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心日月

2017-09-01 19:03孙旦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7期
关键词:颜渊子贡崇高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孔子创立了以道为根本,以仁为核心,以德(主要是仁、义、礼、智、信、孝、和、勇)为主体,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其精华集中体现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学的奠基经典,是国学瑰宝,是智慧金山,是贵和画卷,也是做人指南。孔子思想具有很强的真理性、实践性、社会性和开放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亲民力和包容力。对于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对于推动经济的发展繁荣,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交流合作,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都起了重大作用。所以,在高中阶段,让学生学习《论语》是非常有意义的。

因而语文出版社结合众人的智慧,将论语中的一些重要对话分主题整理,并最终形成了《<论语>选读》一书,安排在必修五之后,即高二第一学期的后半阶段让学生研习。《高山仰止》这一课,出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论语》选读一书的第十二课,属于“学习与教育”专题的第三篇,上承《诲人不倦》,下接《沂水春风》,主要是通过展現孔子及其弟子间感人的师生情谊来让读者领略并感悟孔子崇高的德行和巨大的人格魅力。

本课思路清晰,内容划分明确,便于展开。全文共13章,可以明确地分为两个部分:学生眼中的孔子,主要包含颜渊对孔子的赞颂(9.11),子贡对孔子的景仰(19.23、19.24);孔子眼中的学生,主要涉及子路(11.13、7.11、11.15、5.7、6.28)、颜渊(11.9、11.10)、冉伯牛(6.10)、子游(17.4)等学生。

2.学情分析

本文通过对孔子师生关系的解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学高爱深的高山之德,感悟他巨大的人格魅力,尤其是颜渊的一段话,可以作为感悟孔子人格之美的切入口。

同时,本文是一幅孔门精英的深刻画卷。虽然之前的文本中也有对孔门生徒的言行描绘,但多是简短而散乱的,学生对于他们的印象还停留在一个比较浅显凌乱的阶段。而本课中出现了“孔门十哲”中的七位,并且学生可以比较清晰而系统地了解颜渊、子路、子贡这三人的性格特征。并且这种认识也可以作为学习后面《沂水春风》一课的良好基础。

3.教学目标

(1)感悟孔子及其弟子间感人的师生情,领略并感悟孔子崇高的德行和巨大的人格魅力。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以及源自本课的成语。

(3)背诵9.11章。

4.课前准备

考虑到本课章节较多,且学生基础普遍不够扎实这一前提,我为本课题安排了两课时(案例分析主要是针对第一课时而言,以下不再说明)。在上课前一周,我基本确立了一个以“感悟孔子的人格魅力”为中心的主题,并且主要安排了以下三块内容作为课堂组成部分:

(1)孔子对颜渊逝世的痛心(11.9,11.10);

(2)颜渊对孔子的赞颂(9.11);

(3)子贡对孔子的景仰(19.23,19.24)。

5.教学思路

以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的最后一段文字导入,引出“高山仰止”这一标题。重点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研习、思考和讨论:①孔子为什么会对颜回之死如此悲痛欲绝?得出结论:孔子对学生情真爱深。②颜渊是如何评价孔子的?子贡是如何应对叔孙武叔对孔子的毁谤的?得出结论:学生对孔子的景仰和爱戴。通过孔子及其弟子间感人的师生情让学生领略并感悟孔子崇高的德行和巨大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步骤

(1)导入,释题:以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的最后一段文字导入,引出“高山仰止”这一标题,并解释涵义。

(2)进入文本:从11.9,11.10这两章入手,重点品味一个感叹词“噫”,一组叠句“天丧予”,一个重复出现的字“恸”,体会孔子蕴含其中的情感。

①理解:体现了孔子对颜渊逝世的痛心。把这两则提前放到这里讲解,主要是因为这两则最为感人,最能召唤出学生内心的情感,并在朗读中迸发出动人的力量,为引出下文颜渊对孔子的敬爱之情作铺垫;②小结:孔子不吝惜对颜渊的赞美,称赞他“6.11:贤哉,回也”(此处旨在引发关联性学习,让学生在本次课堂教学中回忆先前所学,前后联系起来,温故而知新,后面几处目的相同),安贫乐道(“6.11: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谦逊好学(“5.26:愿无伐善,无施劳”、“6.3: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从孔子对颜回这些美德的欣赏,可以看到他对颜回的情真爱深,也能从侧面感受孔子崇高的德行。

(3)文本细读:自古名师与高徒总是惺惺相惜。我们既已看到孔子作为一名师长对弟子颜渊的爱,那么,作为弟子,颜渊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老师的呢?

①颜渊对孔子的赞颂:从成语入手。从颜渊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对孔子主要做了三方面的评价:学问造诣博大精深,教育学生循循善诱、博文约礼,自己努力却无路可走。侧面表现孔子学问崇高,但却循循善诱,平易近人,从礼乐和文化两方面要求并教育学生,自身成就令众人难以望其项背;

②子贡对孔子的景仰:19.23章从“譬”字入手。室家之墙及肩,墙外可见屋内的一切,喻子贡自己才学浅陋(成语:赐墙及肩),宗庙之墙数仞,尚且不得门而入,更看不到里面的华美,喻孔子学问精深,普通人根本不能领悟到它的精妙。讨论:子贡最后说:“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的话宜于何处?子贡真的是这个意思吗?请做评价。分析:子贡认为老师的学问修养如数仞之高墙,找不到门的人自然看不到其中的华美,而叔孙武叔就是这样一个门外汉,见识浅陋,只能看到外表,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想法。这句话看起来是对叔孙武叔表示理解,其实却巧妙地讽刺了他的浅薄和妄言,是个反语。

19.24章解读另一个比喻:“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在子贡心中,孔子的地位就像日月一样神圣,高不可攀。endprint

③小结:子贡雄辩滔滔,是一个优秀的外交家,史书中记载他曾有“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之功。子贡“富而无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并且政事了然,孔子赞誉其乃“瑚琏之器”。“赐之辩,贤于某也”,孔子对子贡的这一评价,体现他对子贡的欣赏,也表明孔子十分谦虚。他给子贡提出“未若富而好禮”的建议,也体现孔子视“好礼”为最高境界,这正是他人格魅力的一种体现。

(4)总结:颜渊是仁者,子贡是智者,子路是勇者。孔子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为最大乐趣,正是基于他和弟子间真诚深切的爱,以及他本人崇高的德行和巨大的人格魅力。

三、案例反思

《论语》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典籍之一,书中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文学理论等,是儒家思想的滥觞。其所传达的思想完整而系统,是对当时思想道德文化政治精神的提炼和升华,也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了重大影响。

一部好的作品,其文笔的简括,往往同它的真实性紧紧相联系。《论语》就是这样的作品,不单有简约美,而且内容真实,写作态度严肃,材料取舍客观。一言以蔽之,《论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记载的人物言论都是真实的,是真实生活的反映,这也是其最重要的艺术价值之一。不过,论语因为是语录体,其逻辑性并不是很强,生活与讲习的味道很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孔子的教育思想串联起来呈现给学生,并让他们自己探究和感悟,就成了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

整堂课下来,我个人觉得材料处理恰当,课堂思路清晰,补充的知识细致周全,对于帮助学生系统学习《论语》有益。课堂上的点拨及文学熏陶也比较到位。但也有个明显的不足,就是中心有点偏离。起初我只是旨在感悟孔子的高山之德,而忽略了他和弟子间感人的师生关情谊,后来在不断的重新思考和反复修改下,才添加了这一环节。但是由于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不够,导致在课堂上对师生情谊做了过多研习,反而影响了整节课的核心把握——高山仰止,其主要就是展现孔子崇高的品德对学生的影响和感化作用,因而对“师生情谊”的探讨,可以作为一个切入口,或者是立足点,而不应做过多探究。可见,对于《论语》的讲授,我还需在课堂之外坚持阅读,多写阅读感受,课堂上也应更注重细节展现,一篇课文的中心定位,一段文字引出的知识链接,一句话的锤炼,一个字的品读,都要慢工出细活。对于这样的国学经典,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慢慢磨。

语文教育倡导要以学生为本,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语文千万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培养。语文教育不能急功近利、立竿见影,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虽然当下一部分学生的素质不是非常乐观,但我坚信,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要持之以恒,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使语文教育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像孔子一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启发教导,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语文课堂一定能焕发出自己应有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5月第1版.

[2]南怀瑾著述.《论语别裁》(上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3版.

[3]周良华编著.《周老师教<论语>》.宁波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4]郭延筠.《孔子情与义的纠葛——思颜渊之死,感先师之道》.来源:国学网.

作者简介:

孙旦(1988.10~),女,浙江慈溪人,本科,中教一级,高中语文方向。endprint

猜你喜欢
颜渊子贡崇高
子贡如何花钱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The 11 Well-known Kite Families in Weifang
The Four Crafts of Kites
The “Crane and Celestial Boy” K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