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工业遗存的科学合理改造与景观设计探析

2017-09-01 19:14蒋锋
中国绿色画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

蒋锋

【摘要】:本文以泰州西南城河景观设计水泥储料塔改造为例,从城市工业遗存科学合理改造与景观设计的目的展开探讨,并结合国内工业遗存改造及形成的特色景观的案例来阐述我国此项工程的现状,来集中表达进行此探析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城市;工业遗存;水泥储料塔;科学合理改造;景观设计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及科技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中国的城市建构正面临新一轮的升级改造。大量的工厂开始停产搬迁,许多有价值的工业设施正处于被拆迁的窘境,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大量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载体的流失。众多的城市工业遗存,不仅是岁月留下的印记,也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的存在还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人文价值,物质功能价值等。因此,对工业遗存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与景观设计的有机结合,以供后续使用与再生是非常必要的。

1、泰州西南城河景观设计水泥储料塔改造

1.1综述

1.1.1项目背景

泰州西南城河是凤城河风景区的特色功能区和未来城市中心区的重要片区,是历史城区保护框架中“一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自然生态和文化体验为特色的城市滨水休闲活动区,是打造“幸福水城慢生活”的重要区段。在泰州西南城河景观体系中,水泥储料塔则作为唯一的工业遗存保留了下来,它恰好位于西南城河的近转弯的中心位置,虽然随着时代变迁,其工业属性已不复存在,作为整个凤城河风景区唯一的高层建筑,其强烈的视觉符号及独特的空间体验值得我们珍惜。如何使其重新焕发青春,如何重塑这座景观沿岸心灵地标,作为凤城河景观、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节点,成为本案的设计重点。

1.1.2项目概况

原始水泥熟料储存罐直径11.44米,单筒面积102.7平方米,建筑高度36m。我们对原有水泥塔进行了统一的空间划分与改造,形成有机结合的整体。改扩建后新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717平方米,其中室外展场238平方米,图书馆区域共计998平方米,其中包括书库、阅览区、报告厅及空中咖啡馆;其他服务空间面积为481平方米。

1.1.3周边环境关系

本案位于凤城河风景区西南侧,南侧为栈道花田,西侧为圆岛和长岛,周边散布大量住宅区,并且基地南侧将来会建成一座游船码头,将作为凤城河游船项目的起点,而水泥塔也将成为游船人群的地标。

1.2 设计理念

根据本案自身的建筑属性及区位作用,我们梳理出其独特的建筑性格和合理的功能配置-休闲图书社。

建筑唯一性: 不久的将来,以本案为起点,将延伸出一条长长的凤城河景观带,但是本案却是凤城河唯一的高层工业遗存,极具地标属性。

极佳的景观性: 本案西北向是凤城河上的长岛,西向是圆岛,而东南向是景觀栈道花田,将来都将成为凤城河沿岸的美丽风景。

便捷的可达性: 以本案为圆心,500米步行疲劳极限距离为半径,可见周边大量的居民住宅区,周边居民会成为经过本案的主要人群。

作为凤城河沿河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休闲步道将吸引大批的运动爱好者,而水泥塔势必将成为他们的一个重要的视觉节点及休憩点。而图书馆配合轻餐饮适合目标人群的行为诉求。

同时历史上泰州也是阳明儒学的重要的传播地,而本案则有机会成为儒学在新时代继承传播的重要场所。而周边居民对原有水泥塔的记忆也有利于对改造后新植入的功能产生兴趣点。

提出“ sew up ”概念,将原本独立的两个水泥塔“缝合“为一个整体的建筑。同时将满足现代市民休闲的功能“图书馆”与旧工业遗址”缝合“在一起。

1.2.1打破传统图书馆“库室分离”的模式,适应当今图书馆“全面开架,藏阅合一”及“藏阅一体化”的运作管理模式,通过公共的门禁进入借阅区后,读者可自由选择不同的阅览区,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的开放性布局也为图书馆今后的发展创造了灵活变更的条件。

1.2.2图书馆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正承担起日益综合的文化服务职能、教育职能与休闲娱乐职能。这就使单纯意义上的图书馆逐步演变成综合的信息文化中心,内部功能的配置趋向复合化。方案围绕图书馆的核心功能和空间,穿插布置相关的衍生功能,如休息空间、展厅、报告厅、电子阅览区、媒体演示区、学术交流区及咖啡水吧等相关功能。

1.2.3方案打破阅览空间的房间概念,提出流动阅览空间的概念,藏书区阅读区的界限弱化,不同主题阅览区的范围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阅览室及公共空间均有开敞的视野,为读者提供舒适的学习和休息环境。

1.3改造和利用策略

作为具有独特空间的工业遗址,势必需要将其独特空间属性尽可能保护下来。而水泥塔的圆形筒体,非常适合打造出一种仪式感空间。在保留其原有空间的同时,将新功能有机得整合进去是本案的着力点。图书馆功能有利于塑造小而精的趣味空间。尊重原有的建筑的结构体系,合理布置内部功能和开洞面积。

1.4总平面

1.4.1周边场地相对关系

改建后的新图书馆, 保留原有建筑结构空间体系,尽在底层做适当的放大,以便引入人流。

1.4.2交通组织

以原有水泥熟料运输通道为首层主要参观动线,通过缓坡与岸线景观步道联系成为整体,这样做有利于人们找回原有工业建筑区域的空间感觉,唤醒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同时人们将沿着围绕水泥塔的弧形楼梯自然地步入图书馆建筑内部,这是一个双首层的布置方式,有利于解决复杂功能空间排布。

1.4.3景观设计

图书馆北侧靠近城市道路一侧,尽量放大广场空间,作为人流疏散场地及交流场所。西侧远端则布置台地作为景观布景区域,逐步引入岸线步道景观区域。南侧由于直面河道以大面积台阶尽快融入景观系统。

1.4.5单体平面功能及流线endprint

首层,不去改动原有3M层高水泥塔承重楼板,我们将首层设置为工业遗址展场,保留原有熟料下料口,唤醒工业记忆。

一层北塔一层设置为共享大厅,通过室外弧形楼梯和南侧双跑梯分别进入,并与南塔相连。大厅内布置服务职能空间:接待和水吧服务,并与二层卫生间形成综合服务体系,东侧设置消防楼梯间和消防电梯。一层南塔为环形楼梯入口大厅,由这里螺旋上升至图书馆空间,其中一部为消防楼梯。三层北塔为报告厅,共计40座。四层南塔为图书馆首层,图书馆共计四层;北塔为阅览区。南北塔通过空中连廊连接。八层为南塔图书馆的顶层,北塔为咖啡吧阅览区。九层结合屋顶花园咖啡馆形成休闲阅览区。南塔顶层设置观景环廊。

1.4.6立面造型设计

原水泥熟料储料塔具备极强的立面造型独特性,他不仅代表着独特的空间记忆,同时还具备空间表现的立面表皮完整性,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尊重和努力保留的。

因此,在立面设计中,我们强调尽量保证原水泥熟料储料塔的原始立面特征,只有在特需的功能层开窗和开门洞。由于新功能的植入,我们需要在外墙设置保温层,最后在外立面表面涂装素混凝土,以便保证与原建筑形象一致。

建筑底层近人尺度增加工业印记构筑物:弧形楼梯和钢构电梯。

图6效果图

2、对城市工业遗存的科学合理改造与景观设计的目的

2.1城市工业遗存的科学合理改造方面

2.1.1继续发挥它的物质功能的价值,城市工业遗存本身就是建筑,因此也就拥有和其他建筑一样的属性,具有基本的物质功能价值。这也就促使了它们不可能像其他的一些遗留下来的文物一样制作成标本。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改造,使用它,利用它。为这些饱含历史沧桑的建筑找到恰当的用途。

2.1.2保留城市记忆,发挥它的史料价值,及对城市历史文化人文的见证。城市可以说是一面镜子,能够直接映射出特定的历史社会的面貌及那个时代的建筑,工程的历史成就。本身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有重要的研究城市历史的资料价值,与此同时,也保留着城市的记忆,是时间变革的重要见证。就算与其他历史建筑相比,工业遗存同样也是文明进程的见证,承载着关于社会发展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就如“城市的博物馆”。

2.2景观设计方面

2.2.1后续使用与再生,避免了大量的浪费。如果将工业遗存整体拆除,这会造成很大的浪费,拆除后用来做什么?拆除所产生的垃圾如何处理?所以将工业遗存全部拆除,显然不是很明智的做法,这将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给城市和人民的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而通过改造将其设计成景观,不仅可以避免这种浪费,也可以节省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也能够供后续的继续使用,也使得工业遗存以新的面貌再生。

2.2 .2形成特色景观,可以推动城市的旅游开发。 城市进行升级,一定是从以工业生产性为主的功能向以服务型为主的城市发展,旅游性的城市是城市升级的最好出路。但前提是必须要具备作为旅游开发的潜在资源,城市工业的遗存,作为建筑本身是物质存在,但是经过加以改造,它是完全可以作為旅游资源来进行开发并根据自身特色形成具有这个额城市特色的景观,再加上本身的历史文化意义,以及这个城市的记忆。将是一种很好的景观,可以吸引 很多的人前来探讨它。

3、城市工业遗存的科学合理改造与景观设计的实践案例

对工业遗存本身的改造中,不外乎是拆,改,留,复等一些手段。拆掉工业遗存中价值不高的,没有保护意义,对环境会造成恶劣影响的,进行新的开发和规划;改:作为工业遗存它有着自己的建筑特色,与传统建筑在结构上是有很多不同的。所以必须要考虑它在空间和结构上的特殊性,利用其特殊的空间结构与独特结构格式,然后进行改造用于它用,使之形成具有特色,新新颖的结构空间;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工业遗存的建筑,要保留其特殊的外观,甚至要对其细节部分进行修复,将它的空间职能进行置换;复:由于这些工业遗存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沧桑,相关的重要性历史印迹在社会的进程中会丢失,但从书籍及相关记载中我们还是能够发现的,从史料价值上是有恢复的必要。所以要对其进行恢复重建。使其再现历史的面貌。

对城市工业遗存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后,所呈现的景观面貌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典型:

3.1根据遗存本身存在的意义,进行改造,如江南造船厂,上海早期的大型工业,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黄浦江的,所以黄浦江两岸就遗留了大量的城市工业遗存,这些遗存占据了滨江两岸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的景观是有影响的。它们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发展,代表着这个城市的记忆,。因此这些有价值的工业遗存是宝贵的实物历史资料,需要我们的改造和更新。黄浦江两岸就以世博会为契机,推动了这些工业遗存的更新和功能置换,给黄浦江一个清澈的形象,形成滨江景观带。

3.2将很具有特色的工业遗存改造成艺术公园及创意园区等,生活处处是艺术,用颗艺术的心灵就会发现许多有艺术的地方,破旧的油罐,都能够变幻成艺术公园。如上海的苏州河畔创意园区,由原来灰扑扑的水泥旧厂房变换出各种风格,园区定位以时尚产业为主导,是集创意传播,时尚创意商业,时尚表演为一体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即“开伦江南创意园”。

3.3也可以建成特色餐厅,酒吧,娱乐场所等。可以想象是多么的有纪念价值,曾经在这里辛辛苦苦的工作,今天来这里怀念过去的悠悠岁月。

3.4也可以用作改造成特色住房,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就如从煤气包变成了公租房,这不仅是实惠的体现,也是城市景观的一种特色展现等。

结语

综上所述,对城市工业遗存的科学合理改造与景观设计,我们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因其改造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将随着新科学,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而更加合理,其中改造再利用是赋予工业遗存新的生存环境的一种可行性的途径。形成的特色景观体现的也不仅仅是这一个方面的意义,更重要的是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以供后人加以利用,不断研究历史中的中国。

【参考文献】:

[1]李冬生.大城市老工业区工业用地的调整与更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2]俞孔坚.方婉丽.中国工业遗产初探[J]建筑学报.2006(06)

[3]韩好齐.张松.东方的塞纳左岸——苏州河沿岸的艺术宝库[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4]薛顺生.老上海工业旧址遗迹[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景观设计学课程教学与实践研究
城市绿化面积规划管理
生态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技术研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关惠聪等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张鑫、靳政景观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