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舒满 高国富 苗嘉宇
摘 要 新媒体时代下,微信社群的产生凸显了当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兴趣爱好以及思想观念。在此形势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效果已经日渐消退,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想要找到有效的教育方法,必须主动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兴趣爱好,而微信社群则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径。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微信 社群 大学生
作者简介:张舒满,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地区道德建设;高国富、苗嘉宇,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251
一、当前“微”社群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7年1月在京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6.95亿。通过手机上网的人群规模逐渐扩大,社群概念就此产生,所谓社群就是有共同标签、属性、倾向、诉求、价值观的人群的聚合。社群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尤其基于微信组建的社群影响力和传播力最为突出。
(一) “微”社群的发展现状
微信社群是人们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相同的价值观以及同样的诉求而搭建的微信群聊平台,通过微信群聊人们可以在群内充分的沟通交流,共享信息资源,但由于微信群聊在内容的表现上被严重的碎片化,有价值的讨论无法被保留下来,很多具有价值的内容沉淀散落在社群用户的朋友圈内。由此产生了微信公众平台,人们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创建属于自己的微信订阅号,吸引大批具有相同爱好的“粉丝”,定期推送消息和发布文章,共享多种信息资源,形成更广范围的大社群。当前,微信公众平台的种类更加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人们在这个大社群中可以快速便捷的获取所需资讯,同时,“社群时代,信息传播不再只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再限于一对一,而是形成多点对多点的立体网状结构,变成了群体对群体,形成了自由人的自由联合的形态。” 2016年中国微信公众号数量超过1200万,根据腾讯公布的2016年业绩报告显示,近80%的用户关注微信公众账号,其中29.1%的用户关注了自媒体、25.4%的用户关注了认证媒体、18.9%的用户关注了企业商家、而5.9%的用户则关注了营销推广类账号。在微信公众号用途方面,41.1%的用户主要是获取资讯、36.9%的用户是方便生活、13.7%的用户是学习知识。微信公众号中自媒体的关注度最高,“当自媒体人云集景从,成为大量用户的核心,社群关系也由此建立。” “微”社群的产生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微”社群也成为引导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驱动力,同时,人们的需求也推动着“微”社群的快速发展。
(二) “微”社群的特点
1.信息内容具有针对性
人们选择一个微信社群,主要是基于它与人们的興趣爱好和情感需求相契合,人们渴望从社群中获得满足自身需要和感兴趣的信息,这种选择与获取都具有定向性。因此,在微信社群中,信息内容的制定都具有精准的针对性,以满足人们的兴趣需要或情感需求。例如,关注“豆瓣读书”公众号的人群大都爱好读书、喜欢写作,他们从“豆瓣读书”可以获取最新的图书咨询。而“豆瓣图书”发布的信息内容也具有针对性的满足这些人群的需求,它会定期发布“年度好书榜”,并且每天会向受众推荐一本好书或书评,来满足这一人群所需要的信息。
2.多维度的交互渗透性强
在微信社群里,人们基于相同的爱好而相互产生链接。可以在群聊中实现声音、视频以及图片资源的共享。在公众平台中,人们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视频、音乐进行评论,直接与自媒体人进行沟通互动,增强人们参与感的同时也促进了思想交流。借助“微”社群人们之间的交互方式呈现多维度的趋势,人与人之间互为链接,贴近自身需求和兴趣的信息与观念,更易于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强了人们的认同感。
3.“多对一”的传播方式
微信社群的传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对一,或者是多对多的传播,它的传播模式随着群体内部人数的不断增加而演变为“多对一”的传播。一群人对于一个个体的影响是远远大于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影响的,每一个人都是社群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是社群的负责人,我们受到的引导并不是来自某个负责人,而是社群中的所有人。在社群中,人们会受到氛围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从众心理,通过“多对一”的说服方式,人们的判断会受到影响,并最终产生共识。
二、“微”社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 多元化的信息来源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
在“微”社群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仅发生在课堂和校园的格局已经被打破,大学生可以通过社群随时获取信息。微信社群拥有强大的信息整合功能,语音、图片以及视频信息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借助微信社群,学生可以了解最新的专业知识,获取各界精英的知识共享。例如,微信公众号“别笑我是思修课”,学生在这个“微”社群里可以了解经典著作、分享著名学者的最新思想成果,弥补了课堂内容的不足。与严肃的课堂教学相比,大学生通过微信社群获取的知识与信息更加迎合了大学生的需求,更能够调动其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对知识的学习。
(二) 多维的交流方式变革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都是单向度的,缺乏交流性。而微信社群的交流方式是双向度的,互动性更强,“‘新媒体产生的社群意识能刺激更多的双向传播、继续学习和组合。”大学生通过微信群聊,可创建班级“微”社群,实现群聊开会、问题讨论、布置任务等班级管理信息的互动。除了微信群聊,大学生还可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构建自己群体的微信公众号,拓展自己的展示平台。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会”的微信公众号,完全由学生自己运营,从编写到排版都是研究生会的学生群体,学生可以与更多的人分享交流自己的思想成果。同时,自主运营公众号的实践活动还能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媒介素养,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三)大量的虚假信息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社群在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同时,一部分别有用心之人基于社群的个性化和平民化,利用社会热点问题传播不实信息,以引起社会动乱和扰乱民心。目前,我国的网络监管尚未完善,网络犯罪的频繁出现和虚假信息的快速传播,对于缺乏信息鉴别能力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更容易受到冲击,不利于其身心发展。而错误的网络言论也会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持续开展。
三、运用“微”社群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径
(一)利用“微”社群获取迎合学生兴趣的新素材
当代大学生求新求异意识强,他们善于运用新媒体获取大量新鲜事物,但是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新鲜事物的反应、接受与运用要弱于青年一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转变身份,由教育者变为受教育者,学习新知识、新文化和新技能,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迎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利用“微”社群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更为直接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例如,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将微视频素材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增加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微信公众号“二更”是一个传播原创新媒体视频的平台,他们宣传的原创视频以“快乐、自由、爱”为价值观,有大批90后、95后的大学生微视频爱好关注者,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从中挖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是视频素材,丰富课堂内容。如“二更”平台推出的“守艺人”视频专栏,介绍了不同中国传统手艺的传承人,这其中不乏许多90后,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选择这些贴近学生年龄和生活的人物作为教学素材,融合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教育内容,引起学生共鸣,消除学生对灌输教育的抵触心理,起到寓教于无声的效果。
(二) 创建“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的新方法
现代大学生通过微信获取信息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利用微信公众账号就可以快速获取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借助群聊共享,就可以完成一次群体学习,“对于教育对象来说,他们可在网站论坛上互相交流思想成果,共享彼此的思想感受。”传统的课堂一方面受到时间的限制,老师很难全面的解答学生的学习困惑,师生间缺乏沟通交流,另一方面,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敢在课堂提问,日积月累的问题越多,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借助“微”社群,搭建一个适应大学生需求的“线上”学习平台,通过创建群聊的方式,共享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群内积极讨论,发表个人见解,解答学生的疑惑,这种“线上”的课下讨论,氛围更加轻松愉悦,有助于调动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我思考和自我学习意识。在“线上”讨论学习后,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线下”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加强理论认知,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这种“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的方法,符合当代大学生求新需求,同时,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与参与性,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加强社群信息正确引导的新职能
微信社群是一个开放度较高、自由性较强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建群传播信息,这其中也不乏有别有用心者人,利用社群平台散播虚假信息,宣传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提醒我们“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語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 对于涉世不深、明辨是非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虚假信息和错误观念的蛊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对大学生加强正确的信息引导职能,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对热点问题、公众关注度高的信息进行“把关”,及时筛选具有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向上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其次,对虚假信息和错误的道德观念进行更正。很多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只告诉了学生问题的对与错,却忽视了给学生讲解为什么对,或为什么错,在社群信息多元化的今天,这往往会使学生对信息的判断更加迷惑。所以,对社群中虚假信息和错误道德观念进行正确的讲解与更正,引导学生在微信社群中查找和利用正确有益的知识与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规范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是“微”社群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新职能。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李晓晔主编.新媒体时代.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
[3][加拿大]罗伯特·洛根著.何道宽译.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4]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