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佳桐
摘要:通过文献回顾证明Akers的社会学习理论不仅适用于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同样也可以适用于对青少年药物滥用行为的预防。本文以Akers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的一些关于青少年药物滥用的研究结果,讨论了同伴、父母以及个人态度对青少年药物滥用行为的影响,以这一理论为指导,针对影响药物滥用的因素,提出了培养同伴辅导员,优化家庭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认知水平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药物滥用;社会学习理论;同伴;父母;个人态度
中图分类号:D66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23-0017-04
青少年阶段是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高风险阶段。许多青少年因为对药物滥用的认识不足,态度不端正等原因走上了药物滥用的歧途。如果在这一阶段养成了药物滥用的习惯,会对其一生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本文中涉及的青少年主要指处于初高中阶段的学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面临着学习压力,社交压力,逆反心理等多重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妥善处理,严重时则会迫使他们产生药物滥用等越轨行为。Akers运用社会学习理论研究了青少年药物滥用,吸烟,饮酒等行为。西方国家的一些犯罪学研究已经试图验证这一理论,而在中国大陆,虽然青少年药物滥用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很少有研究运用Akers的社会学习理论解释药物依赖这一现象。本文认为Akers的社会学习理论可以有效解释青少年的个人态度和周围环境对其药物滥用行为的影响。
一、当前青少年药物滥用行为的现状
虽然药物滥用问题很早就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对于药物滥用的防治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是青少年药物滥用的流行仍然是非常广泛的,它严重威胁了世界各国、地区的公共卫生健康情况。美国青少年药物的滥用在20世纪70年代末达到高峰后有所下降(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2002),然而2002年物质滥用和精神卫生服务管理局的调查结果显示仍有相当大比例的青年仍然在酗酒和/或吸食大麻。根据2013年Monitoring the Future study(http://www.drugabuse.gov)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30天中,12年级学生中使用过酒精,大麻和香烟的比例分别为39.2%,22.7%,和16.3%,美国青少年的药物滥用一直处于严峻形势。
在我国,康均心在分析国内外青少年吸毒问题的发展趋势时发现,1998至2010年吸毒总人数显著上升,虽然2007年等年份吸毒总人数有所下降,但是青少年始终占据着大量比例。近几年有多项研究发现,青少年使用非医疗目的的止咳水导致成瘾的情况严峻,令人担忧。这些药物的使用会对青少年的神经系统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使青少年出现暴力倾向,过早发生性行为等,因此制定有效的策略,预防青少年药物滥用是至关重要的。
二、Akers的社会学习理论防治药物滥用的基本理论
Akers的社会学习理论试图阐释人的偏差行为和合乎规范的行为都是经过一般学习过程的结果,这一学习过程主要有四个组成部分:差异接触,模仿,差异强化,定义。
(一)差异接触
差异接触指的是周围人(特别是重要的人)对某一行为的看法和行为会对自身的看法和行为产生强大的影响。当一个人接触到的有利于某一行为的看法多于不利于这一行为的看法时,他很有可能会从事这一行为(Akers,1979)。这一观点在犯罪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证实。Akers(1979)提出如果个体经常与酗酒的同龄人在一起,他自己也很有可能沾染酗酒行为。Monroe(2004)在解释青少年吸烟问题时也发现差异接触是最重要的因素。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的药物滥用也完全适用于这一理论。因此,本研究认为青少年经常接触的群体,如同学,老师和父母,对青少年的药物滥用行为有重要影响。
(二)模仿
模仿指的是个体观察行为榜样之后做出相似的行为。行为榜样可以是青少年钦佩的人,或与青少年有亲近关系的人,青少年可以直接观察到其行为的人。当几个行为榜样沉溺于同一行为时,模仿的可能性会增加。行为榜样作为学习的参照物,其亲社会行为和越轨行为都可能被模仿,对青少年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在犯罪行为研究中,一些研究者认为模仿是传播犯罪的基本途径。榜样对于青少年行为的初步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因为青少年正处于早期的人生阶段,他們在此时观察到的行为会有意识地被存储供今后参考。DiBlasio(1986)的研究也发现对于酒后驾驶行为模仿在最初的学习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认为模仿榜样对青少年药物滥用有显著影响。
(三)差异强化
差异强化指的是某一行为带来的预期或实际回报和惩罚可能强化、削弱或减少个体实施该行为。例如Monroe在研究青少年吸烟问题时提出如果青少年的吸烟行为被他的同龄群体表扬、赞同或接受,那么他就更倾向于保持或增加吸烟行为。Seller,Cochran& Branch(2005)曾提出最倾向于对伴侣进行身体攻击的人是那些认为实施暴力后的回报会大于惩罚的人。这种回报可能来自于实施暴力时的快感,控制欲,满足感,也可能来自于获得他人的支持或鼓励。相反的如果实施暴力后的惩罚大于回报,那么这种行为可能不会发生。惩罚是一个人遭受或可能遭受的各种社会性和非社会性损失,例如对被捕的恐惧,羞愧感,身体损伤等。Akers在青少年药物滥用的研究中得出结论实际或预期的奖励和惩罚是药物使用频率的显著预测因素。因此,差异强化也会影响青少年药物滥用。
(四)定义
定义指的是个人对于某一行为的态度或评价。一个人对某件事的定义与他所接触的各种社会关系是密切相关的,通过模仿他人和差异强化最终内化为个人的信念。例如如果青少年接触酗酒的同龄人,他们这一酗酒的团体可能将酗酒定义为很酷,很受欢迎的行为。DiBlasio在研究青少年的酒后驾驶行为时发现青少年对于酒后驾驶行为的态度受到其家人和同龄人等青少年主要接触的群体的影响,这些群体对于酒后驾驶行为的定义会内化为青少年自身的定义并影响他们的行为,青少年会以一种与自己的定义相一致的方式行事,对于酒后驾驶中立的或赞同的态度会增加青少年酒后驾驶的可能性。根据Monroe(2004)的研究结果,青少年吸烟的频率随着他们对吸烟的态度而变化,当他们的态度越倾向于吸烟时,吸烟的频率就会越高。因此,青少年对滥用药物的定义也会影响他们的药物滥用行为。
三、影响青少年药物滥用行为的因素
青少年药物滥用行为的发生是内在、外在多重机制相互作用导致的,外在因素通过模仿,差异强化等学习机制影响青少年对于药物滥用的认知和态度,根据前文提到的Akers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组要部分,这些外在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青少年接触最多的同伴及家人。因此本文主要讨论同伴,父母以及个人态度对于青少年药物滥用的影响。
(一)同伴
同伴是青少年交流最密切的群体,长期的学校生活使青少年与同伴在一起的时间甚至多于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同伴的行为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青少年。这种影响有多种行为机制,包括为他们提供药物滥用的机会,模仿药物滥用行为,歪曲对药物滥用的认识等。青少年普遍希望自己合群,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青少年为了与同伴相似,通常会模仿同伴的行为。国外有许多研究发现,青少年吸烟、酗酒和药物滥用行为受到同伴的影响。Akers et al.(1979)提出对酗酒影响最大的是接触喝酒的同龄人。在中国内地的研究中,李丹(2015)在研究长春市青少年毒品犯罪现状时发现,78.4%的青少年第一次使用毒品是受到朋友的诱导。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得知同伴会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也会影响青少年对药物滥用的态度和行为,这一结果符合Akers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父母
父母对青少年药物滥用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父母本身存在药物滥用行为,青少年通过模仿家长的行为沾染了药物滥用。Brook等(2001)的研究提到使用非法药物的青少年很可能父母或其他家人也存在使用非法药物问题。这一结果与其他研究人员在美国调查的父母与孩子在药物使用方面的相似性是一致的。青少年在药物滥用初期内心是很矛盾的,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是想戒也戒不掉,而父母的错误做法正好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些正当性的借口,越陷越深。二是家庭关系不和谐。在我国青少年药物滥用的研究中,康均心,夏婧(2012)认为,导致青少年药物滥用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冷漠和疏离;父母施加的压力和父母树立的错误榜样。在中国的家庭教育文化背景下,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父母的行为,观点和教育方法会直接影响青少年对药物滥用的认知和态度。因此Akers的社会学习理论在大陆同样适用。
(三)个人态度
除了以上两个重要的外在因素,青少年的自身因素对药物滥用起到决定性作用。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如果青少年对行为持积极的态度,如认为药物滥用能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时,他们具有药物滥用的倾向;如果青少年对行为持反对的态度,如对药物滥用充满厌恶或恐惧时,他们没有药物滥用的倾向,会自觉地远离这种行为。Brook等(2001)发现青少年不符合常理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冲动,叛逆等人格特质对自身的药物滥用行为有直接影响。龚洁(2007)随机抽取武汉市不同学校的3018名学生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填写匿名问卷,结果表明有药物滥用倾向的青少年吸毒倾向的风险是没有这一倾向的青少年的14倍。因此在教育青少年时,除了改善青少年周围的环境,还应从内在弱化青少年对药物滥用的积极评价,加强负面评价。这一结果符合Akers的社会学习理论。
四、避免青少年药物滥用的对策
对于青少年药物滥用的干预预防必须充分考虑青少年的外在环境,青少年可能接触到有药物滥用行为的同伴或家人,并模仿他们的行为,同伴、家人对药物滥用的正向评价会影响青少年对药物滥用行为的价值判断。因此,对青少年药物滥用的干预措施必须正确处理青少年与外在环境的关系,加强青少年抵御诱惑的能力。
(一)培养同伴辅导员
青少年有强烈的合群意识,当青少年在同伴团体中参与度高,同伴对于药物滥用的接受度又比较高时,该青少年与团体中其他成员均药物滥用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青少年避免不了参加同龄人群体,参与同龄人群体能让青少年有很强的归属感,因此对青少年的正确教育不应阻止其参加同龄人团体,要让他们对同龄人团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当同龄团体的行为与思想符合社会规范时,团体的感染力不仅能帮助青少年共同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能有效节约社会资源,充分利用了课余时间,弥补课堂时间有限的不足。对于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严重的青少年来说,同龄人对其进行鼓励教育是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发展在青少年团体中有较强号召力,作风优良,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这些学生自身具备的人格魅力使他们在青少年团体中很受欢迎,容易成为其他青少年模仿的对象。因此经过科学的训练,指导,他们完全能胜任同伴辅导员的工作。利用他们的影响力与其他青少年交流知识,鼓励他们抵制药物滥用,潜移默化地改善他们对药物滥用的态度和行为。
(二)优化家庭教育
家人的态度对于正在成长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而言,不管是良好行为的养成还是不良习惯的改正都扮演着关键角色。在中國,大多数家长更注重学校教育,会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孩子在学校取得的成就上。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根本不可能有药物滥用的机会。而事实上,造成青少年药物滥用的原因是复杂,多方面的。父母的高要求高期待,过分溺爱都有可能为青少年埋下药物滥用的种子。因此,家长应充分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表现,防止孩子对非法药物产生依赖,对于已经有药物滥用行为的青少年,家长应协助社会机构帮助青少年戒毒。Capaldi等(2008)指出父母监控可以起到减少青少年饮酒次数的保护作用,父母减少青少年与同伴一起酗酒的机会可能是最重要的预防策略。父母监控的保护作用也表明健康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药物使用行为是有益的。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会出现逆反心理,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应多谢关怀和理解,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另一方面,家长也应对目前我国青少年药物滥用的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规范自己的言行,为青少年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三)提高青少年的认知能力
一项以湖北省黄石市高中生为研究对象,调查2015年青少年对药物滥用的知识和态度的问卷显示只有43%的学生认为成瘾也属于药物的一种不良反应;关于药物滥用的一般常识,平均正确率只有61.6%(吴伟,胡岗,张云,刘丹,2015)。这一结果表明青少年对药物的成瘾性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药物滥用的认知情况不容乐观。缺少相关的知识,会使青少年的好奇心更强烈,在面对诱惑时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造成严重后果。加强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可以改变他们对药物滥用的态度。学校的预防教育大多以恐吓教育为主,强调告知青少年药物滥用会带来的危害及惩罚,但是仅仅靠恐吓教育的方式并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国外有学者建议应传授青少年防御技能,社会规范并培养青少年的社交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除了教育青少年如何拒绝药物滥用,还要让他们了解同伴及家人在药物使用方面的影响。结合Akers的社会学习理论,同伴及家人是差异接触,模仿,差异强化,定义的来源,拒绝药物滥用的诱惑有利于青少年接触正确的药物使用行为,模仿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榜样,强化反对药物滥用行为的观念,内化为反药物滥用的定义。因此当务之急应该是让青少年掌握反对药物滥用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来自外界的诱惑。
社会学习理论使用差异接触,模仿,差异强化,定义四个概念解释了青少年学习到越轨行为的进程。这一理论认为青少年的偏差行为是从与同龄人,家人的互动中习得的,因为从这一互动中青少年获取了认同越轨行为的价值观,具有偏差行为的同龄人和家长倾向于支持青少年参与这些越轨行为,因此青少年很容易受到这些价值观的影响,强化了越轨行为,这些同伴和家长的行为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而成为青少年模仿的榜样。结合这一理论,以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为基础可以得出结论,青少年在以下情况下更容易药物滥用:当青少年接触药物滥用的同伴或家人时;当青少年有更多的机会模仿同伴或家人的药物滥用行为时,当青少年的药物滥用行为被同伴或家人正向强化时,当青少年对药物滥用行为有一个正向的或中立的定义时。因此,Akers的社会学习理论同样可以适用于中国大陆的青少年药物滥用行为。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可以制定更有效的预防策略,针对影响药物滥用的因素,培养同伴辅导员,优化家庭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可以是被考虑的预防方法。预防青少年药物滥用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积累实践经验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Akers,R.L.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crime.In Suzette Cole(Ed.),Criminological theories:Bridging the past to the future,(pp.135-143).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2002.
[2]Akers,R.L.,Krohn,M.D.,Lanza-Kaduce,L.,& Radosevich,M.Social learning and deviant behavior:A specific test of a general theory.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79:636-655.
[3]Brook,J.S.,Brook,D.W.,De La Rosa,M.,Whiteman,M.,Johnson,E.,& Montoya,I.Adolescent illegal drug use:The impact of personality,family,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2001,24(2):183-203.
[4]Capaldi,D.M.,Stoolmiller,M.,Kim,H.K.,& Yoerger,K.Growth in alcohol use in at-risk adolescent boys:Two-part random effects prediction models.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2009,105(1):109-117.
[5]DiBlasio,F.A.Drinking adolescents on the roads.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986,15(2):173-188.
[6]Monroe,J.Getting a puff:A social learning test of adolescents smoking.Journal of Child & Adolescent Substance Abuse,2004,13(3):71-83.
[7]Sellers,C.S.,Cochran,J.K.,& Branch,K.A.Social learning theory and partner violence:A research note.Deviant Behavior,2005,26(4):379-395.
[8]龔洁.武汉市青少年药物滥用模式及以学校为基础的干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9]康均心,夏婧.青少年犯罪的高危因素及其防控措施——以青少年吸毒为视角[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2,21(2):30-37.
[10]李丹.长春市青少年毒品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以朝阳区为例[D].吉林农业大学,2015.
[11]时勘,邱晨,江南,高利苹.基于Akers社会学习理论的司机超速驾驶的影响因素研究[J].人类工效学,2012,18(1):50-53.
[12]吴伟,胡岗,张云,刘丹.黄石市青少年药物滥用情况的调查与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5,31(6):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