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则仕”成为从政新常态
近日,学者从政现象再次引发外界关注。事实上,最近几年“学而优则仕”的事例越来越多。外界认为,学者从政已逐渐成为中央人事任命的一种新常态,这批高官在政坛的崛起,将对中国的治国理政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日前,49岁的邢善萍当选为山东省委常委、山东省委统战部部长。邢的高校背景受到外界的关注,此前她曾出任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也曾长期在负责高校党建的省委高校工委工作。受访专家认为,学者从政是一种趋势,已逐渐成为中央人事任命的一种新常态
在中国政坛,陈吉宁被视为“学而优则仕”的典型代表,他拥有多个硕士和博士学位,此前在清华大学学习工作了二十多年,2012年,他开始担任这所中国最高学府的掌门人;2015年,51岁的陈吉宁调任环保部出任部长,引起外界广泛关注,他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最年轻部长的纪录,由于他本身就是环境科学方面的权威专家,他的这一由学入仕更被外界视为学者专家从政的良例。
作为本届中央政府的首位“60后”内阁成员,陈吉宁掌舵环保部期间的政绩也颇令人注目,他上台当年号称“史上最严环保法”开始施行,大力推进环保督查问责,他的副手多数都是拥有博士学位的环保专家。
陈吉宁此次履新,主政首善之区,外界认为是中央对他从政能力的高度认可,他的环保权威专家背景也令人对北京的环境治理充满期待。
其实在2015年,高校学者从政的现象就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趋势: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调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调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早前也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45岁时返回母校中国人民大学出任校长,是当时全国所有副部级大学中最年轻的校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调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怀进鹏长期致力于研究网络化软件技术与系统研究,在当上校长的200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近年来,在中国政坛,“学而优则仕”的事例不断上演。上个月刚当选为海南省省长的沈晓明是中国儿童环境医学的主要开拓者,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他关于儿童铅中毒的研究推动了我国汽油无铅化的进程,他也是国内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重要推动者。
今年4月,当选为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的阴和俊也是典型的学者型官员。他早年在太原工学院任教,后长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是研究电波传播、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的专家,曾任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所长、高科技局局长、副院长,2015年入仕,出任科技部副部长。
当时与阴和俊一同被任命为科技部副部长的徐南平也有类似背景:长期在南京化工大学任教,历任南京化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2006年,挂职苏州市副市长后逐渐步入仕途,履新科技部之前是江苏省副省长。
今年年初当选为辽宁省政协副主席的戴玉林也有类似经历:曾在辽宁财经学院和东北财经大学任教长达16年。
事实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学者从政的用人思路已有体现。目前出任要职的一批高官中,具有“学院派”背景的人不在少数。例如,法律界熟知的知名法学教授徐显明,中国政法大学、山东大学前校长。还有新任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原任教于法学名校西南政法学院,从政之前是西南政法学院党委书记,今年4月成为新中国首任女审计长。
“(学者从政)肯定是一种趋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期的社会管理难度增加,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是趋势,必然对官员的知识程度、执政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他认为,学者从政的增多体现了中央用人的新思路、新常态,在未来的中国政界,学历、知识结构将成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
随着学者从政现象的普及,“学院派”背景官员出任的岗位,也在发生变化。初入仕途之时,他们一般都任职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职位,过去高校学者入仕也多数集中于教育文化、科技等部门。如今,经过并不算长期的历炼,他们中的不少人开始身居要职,进入越来越有影响力的实权要位。
外界认为,这批高官在政坛的崛起,将对中国的治国理政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法治周末》2017.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