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查“降成本”成效

2017-09-02 17:48刘琳
财经国家周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降税督查研究院

刘琳

相对于集中释放各种政策包来压低成本,未来的政策重点更应放在优化企业成本结构上。

2016年8月国务院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下称《方案》)一年之后,降成本政策开始进入效果检验期。

“《方案》是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后,针对降成本出台的第一个系统性文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朝才对记者表示,《方案》提出要经过1-2年的努力取得降成本的初步成效,经过3年左右使实体经济企业综合成本合理下降、盈利能力较为明显增强。

7月16日,国务院派出18个督查组,分赴天津、内蒙古、湖北等18个省(区、市),对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情况开展实地督查,督查内容之一便是降低企业成本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在此大背景下,近期国家发改委、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等以及部分地方政府,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企业降成本情况进行了调研评估。

“现在棋至盘中,政策落地效果如何?有哪些收获与困难?下一步又将怎么走才能达到预定目标?近期各个部门的调研正是为此做一盘点,承上启下。”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所长万东华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降税清费成效大

无论是国务院督查还是各部门机构调研都显示,近年来企业降税清费收效显著。

以国务院在东莞的督查为例,今年上半年,随着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减免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车辆通行年票制等政策落实,东莞市非税财政收入同比下降了7.3%,所得税市级收入增长39.1%。

“这说明随着成本下降,企业的效益不断提高,从而导致所得税增加。通过降税清费,企业和政府可以实现双赢。”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斌对记者表示。

来自全国范围的调研数据,同样印证了企业税费成本正在持续下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近期对分布在我国东部、西部、中部及东北的一万多家企业降成本问卷调查显示,2014年至2016年样本企业纳税总额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从2014年的5.32%下降至2016年的5.14%,三年时间下降了0.81个百分点,降幅为3.3%。

分地区来看,西部地区降幅最大,从2014年的8.41%降至2016年的7.21%,降幅達到14.3%;分企业类型看,微型企业的降幅最高,从2014年的3.89%降至2016年的3.52%,降幅为9.5%。

国家发改委则更为明确的算出了上半年及二季度企业降税清费的“成本账”。8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和费用分别为85.69元和7.29元,比去年同期分别降低了0.02元和0.35元。

企业降税清费立竿见影的同时,其他多项成本仍在煎熬之中。中国财政科学院的调研数据显示,原材料、用能用地、人工、物流和融资五大企业成本仍然面临不同程度的压力。

企业用地及租房成本的提高是最为明显的,2016年受访的实体经济企业用地及房租成本同比提高了9.7%,西部地区的同比增幅甚至达到了43.8%。相对而言,企业用能成本虽然也处于上行通道,但涨幅要温和得多,2016年受访企业的用电成本比2015年提高了2.91%。

人工是另一项成本上涨主力。受访企业在2016年的用工成本同比增长了6.84%,尤其是东部地区一年内上升了几乎10%。

数据之外,企业感受也具有一定说服力。近期,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所做的一项降成本调研显示,有八成企业称降成本“获得感不强”,普遍反映用工成本高于去年同期,正在恢复增长的企业效益却跑不过最低工资标准调升的速度。

与用工成本相辅相成的是物流成本普涨,由于“快递小哥”人工费不断提高等因素,2014年至2016年企业物流成本占营业成本的比重增速达到4.9%。

经济回暖也给一些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带来压力。“一些行业去产能持续推进,实体经济企业销售和生产又在逐渐回暖,原材料需求增长引发了价格上涨。”王朝才说。调研显示,受访企业2016年的原材料成本同比上升7.21%,制造业企业更是达到7.84%的增幅。

在融资成本方面,受政策直接影响的银行信贷利率呈现整体下降,但主要受市场预期左右的企业各类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其利率成本则有落有涨、效果反复。

“针对这些成本的政策组合拳出了不少,但成本难降有其背后有深层次的原因。”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

这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企业诸多生产要素已经进入了高成本时代,体现最为集中的就是人工成本、环境成本、用地成本。以环境成本为例,2000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仅有1014.9亿元,但2014年已达到9575.5亿元,增加了8倍多。

“这是伴随着市场发展进行中必然出现的现象,这些成本步入上行通道,具有一定刚性,不是出台一些政策就可以扭转的。”刘尚希说。

二是一些改革尚不到位,让降成本面临制度性困扰。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发布的调研报告表示,“放管服”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难度大,见效缓慢且后续改革繁重,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等老问题仍旧是企业降成本的制度阻力。

重在转化成本

“继续降成本,要面对的都是需要深层次、综合性改革的硬骨头,未来降成本也将进入深水区,难度不断增加。”刘尚希说。

那么,“降成本”究竟路在何方?记者发现,在想法设法为企业成本“做减法”的同时,一些专家开始提出“转化成本”的概念。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上述调研报告指出,国际上通常采用“微笑曲线”来描述产业链的国际分工。越靠近两端的创新研发和营销服务,在产业链中的附加值越高,而我国大多数产业目前仍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段,也就是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和装配段。

“可以说,做减法只是产品附加值较低阶段为挽救企业利润的治标之举,不是长久之策。”刘尚希说。

多位专家表示,相对于集中释放各种政策包来压低成本,未来的政策重点更应放在优化企业成本结构上,促进企业的研发创新投入,并把这些投入转化到产品增值中去。“降成本是指降无效成本,研发创新成本投入其实多多益善。”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所长李万甫对记者表示。

而要实现成本转化,只有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是根本办法。比如打破用能、用水、用气的垄断定价,减少行政审批,彻底解决简政放权卡壳“最后一公里”等问题,“虽然可能涉及到长期形成的利益格局调整,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但这是打好降成本这一仗的必行之路。”王朝才说。

猜你喜欢
降税督查研究院
不是我!是他捣乱!
云端旅行
嘉宾邵青
制造业要求降税降价问题研究
增值税税率降低1%的影响分析
明察暗访 国务院大督查直击民生“小”事
“特朗普新政”解析
聊城大督查体制改革
衢江区:推行乡镇人大重点督查机制
中韩中澳自贸区已实施二次降税 产品或近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