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春萍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对乐观信念的作用深信不疑,在网络上也随处可见“乐观是成功之源”、“只要乐观,就能成功”、“宇宙是有引力的,你乐观了,好事就被吸引来”等等类似成功学观点的心灵鸡汤。然而,我们过分高估了“乐观即可带来成功”这一信念的作用。一项来自犹他大学的最新研究发现,人们喜欢乐观信念可能是因为相信它会提高我们的成就,实际上,我们可能过分高估了乐观能给成功带来的作用。
如此推崇乐观信念
乐观信念为何备受推崇?许多心理学研究者试图对此做出解释;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些研究也验证了乐观的好处。比如,通过积极思考可以改善人们的社会关系,提高幸福感和健康水平等;另有研究者发现乐观信念可以促使人们形成趋近取向,使得人们更努力地向目标靠拢,而不是选择回避,因此也更有可能成功;还有一个大家普遍认同的原因,或许在于人们相信乐观信念可以提高个体的表现,更好地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成功,这也就是乐观提升表现假设。
为验证人们相信该假设是人们推崇乐观信念的原因,研究者进行了如下的实验研究:
研究者通过网络招募了305名被试。实验分两步进行:首先:被试会随机读到一个关于决策的故事。Jane获得了一笔遗产,同时,她拥有该生意的主导权,可以自行决定公司的发展方向,制定公司决策等;她想将这笔钱投资做生意,如果成功,会获得巨额收益,而一旦失败,则将完全失去这笔钱。
接下来,研究者会告诉被试——故事中主人公Jane投资该生意的实际成功率为70%,但是Jane自己并不知道。分别让被试猜测——当Jane认为她的成功率为85%、70%、55%时,他们认为Jane最后成功的几率。
其中,85%对应Jane为乐观的信念,70%对应准确,55%对应悲观。通过比较不同乐观水平下,被试认为Jane成功的不同可能性,来验证研究者的假设——人们是否认为乐观的信念会带来成功。
结果显示:故事中人物的乐观情况主效应显著,即相比悲观和准确,当被试得知故事中的主人公拥有乐观信念时,会认为其更可能成功。
该实验说明:人们相信“乐观信念会促进人们成功”的观点,也验证了乐观提升表现假设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被高估的乐观信念功用
上述实验验证了“人们相信乐观信念会提升我们的表现,让我们更成功”这一信念的存在,也是人们推崇乐观信念的原因。可这一信念的真实作用如何呢?我们对乐观信念的作用是否存在盲目崇拜呢?另外,有研究者发现,自我效能(人们对自己能力的主观判断,也即自我能力感)会影响人们在完成任务时的努力程度和坚持度,但不会直接影响人们的任务表现。而乐观信念和自我效能之间密切相关,乐观信念的作用会不会也和自我效能的作用类似呢?研究者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
研究者在网络上招募了150名被试,分为参与组(即真实参与实验任务)和观察组(了解参与组情况,并进行预测)两组。
参与组被试共经历两个步骤,第一步,研究人员发放给参与组被试5张人物照片,让被试猜测照片中人物的年龄。填写完毕后,研究人员随机将被试分配为高/低乐观两组(和他们猜年龄的表现无关);研究人员告诉高乐观组被试,根据刚才的测试,我们认为您在真实测试中的正确率为70%,而低乐观组则被告知正确率为30%。第二步,告诉被试正式任务开始,给被试10张人物照片让其猜测年龄。通过比较高、低乐观组被试的答题正确率来验证乐观信念的作用。
对于观察组的被试,研究人员详细介绍了参与组情况,并让他们推测参与组被试在正式任务中的正确率。
结果显示:参与组中,高、低乐观信念并不会直接影响人们的任务表现,高乐观组的实际表现并没有比低乐观组更好;而观察组中,人们却普遍推测高乐观组的任务表现会更好。
该结论说明:乐观信念的信念并不会直接提升人们的实际任务表现,反而是人们高估了它的作用。
适当悲观或更易幸福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吉布森和圣布玛托博士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赌博者的赌博行为进行了心理层面的分析。在综合分析了308位志愿者的答卷后,他们发现,悲观主义者中有61%的人会记起最近赌博时失败的教训,并在以后的赌博中相应调整自己的策略。与此相反,乐观信念者则更容易回忆起成功时的景象,从而忽略了眼前已经显露的败迹。他们由此推定,悲观主义者更会理财赚钱,因为他们天生谨慎,不会对必败无疑的事物浪费金钱和精力。
耶鲁大学所做的一项研究也显示,乐观信念者要比悲观者多活7年半。看来,在悲观和乐观这个问题上,还需要一点中庸之道。如果你认为自己每次都会赢,那你只会失望。如果你小心翼翼,并且做了该做的事情,就会意外地获得正面结果。心理学家发现,在职场中,悲观一点好处多多。
从事风投工作的小尹就是这样的人。“无论什么情况下,我都不会将形势看得那么乐观,总会预想事情进展到某种程度就可能出现某些问题,或者我们可能完不成业绩。”小尹说,同事私下叫他“悲觀主义者”。
事实上,所谓的悲观主义者并非人们想象中那样消极。悲观的情绪很可能比乐观信念更具适应性。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对类似赌博实验的成功概率进行预测时,悲观者预测的数据较之乐观者要准确得多。因此,悲观者更有可能做出正确决策。
悲观情绪之所以具有适应性,是因为他们对压力和危机更敏感,因而常常会未雨绸缪。在优胜劣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危机感是人类以及其他动物赖以生存的心理基础。它能帮助人们调动身体和心理的能量,赢得较高的绩效。
同时,悲观者对挫折有所预期,更易于积极应对。相对而言,盲目乐观者很容易在危机来临之前高枕无忧;当危机到来时,他们就只好如寒号鸟一般,只剩下念叨“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而等到危机过后,盲目乐观者难以从中吸取教训。与此相反,悲观者对过去的痛苦往往有着更深刻的记忆,也因此反易于从挫折中获得成长。
不过,悲观必须要适度。过度悲观者将未来视为危机四伏的不归路,判断力又走向了盲目的另一端,他们觉得一切行动都于事无补,因而可能消极应付。而且持续的悲观,也会使得能量大量消耗。在职场上把弦绷得很紧的人,最好能够在工作以外,找到自己完全放松的港湾。
乐观悲观不如客观
根据上述研究,我们并不是想得出“乐观对人们的表现并没有促进作用”这样的结论。作为积极心理学一直倡导的乐观信念,已有大量的研究佐证“乐观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幸福感,促进成功”,而研究却证实了,乐观信念并不是我们实现成功的决定因素。研究者一方面验证了自己的疑问,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盲目崇拜乐观作用信念”的偏见和误差,反而可能导致我们忽略现实,减少风险防范,成为阻碍我们成功路上的“陷阱”。
因此,做一个客观的乐观信念者,才是我们面对工作生活的正确态度,笔者总结9种方法,希望对培养我们客观的乐观信念有所帮助:
在任何困境中都要去发现潜藏的机遇。要专注于积极的一面。例如,一个人在车祸中失去了左臂。没有什么比这个更糟糕的,可幸运的是,他还活着,还有一条右臂。客观地看待眼前的困境,抓住一切潜在的机遇,充满希望地、自信地去努力拼搏,最漂亮的彩虹往往都会在最猛烈的一次狂风暴雨中诞生。
处在积极乐观的人的包围圈之中。乐观信念是一种习得的习惯,且是具有感染力的。和积极的人相处,你也会被他的积极心态所感染。然后,你再以这种积极的态度,或以言语,或以行动去感染身边的朋友、陌生人,如,把停车位让给别人,或是让购物数量更少的人排在你前面去结账。善待他人,这一简单的举措能让你立刻拥有好心情。
给予爱,接受爱,培养爱。爱是每一个人都愿意付出一切去获取的一样珍宝,不过,给予爱和接受爱都是不花费你分文的举措。爱是一座永不枯竭的矿藏,无论何时,它都可以在家人、朋友和陌生人间被传递。它让我们产生积极的情绪并采取积极的行动,这就像是一个抵御消极情绪的防护罩。爱就是宽恕、治愈、鼓舞和激励他人的一种力量。
实事求是,预见到人生的起起伏伏。要做到100%的积极乐观,就好比是只有潮起而没有潮落的海洋那样。但是,一旦我们意识到了潮起与潮落都是同一片大海的组成部分之后,我们就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世事。做好迎接最坏结果的准备,但要期待著最好结果的发生——前者让你保持冷静,后者能体现出你的积极乐观。
以一个微笑或一句积极的话来鼓舞自己。用积极的话语来激励自己。你可以把鼓舞人心的格言警句写出来贴在你经常照面的地方,如卫生间里的镜子上、柜子里或电脑显示器上。
把精力放在你所能掌控的事情上。接受你无法改变的事情,要知道,选择权总是在你手里的。现在的工作令你感到非常失望吗?那就去找一份新工作。还未做好离职的准备?因为退休金储蓄补贴和假期?那你就应该为这些原因而欢呼庆祝,同时也不要忘了是你自己选择要留下的。
回味你生命中一切的欢乐。开始一趟美妙的心情之旅,记录下你所取得的一次次小成功,并庆祝你的胜利。你应该在笔记里记录下人生中欢快的那些往事,以备你心情低落时翻出来看看。
接受人生中没有什么事是恒久不变的这一事实。不论当下的情况是好是坏,它都会发生改变。
活在当下。只需八秒左右的时间,要是你全神贯注地去接受新的信息片段的话,你就能永远记住它。所以,不要让生活点滴轻易地从你手心溜走。你不该沉沦于过往,也不该对未来忧虑重重,只需脚踏实地地提升自身实力,不懈地向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