蜜酿苹果等,以滋养肺阴、益胃生津。
《素问·藏气法时论》言:“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酸味收敛益肺,生津润燥,辛味发散升发,有损肺气。故要少食辛辣食物,如葱、姜、辣椒等,以防助“燥”为虐,化热生火,可适当多吃一点酸味果蔬,如葡萄、苹果、山楂、猕猴桃、石榴等,酸甘食物可以化阴生津润燥。
多吃粥食
《医学入门》中说到:“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粥食可谓养人之品,助润燥、生津液,立秋后可以多给宝宝吃些粥。如莲子粥、百合粥、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等,不仅能滋阴润燥,还能健脾开胃,促进食欲。对于脾胃虚弱的宝宝可用健脾补胃的山药、大枣、白扁豆等。
秋季进补,来年打虎
秋冬两季,气候转凉,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春生、夏长”到“秋收、冬藏”,阳气渐收,阴精潜藏于体内,故秋冬季应以保养阴精为主,选用膏滋方以滋养助长。
膏滋方亦称膏方,是中医特殊剂型之一。根据“秋宜平补”的原则,膏方的配比常选择一些性味平和的药物及食物。反复呼吸道感染、久咳久喘、厌食、贫血、遗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的宝宝均可选膏方进行调理。如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宝宝冬令用扶正膏方,通过冬天较长时间的调理,不仅能提高免疫功能,还可为体内储备丰富的营养物质,使来年少发病,有助生长。
秋冬养阴有妙招
秋冬阴令也,秋季燥邪为患,易伤阴气。防秋燥重在饮食调养,可多吃梨、柿子、苹果、香蕉、鱼肉、鸭肉等食物,以养阴益肺,生津润燥。同时还要少吃辛辣刺激燥热之物,防助火伤阴。还应减少寒凉之品的摄入,过食寒凉则会影响脾胃功能,造成脾胃虚弱,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进入秋季后,宝宝洗澡时应选用刺激性较小的沐浴用品,适当减少洗澡次数,注意皮肤的保湿滋润。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故在起居上也应做相应的调整,要早睡早起,以顺应阳气的收敛,保养阳气,润养阴精。而且盛夏时,由于腠理疏松,出汗较多,容易伤津耗气,进入秋季,人体感觉疲乏,所谓“秋乏”。通过早睡早起,并适当增加运动,既可以保养阳气,又可以通过运动适当提振阳气,避免过度收敛,以缓解疲乏。
初秋白天天气仍较炎热,注意做好防护,不宜剧烈运动、大量出汗,要及时补充水分,避免损伤阳气及津液。汗出后勤换衣服,以免汗出当风,受凉感冒。
秋不忙加冠,腹背宜暖
立秋过后天气多变,免疫力低下的宝宝很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病。进入初秋,昼夜温差的变化明显,此时既要注意“秋不忙加冠”的秋冻原则,让宝宝逐渐适应气候的变化,进行耐寒训练,同时也要根据天气变化给宝宝适时添加衣物,以防感冒。
秋季也是胃肠疾病高发的时节,容易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如果既往有胃炎等消化系统疾患,秋季也容易复发。秋季腹泻在这一时期也是多发疾病。为避免胃肠疾患,饮食一定注意清洁卫生,多食温热。腹部、背部注意保暖,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件马甲,避免腹背受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