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宏
随着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企业对技术工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增强中职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笔者基于职业教育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针对中职学校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旨在为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一、学生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与企业负责人、实习教师、班主任等人员座谈,发现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实习教学、顶岗实习、就业等环节中,与普通高职院校学生相比较明显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用表达能力较差
由于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侧重于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淡化了语文课程职业素养的学习,进而表现在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水平、文字组织等方面的不足,最为明显的体现在个人简介的书写和面试方面,错字百出,表达时明显字不达义,这些成为制约学生发展的瓶颈。
2.不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在中职学生群体中,学生之间打架、家庭关系和师生关系紧张等问题比较普遍,学生不会灵活地处理各种关系,面对问题容易情绪化,缺乏理性思考,从而造成了许多难以预料的后果,这也造成了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
3.继续学习能力差
基础知识薄弱是学生厌学的关键因素。中职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职业规划不明确,对未来的发展迷茫;就业后安于现状,缺乏再学习的能力和动力,长此以往导致发展空间有限。
4.自我定位不准确
90后和00后一代以独生子女居多,家庭对他们的溺爱造成了不少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不能安于从事一线劳动。据统计,有70%以上的职业学校学生频繁出现跳槽的情况,有80%以上的学生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究其原因,学生普遍缺乏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和科学评价,缺少爱岗敬业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这与学习时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安排教学内容,采取合理的授课模式是改变中职学生现状的关键环节。在语文课程授课中,学校规划语文课程的顶层设计方案,将原来的4学时调整为8学时,并由原来的两学期课程调整为四学期,加大了课程所占学时的比重。笔者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教育。
1.开设国学诵读内容
在第一学期,根据授课内容添加《弟子规》《三字经》《劝学》等国学诵读课程,鼓励学生在晨读和晚自习期间诵读相关内容,再组织班集体之间开展诵读比赛。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有助于树立“眼中有人、心中立人”的良好习惯,对学生建立良好的素养意义重大。
2.开设文学欣赏课
在第二学期,鼓励学生开展文学阅读课,选取高质量的文章师生共同鉴赏和讨论。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选取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汪国真的《热爱生命》、毛泽东的诗词等内容,让学生爱上阅读课、爱上文学、爱上艺术,从而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用美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问题。
3.开设应用文写作
在第三学期,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将常用到的如通知、请假条、留言条、借条、倡议书、求职简历等公文的写作格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避免出现学生不会写假条或个人简介的尴尬局面。该教学内容的开展,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4.开设辩论赛
在第四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文学能力,适时围绕热点话题开展辩论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选取了“景区门票提價的利弊”“二胎政策的利弊”“校园里布置无线网络的利弊”等热点话题展开讨论,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更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强化交际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三、总结与感悟
语文课程是中职学校基础课程的关键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交际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中职语文课程不仅要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只有将语文课程内容转变成未来发展的工具书,教师以此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课程的价值。
(作者单位:山西省忻州市第一职业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