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雪平+戴宁宁
摘 要:民族社会结构差异反映出各民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资源的不平衡分布状况,是目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关系研究的主要内容。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选取人口较多的民族进行社会结构的比较,研究中使用教育、职业、城镇化以及行业四个指标进行具体分析与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民族社会结构差异所造成的民族发展的差距,发现产生这些民族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各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则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其影响会继续存在一段时间。
关键词:民族关系;结构差异;教育结构;职业结构;行业结构;城镇化
基金项目: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6—QJ—066)
1 引言
自实施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经济发展的格局呈现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慢的景象。特别是民族地区因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其经济建设明显远低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且差距趋于扩大,少数民族作为我们国家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应当同其他地区,其他民族共享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平等拥有社会资源。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大量少数民族人口集中分布在我国边疆以及西北内陆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就相应的享受不到国家的优惠政策和改革开放的成果,同时自身也不具备发展经济的能力,这就导致民族地区在教育、职业、行业、城镇化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
本文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资料,力图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使我们对中国目前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得到一个大体的认识,并且从现有的几个指标进行考察。我们讨论的主要指标是:(1)教育水平;(2)职业分析;(3)行业分析;(4)城镇化水平。研究中国一百万以上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由四个主要指标的数据与资料客观反映出民族间的结构差异和特征,通过对各个民族之间比较,从一方面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和改革开放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民族的结构差异反应出各民族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生活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
2 我国百万以上人口的民族社会结构差异现状
2.1 教育结构差异
教育结构指的是一定年龄以上的人口中受各种教育的人的百分比。我们在分析百万以上的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的教育结构现状时,依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得出百万以上人口的各个民族的教育结构水平。一般而言,一个人所接受到的教育程度越高,他选择工作的范围更广,拥有个人发展机会更多、走向成功的几率越大,一个民族只有接受高等教育、获得高学历的人员更多,参与到第二、三产业的工作比例更大,获得的收入普遍高于低学历的人群,在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取得成功的比例越大。一个民族的教育结构水平既要看其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的比例,也要结合文盲率的人口比例,两种比例必须综合考量。
从表1-1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超过9%的有汉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满族,其中朝鲜族最高,达到15.41%,最低的是哈尼族,仅为2.29%。各民族在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比例较高,这是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政策 的成效。从未上学的情况上看,藏族6岁及以上人口未上学的比重较高,达到30.56%,与其他民族相比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各族之间的受教育程度的差距很明显,如汉族6岁及以上人口未上过学的比重为4.71%,仍然略低于全国6岁及以上人口未上过学的比重(5%),维吾尔族、朝鲜族、满族、哈萨克族文盲率一直远低于全国6岁及以上人口未上过学的比重(5%),且朝鲜族的文盲率一直低于其他各族,在从职业结构和行业分布中,我们也能看出朝鲜族在第二、三产业和从事高职业的比例较高,这是其他民族未能达到的。
2.2 职业结构差异
职业是指劳动者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性质,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我国将职业分为 7 个大类,而由于“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这一大类人数极少且无法操作,所以此次研究中只分析6个普适性的职业大类,分别是:(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2)专业技术人员;(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商业、服务业人员;(5)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6)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本文将根据这6个职业大类对这些民族的职业结构进行比较。
由表2-1可以看出所研究的各民族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的职业分布存在较大差异。综合各个方面来说,朝鲜族的职业结构最优,所有职业类别均明显优于其他民族;其次是汉族、回族、满族与蒙古族,四个民族的职业结构基本一致且接近我国总体水平,并在各个方面都处于领先水平,而回族的商业服务明显优于其他民族;然后是哈萨克族、土家族、壮族与白族,其中哈萨克族职业结构优势在于前三类职业类别,且与回汉蒙满处于相同水平,而其在商业服务和生產运输上就处于较低水平,在农林牧渔业人口比率处于较高水平,土家族在生产运输与商业服务职业占比显著优于其他民族,而壮族与白族的职业结构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并在各方面都处于中上层水平。
接着是侗族、藏族、布依族、瑶族与苗族,侗族与布依族的职业结构都处于中层水平,而藏族虽然在前三个职业类别有很大优势,但是在商业服务和生产运输上处于下层水平,且农林牧渔比率全国最高,瑶族与苗族的职业结构优势则在生产运输上,而其他职业结构方面都在中下层水平;最后是黎族、彝族、傣族、哈尼族与维吾尔族,目前这五个民族的职业结构属于产业链低端,各方面都处于下层水平,黎族比较接近中层水平,而彝族的职业结构落差显著,前两个职业还处在中层水平,但其余则处于全排倒数第二,傣族除商业服务外其他都略差于黎族,哈尼族在前三个职业都处于最后,在商业服务和生产设备上有所上升,且农业人口比重相对较小,而维吾尔族各职业比重都较小,农业人口很高,且商业服务和生产设备人员也都排倒数第二。
2.3 行业结构差异endprint
行业结构指的是人们在各个产业领域的分布情况。从产业划分上可以分为三大产业:第一产业:农业(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
由表3-1与表3-2中,可以发现在从产业分布上,第一产业也就是农业上仅仅只有汉族和朝鲜族两个民族达到了50%以下其于未达到50%的民族占到了近乎90%,百分80%以上的民族有六个。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和建筑业上以朝鲜族综合占比最高,采掘工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上分别达到0.56%、12.73%、1.01%,建筑业达到5.89%,其中在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上的比例较为突出,其他民族比例远低于1%,而汉族在掘工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上的比例分别是1.16%、17.66%、
0.71%,在建筑业业上达到5.73%,综合比较仅次于朝鲜族,土家族和苗族在制造业上比例分别达13.94%、13.23%,综合比例较低的是藏族、彝族、黎族傣族、哈萨克族和哈尼族,这些民族的第二产业相对发展较缓慢。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从大体上可以看出在所有的第三产业中批发与零售业所占比例达到了所有行业中的最高,其中以汉族、回族和朝鲜族比例最高,另外在住宿和餐饮业上朝鲜族和回族占据了所调查民族中的前列,在数据中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在所有第三产业中,蒙古族所占的比例基本都处于较落后的地位,唯独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几个产业所占的比例也是相对较高的。
2.4 城镇化程度差异
人口城市化是指一个民族人口居住在城市和居住在乡村的比例,农村人口是指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城镇人口居住在城市和集镇的人口,或称城市型居民点人口。居住在城市多的民族人口则说明其社会文明程度较高,居住在农村多的民族人口则说明其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较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变是必然的趋势。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确切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在我们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由农村逐渐转向城市,其表现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城市化过程有三个不同的的发展方面: (1)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加;(2)农村人口大量地涌入城市;(3)农业工业化并且农村日益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人口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城乡人口构成变动的基本趋势。农村人口居多,城市人口逐步增加是我国人口城乡分布的基本趋势。
表4介绍了我国 19个人口超过百万的族群的城市人口比重和农村人口比重, 汉族与全国的数字被用来作为参考的对象。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到,在2010年,全国的城市人口比重为50.27%,农村人口的比重为49.73%,相对于汉族来说,少数民族的城市人口比重较低,仅为32.84%。在少数民族中,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等八个民族的城市人口比重高于全国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比重在30%-50%之间的有六个民族,城市人口比重在30%以下的还有四个民族,依次是黎族、瑶族、哈萨克族、哈尼族,远低于全国城市人口比重,其中哈尼族城市人口比重仅为17.36,农村人口比重较大,这些城市化发展缓慢的民族多处于边远地区和山区,受制于一些地理因素的影响,多数人以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为主。
3 相关思考
综上所述,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状况不能依靠某一个变量或者指标衡量,而应综合考量,本文选用四个指标:教育结构、职业结构、行业结构和城镇化程度,相互之间产生联系。如一个民族的城镇化程度越高,其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也越高,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和高新职业的比例也相应较高。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过去的十年中各个民族的教育结构、职业结构、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都发生了许多变化。
而且通过分析与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各民族间的发展状况,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缓慢因素,生活在不同地域的民族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且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地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民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民族社会结构差异愈发明显。因此就影响各民族间的社会结构差异因素和解决对策,我们可以认为从以下途径进行:
3.1 增加教育资金的投入,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教育
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隨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经济的发展繁荣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教育。民族地区谋求发展,首要之举是发展教育,提高从业者的文化科学知识,强化他们的综合素质,逐渐将已有的封建色彩和小农意识中解放出来,只有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民族地区的科学文化水平,才可以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3.2 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给人们的生活提供必要的生产与生活的必备设施,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表现主要是综合交通网络体系较不完善,水利、能源、信息化设施建设支撑体系未形成,其投资、建设与发展较低,这成为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最主要的瓶颈所在。对此政府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商业投资,另外一方面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以加快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3.3 鼓励民族地区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民族特色发挥发展道路
各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资源,如独特的土特产品,特有的旅游景点。民族地区应该加强对特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强自主创新力度,开发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并对其进行精心包装,策划宣传攻势,使其成为该地区特色产品,大力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君:《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与教育关系实证分析—基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民族论坛,2016.10
[2]宁亚萍;王平;徐世英:《基于普查数据的我国18个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及公平性统计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
[3]蔡果兰;徐世英:《中国百万以上少数民族的职业结构状况及其变化特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3,11.
[4]马戎:《中国各族群之间的结构性差异》,社会科学战线 ,2003.07
[5]金德谷.从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看各民族人口城乡构成变动[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4-8.
作者简介
义雪平(1995—),瑶族,湖南永州人,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4级。
指导老师
戴宁宁(1982-),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民族心理学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