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升级进程中技工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2017-08-31 15:53曹卫国
职业·下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技能型高技能技工

曹卫国

近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确定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战略决策。拟用10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45年,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稳步实施,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会进一步加快,从而对技能型人才带来重大的影响和需求。然而,技能型人才短缺,恰恰是制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以,研究技工教育如何顺应制造业升级趋势,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意义重大。

一、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技工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一是总量和比例大幅提升。截止2015年底,全国技能型人才总量达到1.65亿人,高技能人才达到4501万人,比例达27.27%。二是技工院校人才培养能力明显增强。共有387所、183所、350所技工院校分别获得中职基础能力、中职示范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支持,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达70亿。三是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累计向社会输送560万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97%以上。四是以赛促教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十二五期间,全国共有5000万职工和学生参加各类竞赛,1400多名优秀选手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賽上,中国获得了5个项目金牌、6个项目银牌、3个项目铜牌、12个项目优胜奖的历史最好成绩。

毋庸质疑,“中国制造”要靠中国技术工人造,但“中国制造”与高技能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一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逐年下降,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技能型人才供给矛盾日益突出。以广东省为例,全省人力资源市场技能型人才的总体求人倍率超过1.4,月均供求缺口超过17万人次,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达1.6,其中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达更达到2.1。二是高技能人才总体比例偏低。广东省作为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大省,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7.1%,而在德国,仅高级工的比例就高达35%~40%。三是产业工人整体素质需进一步提升。中国劳动力平均教育年限10年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为16年,劳动力素质难以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四是技能型人才地位、收入仍需提高,传统理念对高素质人才进入制造业仍产生影响。

二、制造业升级给技工教育创新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我国制造业发展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总体要求,采取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中小企业协调发展、优化产能布局等措施,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将给技工教育发展带来“四大机遇”,使其进入新一轮发展机遇期。

1.创新驱动、结构优化需要技能型人才有效支撑

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引擎,不仅会带来传统制造领域的生产率提高,还会带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随着新材料、新能源、新设备的出现和应用,将创造大量的新技术岗位,带来大量高层次技能型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优化结构升级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中心任务。技术进步在淘汰旧的就业岗位的同时,在新的领域创造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从而带来高技能型人才需求。所以,制造业结构升级将带来技能型人才的高移,只有正确解决好产业升级与人才升级关系,才能确保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充分就业。

2.产业重构、布局优化需要职业培训规模发展

在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和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双向挤压”背景下,我国制定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引导产业合理有序转移,推动东中西部制造业协调发展。但是,由于从业人员居住环境相对固定,技术工人无法与产业同步转移。产业转出后,由于转出的产业属于落后淘汰的产业,将会出现这类技术工人供大于求。同样,产业转入后,由于转入的产业是区域新发展的产业,将会出现这类技术工人的供不应求。所以,技能型人才能否满足技术进步和制造业升级的需要,主要取决于新岗位所需要的技术升级与劳动者实际的技术升级之间的时滞长短。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大力发展职业培训事业,以满足技能型人才转岗的需要。

3.质量为先、人才为本需要技能人才质素提升

质量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内核,而高质量的产品需要具有高超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产业工人。德国坚持学校和企业“双元制”教育模式,培养了众多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打造了具有工匠品质、世界认同的“德国制造”。同样,我国技工院校依托行业背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具备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和条件。“质量为先、人才为本”对技工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4.重点领域、战略产业需要技工院校专业对接

中国制造确定了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10个重点领域,引导社会各类资源聚集,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各区域将会结合本地区资源和发展确定重点发展的领域。技工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教育类型,必须与区域产业结构对接、与中国制造重点领域、战略的产业对接,才能保障技工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功能和定位,才能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制造业升级背景下技工教育发展策略

中国制造把人才强国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前提,加快培育制造业需要的各类人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技工教育要抓住制造业升级带来的机遇,明确战略定位、做好顶层设计、提高社会地位,全面推进技工院校改革,主动对接、积极服务、有效支撑中国制造。

1.明确战略定位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制造业升级背景下,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这需要一支创新型的科学家队伍,更需要一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没有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很难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所以,各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技能型人才培养上升为区域战略。特别是在技能人才价值尚未得到全民认同的形势下,进一步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的环境,引导全社会切实转变价值观、人才观,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能的良好环境,营造学术型、技能型两类教育同等重要、两类人才同受尊重的良好社会氛围。endprint

2.做好顶层设计

在国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技工教育需要结合自身教育规律,做好顶层设计,构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一是建立人才培养评价标准。构建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符合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现代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引导技工院校按照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的要求,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二是建立普职互通、技专对接的“立交桥”制度。重点加快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与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相互衔接制度,畅通技能型人才成长通道。三是构建“一体化”的教学管理配套制度。重点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的教学管理配套制度。四是明确技工教育“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和鼓励政策,创新“一体化”教师聘用制度,鼓励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教师。

3.提高社会地位

这些年,各级政府都出台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文件,技工教育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然而,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不高的现实,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家庭、学生对技工教育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技工教育的弱勢地位一时难以扭转。广东省制定了“取得高级工、预备技师职业资格的高级技校全日制毕业生,等同于全日制高职(大专)毕业生享受相应政策待遇”等政策,从而打破技工院校毕业生成长通道的“隔离墙”。但社会观念的改变不会一蹴而就,真正克服“根深蒂固”的思想偏见,还需各部门再接再厉,通过反复实践和探索,多部门有效配合、协同推进,方能在整个社会形成“职业不分贵贱”“不唯学历唯能力”的社会风尚。

4.加快院校改革

技术工人是“2025中国制造”的“基石”,技工院校则是培养技术工人乃至大国工匠最初的园地。应对制造业升级,技工院校需要进一步推进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1)坚持产教融合,培育和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制定校企合作制度和相关扶持政策,重点推行“校企双制”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与企业通过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技师研修、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项目等方式,深化合作层次和内容。通过建立校企合作联盟、共建生产实训中心等形式,形成“校中厂”或“厂中校”,与企业共同确定培养目标,联合制订培养计划,推动产教学三位一体,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在企业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建立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制度。通过企校合作等方式,对企业新招用人员和新转岗人员开展新型学徒培训,探索企业职工培训新模式。

(2)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与产业升级契合的专业体系。加强专业建设是技工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举措和重要内容,是服务产业发展和制造业升级的重要载体。优化专业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要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将工匠精神教育纳入技工院校必修课,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重点围绕工业机器人、机械自动化、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专业领域,定向培养高技能人才。二要注重品牌特色专业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和雷同。以广东技工院校为例,招生专业500多个,专业设置重复达68.7%,模具制造和设计、汽车维修和检测、电子商务、会计等重复设置严重,而制造业重点建设行业和战略性新产业相对较少。总之,技工院校要结合区域产业、自身实际,在专业内涵和特色上下工夫,培养特定专业领域的技能人才,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3)提高办学层次,努力提升高技能人才比例。随着制造业升级,产业结构越来越高级化、知识化、复合化,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技能结构越来越高,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步高移。但是,技工院校结构以及高技生比例仍不能满足制造业升级需要。以广东省为例,共有技工院校156所,高级技校48所(含技师学院34所),比例仅为30%,2015年在校生达到60多万人,招生高级工班以上学生占总招生数的44%。所以,技工院校要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比例。要进一步调整高级技校、技师学院招生对象,扩大对高中以上毕业生的招收比例,重点培养高级工和预备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此外,伴着技工教育国际化步伐,技工院校要积极探索和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如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契机,对接国际标准,将优秀选手的培养模式转化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4)拓展职业培训,服务产业发展总体布局。产业重构、优化布局和产业转移给职业培训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是教育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共同要求。技工院校要充分依托学校人才培养能力、教学场地、设施设备、师资队伍等资源和条件,走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元合作培训之路。依托学历教育的资源和优势,大力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产业劳动力转移、毕业生就业创业、社会人员资格鉴定等社会化职业培训,努力将我国“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服务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

四、小结

《中国制造2025》必将加速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国经济步入创新驱动发展新常态,而技能型人才作为“2025中国制造”的“基石”成为该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技工教育要充分认识制造业升级带来的战略机遇;顺应趋势,抓住制造业升级需要高技能人才支撑、职业培训发展、人才质素提升、专业有效对接等“四大需要”;结合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和存在问题,明确技能型人才战略定位、做好顶层设计、提高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技工院校要坚持和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和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与产业升级契合的专业体系;提高办学层次,努力提升高技能人才比例;拓展职业培训,服务产业发展总体布局。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助推中国制造优化升级。

(作者单位:广东省轻工业高级技工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技能型高技能技工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从技工到英雄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ZPSTUDIO TOOLS与意大利技工共同制作的手工艺品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拓展技工教育发展空间
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