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衍萍
(淄博市淄川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淄博 255100)
藏梓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王衍萍
(淄博市淄川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淄博 255100)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双杨镇藏梓村定位生态立村,挖掘良好的人文资源和生态资源,发展旅游经济,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居住环境,2013年被农业部列为第一批全国美丽乡村试点村。文章对藏梓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藏梓村 美丽乡村 思考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藏梓村位于全国千强镇、被誉为“江北瓷都”的双杨镇东南部,是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梓橦山鬼谷洞风景区所在地,是鬼谷子文化发源地。村面积200 hm2,户籍人口850人,常住人口1 500人,人均纯收入7 000余元,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虽然处于工业经济强镇,但藏梓村却定位生态立村,挖掘良好的人文资源和生态资源,发展旅游经济,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居住环境,森林覆盖率达72%,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清洁能源普及率82%,空气质量一级,被誉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2013年被农业部列为第一批全国“美丽乡村”试点村。
1.1 健全村级组织,民主集中抓管理
农村基层组织是领导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力量。藏梓村现有党员29名,党支部、村委会由3名支委组成,平均年龄40周岁,交叉任职达到100%,下设2个党小组,村经济合作社、团支部、民兵连、妇代会、关心下一代协会、民政残联、计生协会、治保、调解等村级组织健全,制度规范,职责明确。村级重大事项、决策都能贯彻民主原则,遇有重大决策,村党支部、村委通过召开班子会议、党员大会、村民组长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后实施,在村部专门设有公开栏,实行村务公开制度,村里的各项工作都能及时与广大群众见面,接受群众监督。村级财务由双杨镇会计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各项财务制度健全规范。村两委团结协作,积极带领全村农民奔小康,走共同致富的道路,使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较高威信,从而在新农村建设上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发展至今,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已发展成为旅游专业特色村、省级旅游特色村、省级生态村、全国美丽乡村。
1.2 保护生态环境,开发旅游促经济
藏梓村有着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资源,位于藏梓村的梓橦山是鲁中历史文化名山,传说古时该山生长了大片梓树和橦树而得名。梓橦山有鬼谷子、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王樵等历史人物遗迹和传说,更有鬼谷子洞、八棱碑、王樵茧室、玉皇宫、黉岭寺、儒学院、冀经书院等历史文化遗存。山中苍松翠柏、神泉碧水,处处充满了神奇和传说。依托丰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1994年藏梓村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梓橦山风景区发展旅游产业,使村民生活得到不断改善,为藏梓村的发展蓄积了后劲。藏梓村多山地,种植粮食产量不高,为此,村里调整了产业结构,发展经济林木种植核桃,既美化环境又增加村民收入,现在村里核桃种植面积达66.67 hm2,成立了淄博市核桃协会,共同开辟市场,经济效益可观,更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乡村旅游。目前,藏梓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7 000多元。许多企业更是看准了藏梓村良好的生态环境,纷纷前来投资发展旅游产业。
藏梓村两委结合农村清洁工程,花力气改善村容村貌,按照“道路硬化、河道净化、环境洁化、民居美化、村庄绿化”和配套完善的要求,突出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几年来村里联合镇建委投入960万元,修建了梓橦山风景区通往205国道的道路,村庄主干道2 km及到达户下路面1.5 km。村内道路两侧、住宅楼绿化带、广场全部绿化,并实施了环梓橦山千亩经济林绿化,绿化总面积达25万m2。对村内主干道实施亮化工程,安装路灯、路牌、宣传栏。投资200万元对双杨镇工农业生活用水水源地梓橦湖进行了综合整治。村庄的供水、排水系统完善,布局规范合理,自来水入户率已达100%,全村村民已全部饮用上了镇自来水厂的清洁自来水。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村里共投入16万元,建造了32个垃圾池,配合风景区提档,投资80万元建立了高标准水冲式厕所6处。村成立了专门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队并购置了2辆保洁车,配备了16名保洁员,对该村区域内的生活垃圾,每天进行统一清运,集中由垃圾清运车运走处理,对于农村生活污水,投资21.75万元实施净化处理工程,进行分区块改造,使该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村自行设计研制了“新型梓橦高效节能环保秸秆气化炉”,可以将普通柴禾、稻草、秸秆、谷糠、刨花、锯末、基秆、果壳等经过热解、氧化还原反映,转化成无毒、无味气体燃烧,既消化了秸秆,又获得了清洁燃气,取得了国家新型专利证书,后又建成了全村集中供气的气化站,村里的秸秆集中收集,通过大型秸秆气化站燃烧制成秸秆气供应到全村,全面实行秸秆转化利用,彻底解决了秸秆焚烧资源浪费问题,实现了农业生产和秸秆的循环利用,也使生态、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极大地促进了该村的旅游发展。
1.3 基础设施完善,生活安定促繁荣
藏梓村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把村庄治理、美化村民居住环境、改善村民居住条件、人居环境优化放在了突出位置来抓,多年来,不断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大力实施环境兴村战略,加快村庄规划和建设步伐,为改善村民居住条件,聘请市区规划设计部门制订了详细的村庄规划,并严格按规划进行建设,突出仿古特色,在旧村址上规划建设仿古式建筑,与风景区相得益彰,全村已有96%农户已搬进水、电、暖、燃气配套齐全的高标准仿古住宅楼,近年来,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村里的社会公益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已在全村统一安装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农户全部用上了清洁的秸秆燃气,改造了卫生设施,大部分村民都用上了清洁的卫生洁具,太阳能热水器基本普及,高档家电、摩托车、手机进了寻常百姓的家,富裕起来的农户已开始拥有了私家汽车、电脑,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补助鼓励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成了医疗保障体系。实施了“敬老工程”,建立了老人补助金制度,集体出钱把孤寡老人送进敬老院。
文化设施建设齐全。投资50万元在村委办公楼建起党员活动服务活动中心,增添书籍,配置了彩电、DVD机、电脑及远程教育系统等,另外,还配置了乒乓台、羽毛球、篮球场等,在户外专门配备了各类健身器材,并新建健身娱乐广场一处,活动室每天开放,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增强了群众的身体健康。
医疗卫生服务健全。按照政府关于各村医疗卫生网络布局调整要求,为了提高医疗水平,村医务室归双沟镇卫生院管理,并建造了社区医疗服务站,方便了广大村民就医。村内有超市、冷鲜肉店、理发店、美容店等较为便利的商业服务网点,方便了广大村民。
1.4 开展“四德”教育,乡风文明促和谐
藏梓村是北宋大孝子王樵的故里,王樵千里寻母、六年守孝、终身茧室的感人故事成为全村行孝育人的楷模,村民们崇尚敬老、爱老,村两委也以孝为先、以孝治村,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以社会道德、职业品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为主的“四德”教育,每年组织“好媳妇”、“好婆婆”、“好儿女”评选活动,教育引导村民行善、行孝,形成了上孝父母、下教子女,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的良好氛围。2012年6月1日藏梓村被区政府命名为“四德教育”基地,在全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1 建设资金紧缺,建设滞缓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现在除了市、区政府给予少部分引导资金外,主要靠镇、村投入,由于镇、村级经济实力有限,村里缺乏有效支撑产业,加上由于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大,资金周转慢,回报周期长,导致建设滞缓。
2.2 产业单一,抗风险能力低
藏梓村主要产业是旅游业,产业单一,品牌影响力不强,产业化运作水平不高,市场拉动力不强,缺乏互补产业,抗击市场风险能力较低。因为多山地,土壤肥力低,结构调整以后全部种植核桃,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主要从事初级产品的生产、保鲜、销售,缺乏精深加工能力,产业链条配套不完善,链节增值能力偏低。
2.3 建设标准不高,缺少规划
由于缺少资金,规划和建设标准没有达到精深的层次,建设工作主要停留在拆旧拆破、基本的村容村貌治理上,立面出新层面,建设工作的内涵还不深入。循环农业的新技术利用率不高。
3.1 因地制宜,完善规划
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最大的节约。要把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施工。一是要凸显个性设计。要结合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努力打造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二是要突出产业支撑。把环境改善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增收。三是要稳步推进。按照“富规划、穷实施”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制订实施计划,并逐步引导农民发展旅游产品。
3.2 整合资源,加大投入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注重财政引领。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切实加大对建设工作的投入。二是激发部门活力。深入开展机关结对帮促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各联系点部门要积极参与联系村的建设工作,全力为联系村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三是整合各项资源。对国家农业项目、土地整治、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农民创业增收等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四是开展市场运作。坚持市场导向,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引导企业等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特色村的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3.3 深入宣传,营造氛围
广大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标语、村庄整治新旧照片对比等形式,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广大群众更直接、更生动地感受到建设所取的成效和带来的实惠,从而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同时,还要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对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