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电视”类直播节目收视率影响因素分析

2017-09-02 10:04徐小珺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15期

徐小珺

[提要] 没有剧本、没有剪辑、没有后期。挪威的“慢电视”节目突然就火起来了,从一开始的《卑尔根铁路:分分秒秒》到《海达路德巡航之旅》,这档“无聊至极”的节目变成了挪威的文化景观。伴随国内直播行业的发展,不少人也开始尝试这种模式的直播节目,这类节目称之为“慢电视”类直播节目。本文试从节目质量、媒介传播、受众等三个方面分析影响“慢电视”类直播节目的因素。

关键词:“慢电视”类直播节目;收视;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23日

一、高质量节目,引起观众收视兴趣

(一)节目题材。题材是一个节目的灵魂所在。它决定着节目的内容和受众,一个节目是否能吸引观众收看,主要就在于其播放的是什么题材的节目,它在节目中给观众传递的是什么,带来什么样的信息,是人文、娱乐,还是从中获得什么样的服务。

挪威的“慢电视”系列节目开播伊始就以当地最热的火车线路为题材进行直播,在节目中展现了这条挪威最具代表性观光路线的全貌,吸引了不少挪威人的观看。而后的系列节目大多选取与挪威生活、文化相关的题材,不但吸引了本国的观众,节目中展示的文化景观还能吸引更多国外想了解挪威文化的观众,这大大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观众关心的是从“慢电视”类直播节目中能否看到他所感兴趣的东西,只有节目题材符合观众的收看动机,才能获得高的收视率,就像一个想看体育赛事直播的观众不会选择观看美妆类直播。

(二)节目形式。节目形式对收视率也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创新的节目形式能够吸引观众数量是无法想象的,“慢电视”类直播节目这种内容竞争力不强的节目,有一个好的节目形式显得尤为重要。

现有的“慢电视”直播类节目形式上的创新多有不同,挪威慢电视系列节目中《卑尔根铁路:分分秒秒》就在直播中穿插讲解沿途停靠站的风景、文化;另一部《燃烧的壁炉》则在节目中介绍各种木材燃烧的香气、特点,两部影片都获得了不俗的收视;直播综艺《Hello!女神》在49天的直播里观众可以通过新技术直接与主播互动,尽管最终夭折,但是依然在2016年9月以超2.5亿的播放量拔得当月自制网络综艺网络播放量头筹;泛娱乐类“慢电视”直播则将实时互动做到极致,再枯燥的内容都可以通过受众的实时互动变得生动有趣,小米MAX的直播则在直播中通过穿插抽奖互动环节来吸引观众,实时互动加上不定时的抽奖活动,直到结束总共收获了3.17亿条弹幕讨论;然而,比较遗憾的是国内长时间的赛事直播,比如马拉松直播,除了在解说上稍作改变,缺少形式上的创新。除了马拉松的爱好者,并没有吸引到别的观众,尽管通过技术的革新让观看更加便捷,但是投入依然大于产出,收视效果不甚理想。

(三)节目场景选择。独特的节目场景选择会让节目充满新鲜感,观众对于节目的期待度就会升高。尤其相对于马拉松赛事来说,赛程途径的城市坐标、标志性景观等都是一大看点,拍摄的选址对于不是马拉松迷的观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然而,另一类型的“慢电视”直播拍摄的选址对收视的影响更为重要,也就是文化输出性质的“慢电视”类直播节目,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片展示的挪威“慢电视”系列节目,从本国的观光火车线路到挪威海岸线,这些节目的拍摄选址都进行了精心的挑选。相较于同系列的其他节目,这两期的节目收视和讨论度明显高于往期的节目,《海达路德巡航之旅》更是在社交网络上有着巨大的反响。

二、合理利用媒介,提升节目知名度

(一)节目预告对收视的影响。节目的预告对“慢电视”类直播节目的收视也会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挪威慢电视系列的刚开始播的时候正是因为新闻主播在新闻播放结束后说了一句“在我台的二套卫视播出的《卑尔根铁路:分分秒秒》直播节目中火车已到达米道尔站”便有无数观众转台收看。现在各社交平台也成为节目预告的主战场,尤其是类似马拉松赛事等体育赛事的直播,提前预告对与观众准时收看显得尤为重要,节目预告也是对节目的最基本宣传。

(二)自我营销。“慢电视”类直播节目的自我营销尤为重要。ipanda熊猫频道全球全网直播。各大社交网络不断有网民在讨论萌萌的熊猫,热度持续的上升,作为有外交性质的“熊猫直播”每次人民日报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熊猫的视频都能吸粉无数,讨论热度也上升不少。挪威慢电视系列节目作为展示挪威生活的节目,在2011年的游船5天游更是获得了很好的营销效果,不仅王后参加活动,沿途岸边的居民也出现在直播节目的画面中,游轮途径的每一座小镇都成为社交网络上热议的话题。

(三)借势营销。节目想要获得高收视率,不但要自我營销还要学会借势营销。在2016年5月在小米MAX手机正式上市之前,小米公司和哔哩哔哩弹幕网开启了一场以小米MAX手机为主角的直播,在直播中每隔一个小时就点亮手机屏幕一次,如果手机有电就继续直播,手机没电就意味着直播结束。直播的内容无预期,只有不定时出现的直播嘉宾、不着边际的闲聊、临时起意的扳手腕,大部分时间画面里出现的都是凌乱的直播间和墙上“我们也不知道这次直播什么时候结束”的字样。整场直播即使在凌晨三四点依然有1.5万人同时在线观看;相反的,没有出现营销节点出现的“慢电视”类直播节目收视表现要相对更差一些。“慢电视”类直播节目除了节目内容需要关注点来保持收视,还要适当借助营销热点来吸引观众的收看。

(四)明星效应。这是全民造星的年代也是全民追星的年代。明星一举一动都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尽管伴随着自媒体的成长,明星能够在粉丝面前更多地展现自己,但是观众依然以仰视的姿态欣赏着明星。对于观众而言,明星这个群体仿佛被神化一般。而泛娱乐类的“慢电视”直播的长时间和贴近明星生活的特点,就像在观众面前揭开明星群体蒙上的面纱,自然会吸引不少观众的眼球。

明星效应也直接影响着“慢电视”类直播节目的收视。2016年下半年各直播平台竞争白热化,为获取更多的用户,平台不惜砸重金签约热门主播,同时进入直播行业较早的斗鱼TV、YY直播等平台用户累积已经超30万,而就在此时微博宣布联合秒拍推出一直播,正式进入直播领域,一直播依托微博累积的明星资源,在产品发布会高调宣布冠名宋仲基亚洲巡回粉丝见面会,借助当时人气暴高的宋仲基迅速累积用户。在一直播上线半个月时间里,百度搜索指数从29,328飙升至88,146涨幅接近200%,截至2016年12月一直播全网用户渗透率排名第一。一直播借助明星的粉丝效应一跃成为泛娱乐直播平台的前驱。

(五)媒介定位。近年来,在线视频网站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线上视频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出,平台和平台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各平台也在不断地细分市场。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的媒介平台都聚集了相对固定的收视群体,不同的爱好者会聚集在不同的媒介平台观看。

比如,长时间的赛事项目,类似马拉松、竞走等比赛项目的长时间的赛事直播一般在中央的体育频道播出,体育频道作为赛事直播的主战场,自然有一票忠实于体育赛事的观众,这些忠实观众每天都会有一定的时间观看体育频道,而对于没有观看习惯的普通人来说他们也知道在体育频道可以看到各大体育赛事。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是国内拥有最多动漫播放权的视频网站,网站聚集着一大批二次元动漫爱好者,其UGC的方式也吸引非常多的年轻人聚集。哔哩哔哩弹幕网弹幕网年轻化的产品定位吸引大部分对新事物接受度比较高的年轻人。这也就意味着选择播放媒介实际上对“慢电视”类直播节目来说已经是在进行一次筛选活动,能帮助“慢电视”类直播节目更加精准定位其的收视人群。

(六)推荐位。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的没落,现代人打开电视的机会越来越少。“慢电视”类直播更多的会选择在视频网站上播出,视频网站的推荐位对于“慢电视”类直播节目收视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个视频网站都会基于网站内部的数据算法机制或者编辑向用户推荐内容,常见的推荐位有:开屏广告位、首页banner、网站的内部排行榜等等。这些推荐位对于用户发现新内容有极高的影响权重。

小米公司与哔哩哔哩弹幕网合作策划的小米MAX超耐久无聊待机直播,自上线以来就在哔哩哔哩弹幕网連续上了一周站内头条,这意味着在这一周时间内只要用户打开哔哩哔哩弹幕网就能在首页看到该直播的推荐。在长期占据网站推荐位的情况下,小米MAX超耐久无聊待机直播每天吸引200万人次参与其中,一周多时间累积1,000万人参与到了直播中,在日常流量较高的时段,同时在线人数通常都在10万人以上,在深夜一两点,也有1万多人在线。

三、适度迎合受众需求,稳定收视群体

(一)受众文化区隔对“慢电视”类直播节目收视的影响。文化差异是媒介使用模式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在一定程度上与阶层和社会地位相关,与个人能力、技能或对文化“需求”有关。不同阶层的受众对媒介有着不同的需求,这直接影响着受众对节目的选择,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收视差异,这种收视差异正是体现了受众之间的文化区隔。不同经济社会地位的受众会因为价值观念的差异化形成不同层次的思维,同时也影响着受众的收视行为。

(二)区域文化对节目收视的影响。区域文化培养了受众的爱好以及收视习惯。受众会受到所处区域的文化氛围、传统观念和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会偏爱某种节目内容或者形式,也会排斥与他们所接受的文化、观念不符的节目内容。不同区域文化的受众对收视的选择是不一样的。

挪威渔业资源丰富,大多数的当地人有钓鱼的爱好,以及挪威冬季时间长且寒冷,航行、围坐在壁炉边聊天和织毛衣是挪威人民冬季生活的真实写照,正是因为挪威本国文化的熏陶下挪威的“慢电视”系列节目才如此地有市场。相反的,中国目前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外来发达文化的冲击之下需要通过某一方面来提升民族的自豪感,ipanda熊猫频道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一需求。

(三)受众心理对“慢电视”类直播节目收视的影响。受众是决定“慢电视”类直播节目收视的首要因素。受众的收视心理差异体现更多的个体性特点。个体的不同,其心理活动也不一样,收视心理的差异也就体现了受众收视选择的差异。因此,对“慢电视”类直播节目观众心理的研究很有必要性,这对提升节目的收视率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慢电视”类直播节目受众主要会有以下的收视心理:

1、参与感。罗伯特·考克尔指出:“视觉景象使事物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对事物真实的信服感延伸到对事物景象的信服。凭借经验,影像与词语相比能够直接而迅速地被人接受和理解:在那里,完整、真实。而“慢电视”类直播节目所追求的真实感纪实感正是符合了这一点心理,挪威“慢电视”系列中直播的大多是挪威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具有真实感的节目让挪威人仿佛置身其中,在《卑尔根铁路:分分秒秒》的慢电视系列节目播出的期间,当火车到站的时候甚至有观众以为自己真的到站了,起身拿起自己的行李想要下车时才发现自己在家。信息时代的人情淡薄,空闲时间的寂寞感正是让人们想要参与到热闹之中。不少“慢电视”类直播节目选择的实时正是满足了观众的这种需求。

2、窥探心理。马斯洛认为,人和动物都具有积极探求环境的需要,他们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心,对神秘的、未知的、不可测的事物心驰神往。窥探心理是人类广泛具有的心里常态,是人类对某一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好奇感,“慢电视”类直播节目里无论是全天全方位直播熊猫的生活,还是《hello!女神》里49天直播女神的日常起居,都大大地满足了观众的窥私欲。

3、被召唤心理。作品的虚构与陌生化、作品中的不确定性、空白等处理手法会在一定程度否定观众已有的观念,这就引起了观众的被召唤心理,呼唤观众去完成画面中未尽之意或者是观众完全进入情境的态势。“慢电视”播放节奏缓慢,信息量小、情节的大量留白和不确定性给予了观众长时间的观察和想象的时间。

不同的受众个体会产生不同的收视心理,每种收视心理对不同受众个体的收视选择都会有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慢电视”直播节目收视率。所以,“慢电视”直播节目要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必须牢牢把握收视个体的收视心理,通过把握适度的迎合来形成和稳定自己的收视群体,进而获得更高的收视率。

主要参考文献:

[1]纳穆克勒布斯.慢下来制作电视节目的魅力[DB/OL].TED,2014.

[2]王川川.关于慢电视的延伸性思考[J].今传媒,2015.

[3]黄录良.新媒体环境下“慢电视”的节目发展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4.12.

[4]梁悦,于慧君.从慢电视看中国电视节目变革之路[D].河南师范大学,2016.

[5]王思静.如何提高宏大主题纪录片的收视效果——以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评论部《中国梦·福建故事》[J].东南传播,2016.4.

[6]李七修,戴淑霞.解读影响收视率的因素[J].体育科学研究,2005.10.

[7]蔡凯.电视体育节目的受众需求[J].新闻前哨,2005.10.

[8](英)罗杰·迪金森,拉马斯瓦米·哈里德拉纳斯,奥尔加·林耐.受众研究读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9](美)罗伯特·考克尔.电影的形式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