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点半难题”如何化解?
【本期话题】
下午三点半,孩子放学了;下午五点半,家长才下班。这个尴尬的“时间差”,让家长们疲于奔命。要么总是请假早退,要么干脆辞职,而许多家庭则选择请“银发族”早送晚接。“放学了,谁能来接我”,一个简单的问题,却让各方为难。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主渠道责任。本期我们邀请省内几位教育管理工作者谈一谈他们的实践和思考。
本期嘉宾:保定师范附属学校副校长 高彦芹
石家庄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 李玉金
课后管护活动既解决了学生的安全问题,又让学生在校内就能获得参与文体活动的机会,减轻家长的负担
近年来,中小学非教育时间的监管问题在相当多的家庭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负担;它日益成为家庭、社会和学校普遍关心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各种课后托管机构不断涌现。目前,主流的托管服务有两种:社会托管和校内托管。“家庭作坊”式的校外托管以营利为目的,缺乏监管与规范,致使广大被托管学生的饮食卫生、疾病预防、人身安全等存在非常大的隐患和漏洞。相比之下,拥有稳定师资和优良环境的校内托管更让家长放心。
为解决家长关注的小学生放学后托管问题,解除看护学生确有困难家庭的后顾之忧,我校从2012年开始尝试课后管护活动。
完善相关制度,明确责任分担。
由于我校的课后管护活动是自发的公益活动,如何“获取经费”就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于是,我们从学校的几个国家级体育俱乐部收入中拨划了专项经费,一部分用于支付管护时间里学校的水、电、暖、保安、保洁、维修费用,另一部分作为值班管护辅导教师的超课时补助。
开展课后管护活动,家委会的作用非常重要,我们在与家委会协商沟通的基础上,组建了学生管护工作领导小组,并从团队、课程、教师、保障四个方面预设组织机构:一是预设课后管护指导团队,整个工作由两个校区的主管校长统筹安排,教学发展中心和学生管理中心负责协调工作,各年级主任、教研组长具体实施;二是预设调整课程,教学科研中心根据教育教学任务在开学前预设各班课程,排好每天下午放学后管护时间段的课表;三是教师提前安排,各年级主任和教研组长根据学校课程预设,安排本年级教师、专业教练、志愿者授课;四是后勤保障中心和安全法制中心负责调配场地、卫生、安全等保障工作。
优化课程设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直以来,我校坚持“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全课程育人,全人式发展”的课程体系。一是全面化,即构建了面向全体、面向分层、面向个体、私人定制四个层次的功能性课程——基础主题课程、主题拓展课程、选择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二是全息化,学校运用扁平化思维,把一切活动做成课程,如科学实践类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化、社团、游学活动课程化、系列讲座课程化,学校一切皆课程;三是全领域化,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落地,学校开设了“三大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五领域(语文、数学、工程、艺术、体育)”的品格教育课程,具体包括艺术与生活文创、全科与全息阅读课程、生态生物科技与创造课程、前瞻科技微课题与创客教育课程、公民品格教育生涯规划综合课程、国际IB超学科跨学科剑桥国际课程等等。
重视第二课堂,开展多样化课外活动课程。
课外活动必须克服形式单调、死板、只知道让学生消化和巩固课堂中所学的知识的做法,要注重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激发学生兴趣。通过长期实践探索,我校逐步形成了“一二三”式课后分层活动课程。
“一”指作业辅导课。学校在周一至周四放学之后,组织语数英等学科教师辅导学生的书面作业,各年级根据学生人数拼班,每班50人。课后作业辅导课每天只涉及一个学科,学科教师轮流值班。此外,无书面作业的低年级可以申请教室开展拓展阅读、影视欣赏、口语交际等课程,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向教师请教当天学习的疑惑点。每周四下午的第三节课是全校选修课的上课时间,学生可以在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高尔夫球等课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
“二”指两类培优课。对于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学校组织美术等专业教师开设了“社团兴趣延伸”“俱乐部特长发展”培优课。一方面,专业教师通过实际观察,组织那些在社团活动中表现出色同时又希望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学生在放学后参加延伸活动,以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如合唱、口才、器乐等等。此外,学校还开设了文学社、话剧社、辩论社、书法社、莎士比亚研究社、机器人研究院、太阳能研究院等特色课程和项目,既培养学生的人文、科技、艺术素养,还关注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指志愿服务课程。保师附校是河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和保定学院志愿者服务基地,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具有先天优势。我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整合高校和家长资源的基础上,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坚持立足校内、校外延伸,努力做到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如清洁城乡志愿服务分队每月两次巡查校园卫生,清除校园卫生死角。消防避险志愿服务分队每月不仅在校内进行手提式灭火器检查,还将活动延伸到校外的共建单位——复兴苑社区,得到了社区干部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学生在消除消防隐患的同时,还定期给社区出板报,帮助物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维修工作。
李玉金
实施小学生免费托管服务,着力构建全天候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体系
每天下午三点多接孩子放学,让家有小学生的双职工家庭很是苦恼,成了一道“三点半难题”。为破解这一民生难题,石家庄市在借鉴北京、长春等地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衔接,构建全天候、无缝隙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体系为出发点,实施了主城区小学生免费托管服务工作,即在小学放学后到教师正常下班前,由学校组织对双职工、进城务工人员、单亲等放学后看护确有困难的家庭子女进行集中免费托管。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托管政策引导。
石家庄市坚持以制度为先,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并不断完善各项托管政策和制度,加强托管工作的顶层设计,为实现依法托管、科学托管、规范托管和精细托管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为确保各试点学校托管工作的顺利实施,在托管试点运行前期,教育、财政、物价等多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开展小学生免费托管服务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该文件明确了托管工作原则,就托管对象、时间、申请程序、内容与形式、机制保障以及托管经费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性要求。
在托管试点运行阶段,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石家庄市教育局联合市财政局研究制定了《关于在主城区全面推行小学生免费托管服务的意见》,进一步细化并完善了托管服务各项规定;建立了工作台账、托管日志、公示制度、家校联系制度、准入与退出机制、安全保障机制和督导评估等多项工作制度;各区、各学校也都结合实际,制定了本区域、本学校具体的托管实施办法和方案,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市、区、校三级托管制度体系。
为进一步加强托管服务的精细化管理,市教育局先后印发了《石家庄市小学生免费托管试点学校工作制度》《关于进一步做好2016年秋季学期小学生免费托管服务工作的通知》和《石家庄市小学生免费托管安全守则》,为小学生免费托管的科学、有序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加大统筹力度,促进免费托管高效开展。
一是加强托管组织领导。为确保免费托管这项惠民工程落到实处,石家庄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都将小学生免费托管服务列为利民惠民实事,成立了小学生免费托管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精心谋划,专题调度,在资金、形式、内容等方面积极发挥政府统筹作用,在探索中推进,在推进中完善,不断推动小学生免费托管服务工作高效开展。市委、市政府多次将托管服务作为重要民生工程进行研究、调度;每年全市教育工作会都把托管服务作为重要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每学期开学前、学期末教育行政部门都分别召开托管专题会和总结会,研究部署推进措施,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在学期中,适时召开现场会,推动工作开展。
二是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充足的经费保障是做好小学生免费托管工作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2015年,20所托管试点学校共托管小学生14130名,市、区两级财政全年投入资金485万元,其中市级奖补资金150万元。2016年主城区所有公办小学全面开展托管服务后,托管学生增加到6.39万人,市、区两级财政全年投入资金1700余万元,其中市本级1000万元。全部托管后,为解决区级财政负担较重的问题,市级财政进一步加大了投入力度,将试点运行时“以区级财政为主,市级奖补”的经费投入机制调整为“托管经费由市、区两级财政筹措,按6:4比例分担”,极大地调动了各区工作的积极性,为各区、各学校切实开展好托管工作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同时,为提高托管经费的使用效率,经科学测算,确定了生均每天2元的托管经费核算标准,并配套制定了《小学生免费托管服务工作台账(试行)》,要求各区、各学校定期据实填报,确保托管经费合理、规范使用。2017年,托管人数增加到了7.56万人,市财政1200万元专项经费已经批复,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
三是积极创新托管模式。在托管工作启动之初,我们就确定了“学校是免费托管服务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的原则,托管服务主要由学校教职工组织开展。随着托管工作的深入实施,我们逐渐发现单纯由学校教职工组织托管而导致学校管理压力和教职工工作负担加重这一现实问题,对托管服务的长期发展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为切实减轻学校教职工的托管负担,较好地统筹托管服务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我市积极探索创新托管模式,充分挖掘社区、高校、社会机构以及学生家长等社会资源,形成托管合力,逐步构建以学校为主、社会多方参与的小学生托管服务体系。
首先,开展托管志愿服务试点工作。市教育局联合省会文明办、市关工委、团市委等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小学生免费托管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成立了石家庄托管志愿服务总队,探索建立“教师+志愿者”的托管服务模式。18所试点小学与4区关工委、8所高校和3个社区结成志愿服务联系单位,选派了200多名有资质、有意愿、素质高的社区志愿者、“五老”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进校参与托管,充分发挥志愿者自身特长优势,在学校统一组织下开展形式多样的托管活动。
其次,积极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家校联合托管。一方面,市教育局积极与市文化局、科技局、体育局和科协等部门沟通协商,拟利用文化、体育、科技等社会资源,搭建校外托管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各试点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动员积极主动或有特长的学生家长,轮流到校协助托管,为教师分担托管压力,进一步密切了家校合作,有利于家校和谐共育。
四是不断丰富托管内容。小学生免费托管服务以安全看护为主。各学校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指导下,除组织学生集中上自习课、辅导作业,认真履行看护责任外,还不断创新托管服务内容,结合学校自身资源优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特色托管活动。例如,在托管期间开展主题班会、诗歌朗诵、观看纪录片等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开设足球、武术、健美操、书法、绘画、器乐、科技创新等兴趣特长班或社团活动;对低年级无作业的学生,开展知识讲座、阅读课或读书沙龙等活动;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开展校本托管课程等。
实施科学监管,确保托管规范运行。
为推进小学生免费托管服务工作可持续开展,我市不断强化对托管工作的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模式,形成长效机制,推进托管工作安全、有序、规范运行。
一是建立定期调度、部门会商等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不定期对托管重大事项进行专题调度,对托管重点任务进行安排部署;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市直相关部门和相关各区就托管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积极协商,共同研讨解决;建立并完善各类工作台账和基础数据库,确保托管工作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运行。
二是建立以市、区两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为主,社会第三方机构参与的托管督导评估体系。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将托管服务开展情况纳入对县(区)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的督导考核内容,分别开展年中期、年终和过程性督导;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评价和社会民意调查,综合考评学校托管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三是加强对托管工作的过程性监管和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检查,做到及时跟踪、全程监控。通过科学监管,确保托管服务政策执行“不走形、不变样”。
2015年,我们在市内四区20所小学开展了免费托管试点,2016年起,在主城区所有公办小学全面实施了小学生免费托管服务,基本实现了主城区“公办小学全覆盖、申请学生全纳入”。目前,211所公办小学共计托管学生7.56万名,约占主城区公办小学在校生数的38%。免费托管开展两年多以来,先后10万名小学生因此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