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刘雅丹 李颖
浅谈鱼文化的宣传和普及
文Ⅰ刘雅丹 李颖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鱼文化,无疑是这条宽博深邃的大河之中一朵精致美丽的浪花,以其美妙的色彩和丰姿演绎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鱼文化不断传承、发展和创新,如何把鱼文化和传统技艺进行挖掘、研究、传承和发扬光大,让这朵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奇葩,在历史长河中放彩,在当今世界上闪烁,并伴随美丽的中国梦,焕发出新的魅力是我们急需研究的问题。
(一) 与中国文明史同行的中国鱼文化
源远流长的鱼文化诞生在中国的沃土。这块土地哺育了的世世代代的捕鱼文化、养鱼文化和吃鱼文化,造就了鱼的文化底蕴,也开创了鱼文化发展的先河。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鱼文化伴随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产生和发展。仰韶文化出土的彩陶鱼图、河姆渡文化出土的鱼形玉璜、玉珏等物证,都已充分证实了鱼在当时不仅仅单纯地被食用,而是成了早期的鱼文化。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文字,“鱼”字是最早诞生的文字之一。
人类的进步又不断赋予鱼文化更丰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人们不仅把鱼当成吉祥、幸福的象征,历代诗人、画家更把金鱼之美妙、金鱼之神韵在吟诗作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传统民间艺人在年画、剪纸、风筝、灯笼中以金鱼为原型,把其幸福吉祥的寓意,送到千家万户。金鱼衍生的中国金鱼传统文化,连接着诗词文化、绘画文化、装饰文化、佛教文化、喜庆文化以及商贸文化,也成为中国与各国文化交流的使者。
(二)鱼文化的内涵丰富
1.捕鱼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不同时代的各种渔业生产的渔船、渔具、渔法的起源和发展,主要渔业资源、捕捞品种。各个历史时代对捕捞业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和科学家,科技发展对各个历史时代捕捞业做出贡献,目前我国捕捞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国际的地位。
2.养鱼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竹篓捕鱼木雕
从范蠡养鱼开始社会到现代,不同时代的各种水产养殖模式,如池塘养鱼、稻田养鱼等,到现代海水养鱼、海洋牧场、工厂化养鱼等养鱼模式起源和发展,主要养殖品种。各个历史时代对水产养殖业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和科学家,科技发展对各个历史时代对水产养殖、育种、人工驯化等关键技术做出贡献,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的发展,特别是在国际的地位。
3.中国吃鱼习俗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年年有鱼——中国吃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纵观中国观赏鱼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回顾与中华文明齐步并驾的吃鱼文化:如吃鱼文化的起源,包括远古从钓鱼到吃鱼,从生吃到吃鱼方式的转变,以及考古对古人吃鱼的一些发现;每个历史阶段的吃鱼特点及文化。从汉、唐、明、清到民国等较大的历史朝代吃鱼的发展特色,如皇家与百姓的吃鱼文化;赏析与历史文化紧密相连的吃鱼文化;美中有味的吃鱼文学;食趣相彰的吃鱼艺术;品味天南海北鱼味风情;鉴赏鱼菜之中的人文情怀;介绍与鱼有关的名菜的典故。与时俱进的吃鱼文化;现代吃鱼文化和方式的变迁和改良。
4.中国观赏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观赏鱼文化的起源,与中国文明史同行的中国鱼文化。与观赏鱼有关的文化与艺术,金鱼养殖技艺的传承和演变史。唐朝的放生池-金鱼从野生进入半家养化饲养时期。南北宋的鉴赏-开启了金鱼家养时代。明朝-金鱼进入了盆养阶段。明末清初金鱼进入了变异时代。环境改变和技术进步加快了金鱼变异。国宝金鱼的文化遗产地初探:嘉兴——金鱼原产地和最早的人工养殖地; 杭州-明朝宫廷金鱼的发源地; 北京-王公与百姓共享金鱼之乐。对中国金鱼及观赏鱼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价值:金鱼是活着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金鱼是游向世界的和平使者,金鱼是研究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活标本,观赏鱼文化与世界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观赏鱼文化与现代和谐社会息息相关,研究观赏鱼和鱼文化有利于生态保护, 观赏鱼文化有利于促进现代渔业经济发展。世界观赏鱼文化与产业发展对中国观赏鱼文化和养殖技艺传承的影响,如游出的中国国宝在国外的发展。
5.渔风渔俗
各地渔村、渔民不同时代的生活习性、风俗习惯、渔村的建设和风土人情;渔民生产生活的典故、传说、故事、渔谚、书画、戏剧、渔歌等。
6.休闲垂钓文化传承与发展
从姜太公钓鱼开始,休闲垂钓一直是中国人寄情于山水,陶冶情操、娱乐身心的主要活动之一。休闲垂钓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注入了新的内容和形式,拉动了旅游经济。不同时代的垂钓模式,如池塘钓鱼、岛屿钓鱼、船上钓鱼,钓具的发展。各个历史时代对垂钓文化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和科学家。我国垂钓发展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和国际垂钓发展的比较。
7.涉渔的文学艺术
历代文人墨客、书生雅士、达官贵人、诗人学者描写渔村、渔区、渔民的文章、书画、诗词等等。以观赏鱼为例,有:
诗歌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都纷纷把对金鱼的喜爱寄情于诗歌之中,从唐朝起历朝历代关于鱼的诗歌层出不穷,批咏金鱼的佳作至今不绝于缕。
专著
最早的金鱼专著《金鱼品》。作者屠隆,明万历五年进士,戏曲家,文学家,全文四百余字,考察记录了当时众多的金鱼品种和养鱼风尚的变化。
最早的古代金鱼图书《金鱼图谱》。作者句曲山农所撰,尚兆山绘,是清代研究中国古代金鱼的重要文献。
最早的金鱼分类图谱《朱砂鱼谱》。作者张丑,晚明最有成就的书画鉴藏家之一。《朱砂鱼谱》分“叙容质”和“叙爱养”上下两篇。书的上篇叙容质,就是讲金鱼的形态和品种;书的下篇叙爱养,就是讲金鱼的生态习性和饲养方法。
最早的养金鱼心得《虫鱼雅集》。作者拙园老人,清代光绪年间。《虫鱼雅集》的金鱼部分包含鱼法源流、养鱼总论、滋鱼浅说、四时养鱼、养鱼六诀、养鱼八法、鱼中十忌、医鱼六则诸篇,不仅细数了种种有关养鱼的体会心得,那些由鱼而生的雅趣亦跃然纸上。
最早的金鱼养殖实用技术手册《金鱼饲育法》作者姚元之,清代人士。《金鱼饲育法》原文为随笔,最早由姚元之《竹叶亭杂记》收录,经整理编为种类、位置、蓄水、喂养、生子、鱼病六篇,以劝勉国人励精从事。
名画与名家
以鱼作画始于五代。 画家以金鱼为题材,描绘出许多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金鱼画面。金鱼作为绘画艺术的主要内容,千姿百态、多彩多色、形态各异的金鱼跃然纸上,金鱼画也就成了金鱼发展史的佐证材料。
虚谷和尚《紫授金章》
用绘画艺术表现观赏游鱼之乐,并使之艺术化,宋徽宗是一位有功之人,他不仅饲养金鱼,而且还绘画金鱼。其鱼藻图就是代表作之一。
中国的金鱼画在整个中国绘画艺术中也占有一定地位。近代著名的金鱼画家虚谷和尚即以其善画金鱼而闻名,他画的《紫授金章》金鱼图成为价值连城的国宝。
陶瓷工艺
金、元以来的瓷器上,金鱼的装饰图比比皆是,如金朝磁州窑的铁绘鱼藻纹瓶,元朝景德镇的青花鱼藻纹盘,明朝嘉靖五彩鱼藻文罐,清康熙五彩鱼藻文瓶,清雍正皇帝案头的仿木纹小瓷鱼盆等。这些瓷器上的鱼形,由于时代不同,用途不同,各有不同的处理手法,如汉以前在意匠上强调鱼的前进动象,明、清的装饰鱼形是跳跃式的造型,结合跳龙门的寓意,而宋、元、金的鱼藻盆则强调鱼与水的观赏美感。
磁州窑鱼藻纹玉壶春瓶
邮票
1960年6月1日发行的邮票《金鱼》,全套12枚,设计者:孙传哲,是我国第一套采用四色网点重叠印刷的彩色邮票。这套邮票五光十色,姹紫嫣红,是新中国邮票的佼佼者,首开我国动物题材邮票之先河。
1993年,香港邮政首次以金鱼为主题发行邮票,计有邮票4枚、小全张1枚,票名分别是红五花蛋鱼、鹤顶红、红白花琉金和黑金龙睛。
2005年5月12日第二组金鱼邮票发行,计有邮票4枚、小全张1枚、小型张1枚。票名分别为五花珍珠鳞、红白燕尾、蓝文鱼、淡紫蛋凤和红白龙睛。
年画
明永乐年间,金鱼作为杨柳青年画的主要题材,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如传统名画《莲年有余》、《鲤化千年》、《子鱼卧莲》等都是以金鱼为主角。《莲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成为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
剪纸
在民间剪纸工艺的600多年历史长河中,纳福迎祥、祈求生命的观念为其赋予了不竭的血液和旺盛的生命活力。安徽阜阳的一个民间剪纸金鱼串莲,图样为一个金鱼游在几只珠花之间,神态生动。山东剪纸《金玉满堂》、山西剪纸《子鱼扑莲》、栾淑荣《荷花金鱼》《金鱼满堂》、安徽《金鱼串莲》等都是托物寄语,借用那些约定成俗的观念化形象,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祥幸福的期盼。
风筝
1960年6月1日发行的邮票《金鱼》
中国的风筝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以鱼为主题的吉祥寓意之处如:“鲤鱼跳龙门”、“连年有鱼”、“喜庆有余”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灯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金鱼形状的灯笼更是昭示着对生活美好的企盼和期待。
中国结
编织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距今约有7000年历史。将红色的编织线编织成为红色的中国结,编织成金鱼的形状,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一种传承,深受国外友人的青睐。
除了上述之外,我们在生活用品中也处处可以看到金鱼的影子,如金鱼图画的布料、脸盆、水杯、书签等等,金鱼正在以它优雅的体形、斑斓的体色和柔美飘逸的游姿,以及清幽闲雅的神韵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传统的中国鱼文化,把鱼视为善良、友好、吉祥、幸福的象征。随着时代的进步,鱼文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成为休闲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给人类生活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和精神享受。
(一)鱼文化与“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的鱼文化,承载了千年文化的历史。如:中国金鱼历史悠久,浸透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对世界观赏鱼养殖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开拓、启迪作用。它作为世界观赏鱼业发展的先驱地位是无可比拟的。如同中国人最早的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一样,是中国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目前,风靡世界的三大观赏鱼类:中国金鱼、日本锦鲤、淡水及海水热带观赏鱼,以其不同风格、不同文化、不同特色显现于世界。
锦鲤是日本的国鱼。它在日本的发展不足三百年。在日本养殖者不断培育的过程中,融入了本民族文化风格,造就了日本的民族之魂——锦鲤。它体现的是色彩、气质、力度的完美结合,形成以红白、大正三色、昭和三色为代表的品种系列,走向世界观赏鱼大舞台。
就热带观赏鱼而言,其发展的历史不足二百年。这些鱼大部分产于南美洲、非洲、东南亚等热带、亚热带地区。相当一些品种在家养环境下,没有产生多大变异,基本上保持了野生环境的原生态。
海水观赏鱼的发展就更晚了,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
(二)鱼文化是游向世界的和平使者
中国金鱼是最早走向世界的观赏鱼,成为友谊的使者。
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与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金鱼东渡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朵绚丽之花。据记载,公元649-765年间,中日两国使者往来频繁,日本遣唐使对中国饲养金鱼兴趣斐然,自日本德川时代,即17世纪初叶前后,中国金鱼多次传入日本。
中国金鱼游入欧洲的时间是在17世纪初。最先传入法国,而后遍及全欧洲,到达了美洲。金鱼传入欧洲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商人在贸易中带出中国,如养金鱼最风行的南欧葡萄牙等国和美国;有侵略者作为战利品掠夺出去,如荷兰;也有作为两国友好的皇家礼品赠送出去的,如英国。在英国特使马卡尔蒂尼出使中国时,把乾隆皇帝馈赠金鱼带回了英国。
中国金鱼也随着与南洋地区的交往和华侨及明朝遗民到南洋谋生而来到南洋。清朝人士许之祯在《南洋见闻录》中,曾记载了安汶岛上姓朱的皇族至迟在1648年南明朝灭亡时出海谋生,把中国金鱼带到南洋群岛。
中国金鱼也在不同的时间游入了亚洲和美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如印度和墨西哥等国。
(三)金鱼是研究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活标本
当今世界没有哪一种动物能与金鱼一样产生如此之多的变异。在无数观赏鱼类中,能够在色彩与形态上产生像金鱼一样变化多端的也绝无仅有。
达尔文《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
19世纪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名著《动物和植物在家化中的变异》中对家鸽的研究结果是很重要的,而另外一种动物不仅变异性不比家鸽小,且它的野生祖先十分容易确定,品种形成的历史资料也更为完备。这就是生存于我国各地的金鱼。用金鱼来做达尔文主义的教材,在我国具有特别强的说服力。 我国遗传学奠基人陈桢教授对金鱼的演变、变异进行了深入细微的研究与实践,作出了具有远见卓识的结论。他那独到的见解,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料。我国遗传学家童第周,以金鱼、鲤鱼为材应用细胞核移植技术,研究细胞核和细胞质在鱼类个体发育、细胞分化和性状遗传中的相互作用,为动物育种提出了一个新的、可能的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讲,具有可塑性的金鱼对人类的贡献远不只限于观赏,更多则体现在生物科学研究领域。
(四)鱼文化与世界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本文在前面已述,自古到今,人类的诗歌、散文,绘画不少由观赏鱼引发。金鱼是美好吉祥的象征,金鱼亦与世界诗歌文化与文学艺术联系在一起。例如:俄罗斯文学中的《金鱼与渔夫》,则通过金鱼的魔力,展示了人类贪婪和真善的抗争。在研究观赏鱼传统文化艺术中,有利于更深地挖掘我国与观赏鱼有关的文化艺术,体现其艺术魅力和价值。
(五)鱼文化与现代和谐社会息息相关
在现代快速生活节奏中,都市人们辛劳之余,养鱼、赏鱼、钓鱼可把人们带入宁静、祥和的遐思之中, 有如神游天地之间,领悟大自然隽永之美,获得独特的艺术享受。鱼的形态美、运动美,使居室生辉,环境更富魅力。养鱼、赏鱼和钓鱼是闲暇时间的业余爱好,需要心静而有耐性,起到锻炼人的意志,修身养性的作用。与亲友共论金鱼与金鱼文化,欣赏与之相关的艺术,常会津津多乐道、神情并茂、平添了无限诗意,身处闹市斗室,有悠游于青山绿水之间的闲适感觉,忘却功名利禄和世间烦恼。因而,观赏鱼和鱼文化让人享受人与鱼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是家人之间的和谐、邻里之间的和谐并促进社会的和谐。
(六)研究赏鱼和鱼文化有利于生态保护
人们在欣赏观赏鱼文化,鉴赏观赏鱼之美,以及学习饲养观赏鱼中能学到许多文化、艺术和科学知识,从鱼之美、到生态美,提高了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拯救濒危水族品种的意识,对实现美丽的中国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七) 鱼文化有利于促进现代渔业经济发展
文化和经济都是人类的创造物。文化价值必然导致经济价值。民众喜爱之物才能显出经济效果。观赏鱼文化对现代渔业经济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促进观赏鱼养殖业的发展,提高养殖渔民的收入。二是促进外贸,拓宽财源。观赏鱼饲养风尚在西方社会逐步普及。观赏鱼国内外市场需求量与日俱增,特别是国际市场不断要求大量的新品种、新色彩且个体较大的金鱼等观赏鱼。三是发展观赏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包括观赏鱼育种、养殖、观赏鱼鱼病研究及鱼药开发、观赏鱼经营、观赏鱼水族馆及水族器材。如水族器材、饲料、药品等,都可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四是促进旅游观光业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事业的发展,观赏鱼极大地丰富了旅游观光事业。水族馆和水族箱是一大景趣,是水底世界的缩影,是有立体感的有生命力的艺术品,使旅游浏览更具有魅力。
(一)把鱼文化的故事讲好
鱼和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影响着中国的文学艺术,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有史实的故事
最早的养鱼国家据史料说,河南安阳市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有“在圃鱼”的记载,也就是说,在我国商代晚期就有人开始池塘养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举世公认,中国是世界上淡水养鱼最早的国家。
中国最早大面积养鱼 始于汉代,据《史记・货殖列传》载:“水居千石鱼陡”。唐《史记正文》中也有:“言陡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鱼也。”
最早的养鱼专著 在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蠡弃政从商以后,在江苏、无锡利用太湖水域进行人工养鱼。公元前475年,他在宜兴收集民间养鱼经验,结合实践,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养鱼专著《养鱼经》。书中对养鱼的建池、孵化、混养、轮捕轮养等方面的经验都有完整的论述。
2、美丽的传说故事
《范蠡养鱼经》
鱼与爱情有关的故事。我们经常看到婚联上有这样的句子:鱼水千年合。恋人或夫妻之间如胶似漆、难舍难分,不就是因为夫妻关系就如鱼水关系吗?古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古人用莲象征爱情,用鱼代表女性,所以《乐府古题要解》说:“江南古词,盖美芳晨丽景,嬉游得时也。”以说这是一首表现男女相悦嬉戏的情诗。
借鱼来表达思念的故事。古代传说大雁和鱼均可传递书信。据《汉书》载,匈奴扣留苏武,并谎称已死。汉使得知苏武没死的消息后,对匈奴单于说:“天子射猎林中,得雁,足系帛书,言苏武在某泽中。”单于只好把苏武送归汉朝。另外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就是鱼雁传书的来历。
3.古代的隐士以樵夫和渔人的形象出现的故事
渔人是隐士的象征,是高士的别名,是自由自在的人。三国中主题曲“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和柳宗元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是用渔翁的形象表达自己高洁、不随流俗的品质的。但同是垂钓的形象,有的人追求的却不是自由,而是人生价值的实现。所以姜子牙渭水用直钩垂钓,非为钓鱼,而是钓人君也。
(二)把鱼文化发展与现代文化经济的发展相结合
1.象山开渔节
使一个原本应国家实行禁渔期而诱发的区域性文化节庆活动变成了文化大节,经贸大节和旅游大节,变成了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的节日和渔民的节日。几年下来,中国开渔节也逐步形成了文体、经贸和旅游三大板块10来项精品活动项目。祭海仪式和开船仪式已经成为中国开渔节最具有特色的两大文体活动。如果说开船仪式上樯桅林立,千帆竞发的壮观图呈现的是象山人一往无前,敢闯大业的无畏气势,那么庄严肃穆的祭海仪式则正是象山人知恩图报,义薄云天的精神写照。古老的祭祀活动被时代注入了崭新的内涵,除了祈求平安丰收,更增添了保护海洋,人海共荣的宏大主题。中国开渔节挖掘了中国民俗文化,宣传海洋环保理念,并与经济产业相结合,使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显示强大的生命力。
2.福建的水乡渔村
福建省从2008年开始力推“水乡渔村”旅游项目☒打造休闲渔业产业☒同时计划通过5年左右的培育扶持☒建成100个具有区域特色、设施完备、交通便利、环境优良能较好地满足人们休闲需求的“水乡渔村”。“水乡渔村”是一个集垂钓活动健身、渔业休闲体验、渔业休闲观光、渔业休闲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渔业休闲示范基地。休闲垂钓型、水上观光型、水族欣赏型、涉渔生产体验型、水产特色餐饮型、特色水产购物型、渔村人文欣赏型、渔业科普欣赏型、休闲渔业节庆型和综合休闲型等。 另外,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的龙头效应也已逐步显现,旅游产业发展日趋完善。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乐各要素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三)把科技发展为鱼文化发展的作用体现出来
研究中国的鱼文化,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在任何时期,任何文化都是和科技发展分不开的。就以金鱼来说,中国金鱼的演变发展虽然完全是根据人类的审美需求而取舍,人工选择是唯一的手段,只有分盆育种才有可能使突变中产生的异种在数代的选择中获得稳定遗传。科技发展和鉴赏艺术的进步使选择有了明确的方向,在金鱼养殖业中将永远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现代科技和现代社会审美的不断进步将有助于金鱼的演变、发展向人们展示新时期之时尚元素,成为人类审美和艺术的闪光点。
同样,稻田养鱼是在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创造出来具有鲜明特色种养结合生产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闻名于世的贵州侗族、苗族“人放天养”、云南傣族的稻田鱼井、云南哈尼梯田养鱼,特别是浙江省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首批四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现代渔业科技的发展为这项传统的产业的更新提供了新的契机,使之养殖技术、品种、模式百花齐放。从稻田养鱼到养蟹、养鳖、养泥湫、养黄鳝、养青虾、养田螺……,因此,“稻田种养”系统成为了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典范,在现代生态渔业发展,在西部山区脱贫致富,在对外中华渔文化交流中,展现出其特殊的魅力。
中国观赏鱼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发展以金鱼以代表的观赏鱼文化迫在眉睫,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加紧挖掘、整理、抢救和保护观赏鱼文化,让这美丽鲜活、世代相传的中华文化继续传承下去,重现盎然生机。
(一)政府支持、规范管理、促进研究
第十七届中国(象山)开渔节
随着观赏鱼产业的发展和其在国际贸易、增加就业、丰富城乡居民生活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显,我国在观赏鱼产业发展中,政府对发展和管理也越来越重视,出台了步步完善的,针对观赏鱼採捕、养殖和贸易以及检疫的政策和规范,同时也关注其观赏鱼文化传承对长远发展的至关重要性。目前,各鱼文化发展方兴未艾,一些彰显金鱼文化特色文学和民间工艺也不断在收集改进和发展,有些金鱼的发源地,如杭州陆续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观赏鱼文化传承保护中,应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灵活运用政策和科技等多种手段,加大对濒危的鱼文化资源的投入力度,制定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优惠政策和措施,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使中国观赏鱼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为保障金鱼产业及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保护文化遗产、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是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现有金鱼品种及命名规范化,建立健全新品种的命名与注册管理档案。加强金鱼名称的中、英译的统一,有利于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发展,有利于增强金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力。
(二)扩大宣传、提高意识、培育队伍
一是通过政府引导和媒体的宣传教育,形成社会对观赏鱼文化遗产价值的正确认知和理解,从而使金鱼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二是在宣传,注重提高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保护国宝金鱼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鼓励社会力量和有识之士参与保护工作。三是调动水产从业者和文化研究人员对金鱼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育一支具有文化、科研、企业和行政管理人员参与的专业化综合研究队伍,以便全面、有序开展观赏鱼文化研究。
稻渔共生
(三)科技领先、注重生态、适度开发
目前近来海水观赏水族渐渐受到欢迎,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海水观赏水族的普及化。尤其海水礁岩生态是,其中包括鱼、珊瑚礁、贝类、软件动物及植物。许多专家认为海水礁岩水族将是21世纪观赏水族的趋势。许多国家都在着力于研究海水观赏鱼,然而,如何以免对特定物种资源的过度利用与栖息地破坏仍然是国际观赏鱼界所面临的难题。
(四)开展调研、挖掘文化、有序保护
观赏鱼产业不管是古今中外都和历史与文化分不开的,观赏鱼文化、观赏鱼鉴赏、观赏鱼科普等活动以及衍生出来绘画、艺术、诗歌等将日益发展并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政府组织实施中国国宝金鱼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观赏鱼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挖掘、整理和保护,并进行分类,根据类别实施不同保护方法,使保护工作科学化。同时,发挥各地方的积极性,挖掘和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金鱼文化,如北京的宫廷金鱼文化、南京金鱼文化、杭州和嘉兴金鱼故乡文化和新兴的福州、广东金鱼文化。
(五)借助新媒体,做好信息普及
随着计算机普及化,鱼文化的产业发展的信息化明显提高,这不仅表现在贸易信息化方面,也表现在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对养殖技术问题的及时处理。同时,网上的鱼文化和其他知识信息的普及,也促进了人们对鱼文化的热爱。在文化挖掘和研究中,借助新媒体,有助于信息的及时沟通和传递,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扩大宣传及鱼文化宣传及科普产品的开发。
作者单位: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