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爽
[提要] 本文着重就国企财务管理现状,剖析国企财务管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完善国企财务管理的对策,以期为改善国企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企;财务管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24日
一、国企财务管理现状
(一)国企财务管理产权不明。企业产权明晰是国企财务管理的前提。但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国有企业在名义上是国家所有,但是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监管时有漏洞出现,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多有发生。另外,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机制不够完善,在国有企业委托代理的过程中,内部人员控制现象十分严重,导致我国国有资产出现流失。并且,部分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过度扩张规模,存在着较大的投资风险。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产权不明严重影响国有企业的发展。
(二)国企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失效。企业财务管理监督工作对国有企业的财务工作有着重要影响,是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方法。但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机制严重失效,财务管理工作主体之间缺乏有效制衡,国有企业财权出现过度集中或者过度分散的现象。国有企业财权过度集中主要体现为国有企业财权仅仅归高层管理人员所有,国有企业的管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独裁性。同时,国有企业过度分权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对财务的控制力不强,导致资产流失。
(三)国企财务管理股权集中。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股权过度集中是当前大多数国有企业存在的现象,缺乏财务制衡,中小股东的权益无法保障。同时,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股权集中于现代企业发展的主体多元化趋势相背离,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缺乏灵活性,嚴重影响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另外,国有企业的控股股东通过转移资产而获得控制权收益,但是这种途径会严重影响小股东的收益,小股东在国有企业中的经济利益无法保障,不利于国有企业控股多元化发展。
(四)国企财务管理财权行使受限。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股权高度集中的现象对企业结构的管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国有企业中,企业管理阶层主要由政府工作人员担任或者由企业的大股东担任,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董事会形同虚设,导致企业内部缺乏制衡,难以对企业经营者各企业管理阶层的人员进行监督。董事会在国有企业成为空壳,无法实现对企业经营发展的约束。另外,在国有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董事会常常被管理层控制成为管理层管理企业的工具。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财权行使受限直接削弱了国有企业董事会的监督权。
(五)国企财务管理激励机制不健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激励机制不健全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仍采用传统的行政任命机制,利用政府来推卸责任,将经营风险转嫁到政府方面。同时,国有企业利用政府的行政特权来使内部人控制企业,导致国有企业的在职消费以及经营决策都注重企业管理层人员的个人利益,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产生了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另外,国有企业的激励价值不健全可能产生经济腐败、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不利于国有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另外,国企财务管理还存在内控薄弱、信息披露不规范等问题。
二、国企财务管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股权结构畸形。当前,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是由国家控股,缺乏财务制衡,股权被政府行政人员或者国有控股控制,并且很多小股东在国有企业中的合法权益被国有控股侵犯。同时,在国有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小股东的持股比例较小,没有相应的权利参与股东大会,导致小股东在国有企业中的利益无法保障。另外,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存在着国有产权主体虚置以及外部控制的现象,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过于政治化,甚至有些行政人员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政企不分,滥用行政权力,严重影响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
(二)特殊产权体制。当前,我国政府是国有企业产权的代理人,却不是国有企业产权的出资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大的监督缺乏动机,不能够站在出资人的角度来对国有企业经营与发展进行监督。同时,我国国有企业的股东对企业的董事会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监督也不到位,甚至出现我国政府承担资产代理人和企业管理双重身份。而在利益的驱逐下,政府工作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出现被经营者收买的现象,导致企业经营出现风险。另外,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政治化现象过于严重,政治利益最大化成为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忽视了企业的经济利益。
(三)激励机制缺陷。完善的激励机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实施激励机制能够使企业的收益权与经营权合理匹配。但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缺陷,企业的执行权、监督权以及财务决策权都被企业经营者控制。然而,企业经营者虽然对企业拥有较大的控制权,但是却缺乏对公司的收益权,导致企业激励机制不健全。而国有企业激励机制不健全会严重影响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导致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失效。
(四)管理信息缺失。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信息存在着缺失现象,很多国有企业经营者与企业债权人和所有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并且,经营者利用信息优势为自己谋求经济利益,侵犯小股东的权益,企业经营存在着很大的道德风险。同时,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缺失会导致企业投资者和企业的债券人无法了解我国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企业的发展现状,严重影响小股东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监督,导致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漏洞。
三、完善国企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合理选择资本结构。首先,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财务管理功能。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能够实现国有企业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制衡,进而完善企业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调节企业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而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其次,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财务管理效果。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是企业有效法人管理结构形成的前提,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而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财务管理效果的管理效应具体体现在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企业的控制权、企业代理成本、企业的信息传递以及企业的价值。同时,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也会影响企业的股权集中程度、股权属性以及机构投资,直接影响国有企业的发展;最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财务管理措施。完善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应积极坚持股权多元化,加强对股权的监督和控制,使股东之间相互制约。
(二)完善国企财权配置。首先,国有企业财权配置的要求。国有企业财权配置要求企业控制权与企业的剩余索取权相对称,企业投资者不仅要为企业提供资本,而且也应承担相应的风险。企业股东的地位应与企业财务的收益权和企业的财务控制权相联系。同时,企业财权配置要求企业的知识与财务权利相对应,使企業决策者的知识水平与其拥有的决策权相匹配,进而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另外,企业财权配置要求权利主体激励约束,防止企业管理人员权利过度占用财权,导致企业财权缺乏约束,进而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除此之外,企业财务管理要求适当的企业财务管理主体数量,明确企业财务管理主体的责任,防止企业财务管理出现混乱;其次,国有企业委托代理。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模式主要包括全体人民与政府的委托代理、政府与国资委的委托代理这两种模式,委托代理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国有企业应积极完善委托代理制度;最后,国有企业财权配置的完善。
(三)积极实施业绩考核。首先,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完善方法。国有企业实施业绩考核应积极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为此,国有企业应积极采取多元化的薪酬激励制度,改变单一的激励方法,实施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激励机制多元化发展。同时,企业经营者的薪酬应与企业业绩考核相挂钩,保证企业考核的公正性。另外,企业应采取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加强重视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企业工作人员的潜能,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其次,国有企业业绩考核的完善方法。实施业绩考核应积极完善企业的业绩考核方法,采取经营者股权激励的管理方法,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效率。同时,国有企业应积极完善企业经营者的股权激励方法,积极实施业绩股票、业绩单位和虚拟股票等方法,丰富股权激励方式。
(四)完善国企财务信息披露。完善国企财务信息披露应积极完善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积极建立财务信息披露体系,保证披露信息的质量。为此,企业应积极实施多元化的股权结构,满足企业利益主体的信息需求,提高企业的信息辨别能力,进而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信息。同时,企业应积极完善董事会制度,增强董事会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确保董事会的权利。另外,国有企业应积极建立内部信息披露体系,加强对内部信息披露的管理,明确内部信息披露的规则和过程,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督,进而保证信息披露的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继业,毕少琨.浅析国企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现代商业,2008.2.
[2]周宁,张涛.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效应分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3]王智昌.铁路企业财务管理实施中的瓶颈问题及应对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6.18.
[4]叶丽娜.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报表的重要性及具体应用办法探析[J].经贸实践,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