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文学课实践

2017-09-02 07:34粟海澜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3期
关键词:课堂实践

粟海澜

摘要:在德语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语言功底加深,要对其语言技能进一步培养。因此诸多大学德语专业从大三起开设德语文学课,以拓宽学生除交际应用外的德语鉴赏能力。本文以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例,把语言学习和背景文化结合,用多种参与方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在文学课上的积极性,培养其德语文学素养。

关键词:德语文学;小说课堂;课堂实践

在以听说读写为目标的德语教学课堂中,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对于语言基础较好的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学作品一般分为现实纪录和虚构两种类型,课堂所使用的通常为后者,包括诗歌,戏曲,童话,长中短篇小说等。它们不仅被看作是学习材料,而且是拓展其他知识如社会背景或接受美学的媒介。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会按照其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文学作品分析,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文学之林观小说

歌德对于小说的定义是对一件未闻事件的戏剧化描述(dramatische Erz?hlung um eine unerh?rte Begebenheit)。海泽认为小说具有“严格而封闭的格式,写作中重点突出,着重事物象征”(strenge,geschlossene Form,zielgerichtete Durchführung,konzentriert auf ein Dingsymbol)的特点。根据这些定义,可归纳出小说具有典型特征:一件,未闻,事件,象征。一件指的是事件从始至终被限制在一个整体里,即小说中发生的内容都是紧密联系的,与事件无关的次要情节并不存在。未闻的要求小说内容为公众所不知,且小说应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出来,这包括诸多意思,如同时代的现实意义,叙述技巧与语言,与众不同的创意,等等。象征确定了小说的本质,它不仅代表其内容和表现形式,且表达了作者的价值观。

在时代长河中,作者创作时会受到历史和社会影响,从而影响着其作品风格。不同时代有其代表性作品和作者,如19世纪初有巴洛克,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等文章。小说领域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着不同的风格,如以艾辛多夫为代表的浪漫派,歌德的古典主义,或卡夫卡的现实主义。由此许多教育家尝试以时代为线索,为学习者建立文学知识体系。要认识小说发展历史,应了解对应时期的经典作品和名家代表作,但就学生来说,看遍所有著作是不可能的,因此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分析文学作品的方式有多种,如文本阐释,美学欣赏。在课堂上运用合适的方法可以一使作品内容循序渐进地融合到课堂中去,二为学生建立起文学概念,使他们能够更容易地走近文学,通过感受和鉴赏的过程培养文学素养并提高语言综合能力。

适用于小说领域的分别是以下两种方式:以读者为导向的接受式教学法(Die rezeptionsdidaktisch-leserorientierte Methode)和以创作行为为导向的教学法(Die Handlungs- und produktionsorientierte Methode)。前者立足于讀者和作品之间的互动,如其名称所述,它包含两个重要部分:接受和读者导向。在接受过程中,作品的特性(题材,用语,地点,社会关系)和读者本身的特性(基本知识,语言能力,阅读经历,社会情况)逐渐靠拢,并在作品阅读中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方法不仅强调了对作品本身的关注,也强调了读者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和发现。后者更加强调读者自身参与程度,比如将作品分析和自己的文学写作结合起来,或将作品中出现的画面,音乐,身体语言之类场景进行现场还原。本文将以后者为教学方式进行课堂示例。

一直以来小说都是外语课堂上较受欢迎的文学类型。在文化层面上,小说故事内容包含的有趣场景和情节可以很好调动学生的兴趣。在语言层面上,叙事性作品使用不同阶段的词汇,尽管某些作品会有专题词汇,但学生可以通过其高频出现率快速地阅读。但是在小说挑选上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原文长度应符合课程安排,二是要考虑学生语言水平,切勿挑选学生能力不及的文章。同时,并不是每部出名的作品或者名家的作品都可以选为文学课的素材,因为课堂要考虑目标语国家传递的价值观和学生母语文化中的政治结构,传统禁忌等问题。

课堂实践

1.引入阶段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史蒂芬.茨威格经典作品之一。这部小说在欧洲报纸上初登场便受到瞩目,1948年被改编登上欧洲银屏,后来在中国也极受欢迎并于2004年被改编搬上中国荧幕。因此教师可以从电影讨论开始本堂课程引入到小说中去。

这篇小说有两个讲述视角:旁观者和“我”。从全文来看,小说主要以“我”的角度进行叙述,这种内心独白的方式能更好地表现主角的秘密和思想过程,拉近读者和小说主角的距离,提高说服力和博得读者好感。小说以倒叙的方式进行,并带有一些时间断层,但读者能容易地按照叙述时间将故事划成三部分,即主角的少女,女人和母亲时期,这样学生可以按照其分成三个小组来阅读小说对应的部分情节。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解释一些关键词,或学生在阅读中将词汇划出并询问教师。教师应当将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写在黑板上,之后由其或者学生进行解释。

2.展示阶段

这个阶段将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文章。学生读完相应部分后,将按照故事顺序进行内容介绍。小说为2010年Fischer出版社出版的版本。第一部分为开头至主人公随母亲搬家。第二部分从第39页?Mein Kind ist gestern nacht gestorben - …“至第67页。每组学生分得大致28页左右的阅读篇幅。因为故事不完整,学生在第一次阅读中会对故事的前因后果好奇,可在随后课堂上对其他组的同学提出自己在意的问题,若同学回答不出,可在第二次阅读后进行解答。比如第一组:少女在和母亲搬到因斯布鲁克后发生了什么?少女之后如何遇见作家R的?第二组:这个女人如此穷苦,她怎么抚养孩子? 这个女人最后结局是什么?第三组:谁是R?为什么这个女人如此爱他?endprint

在介绍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完整复述出内容,该组每个学生都可以补充重要信息,同时每组之间可以相互提问并回答。这种具有交流性质的外语课堂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实现课堂内容。通过相互问答学生可逐渐了解内容。在过程中教师不必参与或者给出答案,但在课堂流程中要控制学生介绍和讨论的时长及内容,并保证学生正确了解小说内容。

为使学生能从文学角度分析作品,教师需要在课上传授一些文学专业内容,如,这篇作品结构是怎样的?作者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特点?人物刻畫上有哪些特点?并使学生在通读全文后思考这些问题,就第二个问题学生可以在之后的练习阶段根据其进行文章改写。

3.文章处理阶段

以创作行为为导向的教学法要求学生能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这一阶段可要求学生对整个内容进行概括,但不是用原文中“我”的叙述方式,而以作者角度。文章概括改写以小组进行,一是单人练习时间过长,二是小组共同成果可以鼓励学生。在练习中,学生需总结和提取作者极具画面感且偏重心理描述的写作风格,以便更好学习西方文学的特点。和中国文学内敛的文风相比,茨威格将主角内心世界放大,配角内容尽可能压缩,把故事展现得极富生命力。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充分了解本文女主人公后,还可以就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进行讨论。

4.深入练习阶段

创作行为教学法中的情景表演是很好的练习方式,学生通过故事表演不仅能被情节感染,而且能够口头练习已学知识。

在故事呈现前,学生需要挑选适合表演的部分,并把原文独白形式转化对话。按照故事情节,学生仍将分成三组,为了不使学生局限于之前已阅读的部分,小组成员将重新调配。在剧本改写中,要注意:一,明确自己想呈现的内容,可以选择吸引人的部分,不必将所有故事场景进行表演;二,为了更好表达主角情感和呈现故事环境,可以增加角色。如果很难呈现对话背景,可以旁白;三,可以尝试在剧本中增加自己的想法,使表演更有趣。因时间限制,学生在课上无法完成剧本改编。为确保质量,教师可将此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在下节课表演他们改编的内容。学生在表演中越投入,课程的完成质量越好。

结语

对于文学课来说,小说不管是从语言还是文学层面上来说,都非常适合学生从不同方面去练习语言,学习外国文学风格以及认识其他观点。利用小说进行练习的方式很多,但是必须选择并确定练习目标,才能引导学生有效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尤其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应注意在语言之外学习文学专业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和眼界。

参考文献:

[1]Abraham U.und Kepser M.(2005).Literaturdidaktik Deutsch – Eine Einführung.Berlin:Erich Schmidt Verlag.

[2]Aust,Hugo(1990).Novelle.Stuttgart.J.B.Metzler Verlag.

[3]Bogdal,Klaus-Michael und Korte,Hermann(2002).Grundzüge der Literaturdidaktik.München: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4]Ku?ler,Rainer(1980).Fremdsprachliche Literatur-vermittlung auf der Grundlage empirischer Rezeption- und Leserforschung.In:Jahrbuch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Bd 6.Heidelberg:Julius Groos Verlag.

[5]Zweig,Stefan(2010).Brief einer Unbekannten.Frankfurt am Main: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堂实践
《我的小钟表》教学课例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在《物流专业英语》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的体会
大学英语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学、导、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情景模拟在大学英语课堂实践中的应用
论简笔画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妙用
儿童视野下的语文课堂实践教学研究
“导学案”在高中数学课堂的运用实践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