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张海涛 通讯员 熊朝阳 于飞
小“飞地”大教育—唐山市汉沽管理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纪实
■ 本刊记者张海涛 通讯员 熊朝阳 于飞
唐山市汉沽管理区位于京津唐秦环渤海经济区腹地,素有“渤海明珠”的美誉。其前身是全国农垦大型农工商综合经营企业——汉沽农场。2003年汉沽管理区成立,正式归唐山市管辖。因与天津市宁河区接壤,且辖区内11平方公里的临津产业园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环抱之中,故当地人习惯称之为“飞地”。
管理区面积150平方公里,域内人口仅有4.8万,是个不折不扣的小区。尽管如此,这个仅占唐山市1%地域面积和0.7%人口的小城,教育工作却位居唐山市前列。近年来,该区先后被唐山市政府评为教育投入先进区、教育管理先进区、教育工作先进区等荣誉。2012年被省政府评为教育工作先进区。
这个名副其实的小“飞地”,教育工作发展为什么比那些地处中心区域的大市县还要快,记者不久前来到汉沽管理区一探究竟。
2014年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之前,唐山市教育局的一位副局长带队来到即将被评估的部分县(区)视导,对于几个县(区)政府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这就相当于“迎国检”前的一次实战演练。
然而,这位副局长一路走来,一路看来,发现结果不尽乐观,某些地方能否通过本次评估仍然还是未知数。不过,当来到汉沽管理区了解当地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后,面色凝重的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并且当下断言:“这里一定能通过国家验收!”
果不其然,当年,汉沽管理区以唐山市各县区中的最高分顺利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评估。
“切实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小区域办出了大教育”,“实现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专家们纷纷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听到领导专家们的肯定,面对教育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区教育局副局长蒋生感慨万千。
1991年大学毕业后,便到了教育局工作的蒋生,可以说是汉沽教育发展与变迁的见证者。据他讲,管理区成立之前完全是企业办教育,由于企业效益不景气,基本的教育投入无法保证。
“一下大雨,沟渠的水就倒灌进学校,操场上都可以摸到鱼。”看到记者难以置信的表情,蒋生解释说,操场摸鱼发生在鱼米之乡一点都不奇怪,大雨过后,大小沟渠里都能见到鱼,学校被水淹了,鱼跟着游到学校。
“现在说起来大家都感觉好玩,不过那时学生们却没法上课,教室里到处是水,有些学生就从家里搬来了凳子(教室里没有凳子),没有搬凳子的学生干脆踩在砖头上听讲。”蒋生苦笑着说。
教育欠账多,学校办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无从谈起。让蒋生做梦也想不到的是,2003年,这种情况开始发生逆转。
“既是管理区成立的重要节点,也是教育发展的分水岭。”
2003年以来,教育经费由企业投入变为政府投入,该区按照“发展不停步、投入不断档”的思路,逐年增长教育投入,着力改变学校办学条件。先后投入1200余万元建成第一中学宿舍楼和综合楼,1160万元建成第二小学,1135万元新建大泊小学,2800万元新建第一幼儿园……每年教育投入均占到全区GDP的20%以上。
对于所有建设项目学校,该区始终坚持建设一所标准一所,标准一所装备一所,装备一所文化一所的原则,彻底改善学校面貌。几年来,该区实施新建、改建、扩建校舍工程,已经覆盖了全区所有学校,实现了每一所学校华丽转身。
“全区最漂亮最安全的地方是学校,我们已经做到了。”蒋生信心满满。
值得一提的是,在资金支付方面,该区除了按照国家规定的生均经费标准足额发放外,区财政按照小学每生130元、初中每生260元的标准,拿出专项资金对各学校进行补贴。此外还有取暖、住宿、交通等等一系列财政补贴。“综合下来,我们现在生均公用经费已达到3000元以上,而且每年仍在持续增加。”
“对教育的投入、对教育工作的支持也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只能提高不能降低。”该区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许焕庆向全区5万名群众做下的郑重承诺真真切切地落到了实处。
政府对教育投入持续增加,教育发展的红利逐渐显现。尽管区域面积不大,学生人数也不多,但是,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却拥有9所小学和1所初中。
如果把一定的教育资源整体当作分子,全体学生作为分母的话,那么无疑,学生人数越少,平均每个学生可获得的教育资源就越多。表面上看来,与其他地方相比,汉沽管理区的教育体量和规模不足为奇,但是,当其面对的仅有全区3300名学生时,教育资源用“超标”一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来过汉沽管理区,许多人都可以体会到学校在这里是一种高大上的存在,不但建设标准高,设施装备齐全,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享有优质教育资源。
从县城开车20分钟左右,便能到达全区最西端的学校——第二小学。尽管地处在农村,这所学校却能称得上是“准城市小学”。与学校周边低矮的民房不同,一幢现代化的三层教学楼在村子里突兀而起,教学楼内,各种专用教室一应俱全。
在这个建筑面积达3481平方米的小学里,仅有182名在校生,最多的一个年级只有32名学生。计算机生均达4台,图书生均达30本,生师比达10.7:1……
“由于学生总数少,教室和场地充裕,教学仪器设备丰富,还没有我们开展不了的活动。”校长陈俊宇笑着对记者说,学校的各种配备丰富,即便是相距不远的天津市宁河区的学校,也远达不到这样的“待遇”。
2003年以来,汉沽管理区结合区域内实际情况,整合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布局,先后将原来的30余所小学撤并为现在的9所小学,这些学校都像第二小学一样得到了“超标准建设”。
经过调整后,每所学校能够辐射周边3公里左右的范围,“学生们可以就近接受优质教育”。居住地距离学校达到3公里的学生,由政府出资配备的“黄鼻子”校车,免费接送上学。更重要的是,除了位于主城区的第一小学和第一中学学生总数相对多一些,其他学校的学生基本控制在200人左右,也就是说,平均下来每个班级只有30余名学生,所有学校实现了小班化教学。
“小班化教学为高效课堂建设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最终受益的是学生。”第一小学校长霍玉锋说。
该区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增质减负的要求,大力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模式,确定了“134自主互动”教学模式,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贯穿预习发现、质疑探究、课后拓展三个环节;实施激情导入、整体感知,主动质疑、研读探究,交流展示、合作发展,拓展延伸、总结提高四个步骤。
高效课堂建设以来,全区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2016年,第一小学以唐山市最高分通过河北省素质教育示范校评估验收。
“从这里毕业的孩子,综合素质高,能力强,高中招生都喜欢要我们的孩子。”第一中学校长郝广自豪地说。
择校即择师。师资不均衡是引发“择校热”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在很多地方都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而汉沽管理区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硬件建设和资源配备实现了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全区师资队伍同样实现了均衡。
不过,在企业办教育时,别说师资均衡了,就连配齐教师都难以实现。“唐山市里边教师能挣到两三千的时候,我们这里教师工资只有五六百,到市里开会同行问工资多少,我们都不好意思说。”一位老师回忆说。生活困难,再加上看不到希望,大量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开始向天津和唐山的市区学校流失。
“没有老师,上课都是问题。”为了配齐教师,该区以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和长效补充机制为抓手,连年补充教师,保证了正常教学需要。随着大量师范专业教师陆续到岗,全区教师学历水平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如今,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90.8%,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100%,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为82.6%。
“现在很多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此外,教师收入得到显著提高,“教师工资与唐山市区达到同一水平,教师收入不低于公务员收入”,没了后顾之忧,教师队伍得以稳定。
随着教师队伍力量不断壮大,该区开始着力完善教师培训体系,积极开展提高培训系列工程,整体提高师资水平。
开展走向“名师、名家”工程、骨干教师研修工程和“青蓝工程”等提高培训工程,分别组织校长培训、中层干部培训、教研组长培训、班主任培训、小学科教师培训、新教师培训等培训活动,让不同岗位的教师均得到发展。
开展了校长、主任、教师三个层面素质大赛,建立了省、市、区三个层次的骨干教师梯队,先进引领,形成名师带骨干、骨干带全员、一级带一级的示范辐射体系。
开展校长、教师的“五个一”工程。其具体内容是:一是每个月一次大型读书活动,让教师带着问题读书、学习和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二是每个月教师要上一次公开课,优秀教师要上引领课,骨干教师要上示范课,新教师要上汇报课。三是每个校长和教师要写一篇教育随笔,把自己管理或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或思考写出来。四是养成一个高雅的特长情趣,能逐步达到带学生社团的水平。五是每个月要展示一次教学中生成的小课题研究成果的进展情况,坐实校本研训。
随着工程持续推进,校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专业得到长足发展,一大批省、市、区级骨干教师和名师先后涌现出来。
为了做好全区师资调配,最大限度发挥优秀教师辐射带动作用,区教育局建立和完善了鼓励学校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或城市薄弱学校任职任教机制,实现了交流常态化。同时,该区还对在农村任教的教师每年每人补助2000元交通补贴,让住在城里的好老师们能够“下得去”“教得好”。
“均衡发展永远在路上。”在高标准通过国家均衡验收后,汉沽管理区将发展方向转向更高层次的均衡——优质均衡,推进全区学校幼外延式发展变为内涵式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名校。何为名校?“名校不止要有名师、名校长,更要有丰厚的学校文化。”区教育局局长曹会武看来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
在名师、名校长梯队逐渐成型的基础之上,如何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成为区教育局重点思考的问题。在“请进来”的诸多专家团队的引领下,该区认识到,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单凭学校自发行为或几次会议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依靠行政手段强力推动,方能使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真正的学校文化建设是在主题文化建设中形成特色学校,学校文化建设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学校文化建设不能为建设而建设,需要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与学校文化相一致、相匹配、相吻合的学校特色。
基于以上认识,2013年,该区制订了《汉沽管理区教育局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行动策略》,引导学校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学校文化创建活动。按照行动策略,各校立足校情,深挖内涵,最终确立幸福、儒雅、仁爱、快乐、君子、生命、本真、和谐、名家、爱等十个主题的文化及办学目标,全区一校一主题文化建设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真正的文化要能得到全体师生认同。”为使各校文化落地,理念生根,进入师生心灵,区教育紧接着实施了提高校长、教师、学生综合素质的文化提升工程。
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设计师与引领者,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形象代言人。全区结合“五个一工程”,提升校长综合素质,推动了学校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直接建设者和享用人,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体现者。全区采取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七个一工程”,即教师每人每月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好文章、上好一节公开课、学习掌握一项特长、开展一项小课题研究、每天写一篇教育教学反思日记,每学期进行一次办学理念演讲大赛,使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转变。
学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体现者和受益人。全区开展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八项工程:即诵读国学经典、文明礼仪训练、社团活动、重要工作仪式化、主题文化校本剧、主题文化韵律操、主题文化教育月、撰写成长日记。
学校文化建设开展五年来,效果明显。全区开发了10套主题文化校本教材和社团类校本课程30种。2016年,河北省第五届学校文化建设年会在该区召开,第一中学、第一小学被评为河北省特色文化建设品牌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