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娟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对“核心素养”的测评。合理有效的测评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先前能力,掌握学生的能力发展信息,从而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订制个性化的能力发展方案。同时,测评的过程本身就是发展的过程。通过测评,学生可以及时获得关于自己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更有目的性地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其自我反思和管理能力得到加强。测评的关键在于,将“核心素养”规范和细化为具体的能力标准。
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于2003年起陆续颁布了核心课程的国家教育标准。这些标准是“核心素养”与学科内容结合形成的能力要求。在这些要求的框架内,学科教师在学科层面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进行测评。然而,“核心素养”的测评不应只局限于单门学科,学生应该被作为一个整体人格得到全面综合的考量。鉴于此种情况,德国一些联邦州和城市开发出专门针对核心素养的测评问卷,作为对学科测评方法的补充。这些问卷与学科内容无关,是基于“核心素养”标准化界定的能力测评。本文对德国“核心素养”测评的实践经验加以介绍,希望能对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所启发。
一、如何测评“核心素养”
在德国,无论是国家教育标准,还是各联邦州教育教学大纲,都建立在对“核心素养”相同的界定之上。“核心素养”意味着个人身上具备的、能够保证个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关键能力。基于德国著名心理学家韦纳特(Weinert)对能力的定义以及德国教育学家莱茨(Reetz)建立的关键能力模型,“核心素养”被划分为自我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自我能力是指个人能够对自我的生活及发展做出思考和判断,并根据发展目标的推进管理监督自我。社会能力指的是,个人能够理性且负责任地参与和构建社会交往,完成社会合作。方法能力指,个人能够采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有计划地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专业能力是个人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处理问题和作出思考判断的能力。前三种被称为跨专业能力。它们是习得任一专业能力的前提条件,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
为了全面客观地测评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德国主要从学科和跨学科两个层面来实施“核心素养”的测评。人的能力是潜藏的和无形的,测量起来难度较大。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能力的构成及其测评标准作准确定义。无论是学科层面还是跨学科层面的测评,都建立在细致清楚的测评标准之上。学科层面的能力标准依托具体的学科内容生成,可以细致到一个教学单元乃至一节课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跨学科层面的测评标准则建立在对“核心素养”的能力构成元素及其行为指标的标准界定之上。
1.学科层面对核心素养的测评
能力表盘是目前许多德国学校采用的学科层面的能力测评方式。该表盘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以“我会/能……”的口吻向学生提出能力的期望和要求。这些能力是学生通过一个课时、一个教学单元,甚至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学习应该掌握和具备的。表盘由能力元素和能力等级两部分构成。能力元素是“核心素养”与具体学科内容融合之后的微观产物,能力等级则一般分为三到六级不等。能力表盘没有固定的模式,由各所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集体开发而成。其中规定的能力要求既遵照国家教育标准和州教学大纲,又体现出学校自己的发展特色。以巴登-符腾堡州一所小学的语文教学为例。该小学将一至四年级的能力要求分为八个等级,每个年级有三个能力级别。各年级的能力表盘详细列明了学生在完成该学年学习后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以下“小学一年级语文能力表盘”能让我们比较直观地了解这种测试方式。
为了让学生明白每一项能力要求具体指的是什么,能力表盘中的各块区域都配有相应的习题和任务库。借助这些任务,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能力水平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在构思课堂教学前使用能力表盘评估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学生在学习开始前知晓了学习的具体要求和期望,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学习结束后,能力表盘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下一步教学工作提供指导信息。如下图:
2. 跨学科层面对“核心素养”的测评
学科层面的能力表现囿于专业知识和学习兴趣等因素的限制,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了客观全面地把握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德国一些地方政府的教育研究院致力于从跨学科层面整体地测评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这一方面,汉堡市是德国地方代表中的佼佼者。汉堡教育监控和质量发展研究院为4至16岁儿童及青少年开发出专门针对“核心素养”的测评问卷,主要测评学生的跨专业能力。
“核心素养”是潜藏的深层次结构,其必定通过行为表现这样的浅层结构反映出来。为了准确评估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对特定能力的行为特征作出标准化规定。汉堡的“核心素养”测评问卷就将自我能力、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这三大跨专业能力分别细分为八个能力元素。
能力领域与能力元素
但是,因为对不同年龄测试者的能力要求在程度上有所差异,故行为特征也有少许不同。如上表所示,小学一到四年级的学生在沟通能力上应该具备的行为特征有:能夠发起和维持对话,能够恰当地参与课堂对话,能够倾听他人、对他人的意见作出回应,并且也能够恰当客观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与之相比,五到十年级学生除了能够做到以上这些,还应该能够进行以结果为导向的客观论述。
测评问卷有教师测评和学生自评两种形式。对于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测评采取两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自评问卷类似能力表盘,采用第一口吻在每一个能力元素后面附上相应的行为特征。比如,“基本的自信”应该表现为,“当我计划做某件事时,我知道我能完成我的计划”。依据这些简单的表达,学生可以比较客观地对自己的情况作出判断。在测评之前,教师必须为学生讲解测评的能力标准和行为特征,确保每名学生对测评问卷不留疑惑。最后,学生自评和教师测评的结果被放在一起进行比照。教师会把自己对学生的评估结果告知学生,并阐释其中的原因。对于两种测评结果中出现的不一致的地方,教师会和学生,甚至家长进行沟通,找出矛盾所在。endprint
跨学科层面的测评主要由跟班教师执行。为了记录学生的能力发展,测评会在一学期内实施多次。测评时间可由学校统一决定,也可由各班级自行安排。跟班教师和学科教师组成班级评委会,将跨学科层面和学科层面的能力测评结果进行汇总讨论,力求得出全面客观的“核心素养”测评结果。借助这一结果,科任教师和跟班教师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共同谋求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
二、德国测评“核心素养”的未来走向与启示
测评在“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现有的测评经验,德国将会继续开发核心素养测评的混合模式,加强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的相关培训。
目前,“核心素养”测评模式较为单一,主要采取的形式就是问卷,如能力表盘和跨专业能力测评问卷。但是,能力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演变的过程,对其进行测评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未来有待开发丰富多样的测评形式供测评者选择和组合。“核心素養”观察报告就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测评者可以就某一项任务,对测评对象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观察分析,在此基础上撰写观察报告。报告撰写者应根据“核心素养”的构成评价测评对象在各项关键能力上的发展情况。作为个人的档案资料,各种测评结果应该记录和保存,并被建成“核心素养”发展的信息链。根据这些信息,个人在上一个学段或上一所学校的发展情况就会一目了然地呈现在教师眼前。这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十分重要。此外,各级各类学校以及专业还可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形成丰富多样的核心素养发展特色和测评模式。
另外,教师以及教育管理人员均应被纳入到“核心素养”的测评过程中来。加强这些人员对于“核心素养”的认识,提高他们对能力导向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生活的构建能力以及学生评估技能,对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至关重要。
尽管如此,在利用测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当中,德国还是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应该建立统一明晰的测评标准。无论是学科层面的能力表盘,还是跨学科层面的能力测评问卷,都是基于对“核心素养”的统一界定。能力表盘以国家教育标准为框架,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对学生某一阶段内应该掌握的能力作出了明确细致的要求。跨专业能力测评将每一种能力分解为可以测评的单个元素,并为每种元素规定好应有的行为特征。统一明晰的测评标准使得测评更加清晰透明,也为教师与学生及家长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有力依据。
其次,应该采用双轨结合的测评形式。测评采用学生自评加教师测评双轨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有利于他们建立学习自信,更加客观清晰地剖析自我,找出自我发展的不足之处。同时,自我评估的结果也是教师认识学生的一个窗口。教师可以将他眼中的学生和学生眼中的自己进行对比,得出更加客观全面的学生镜像。
第三,要建立健全长期深入的对话机制。“核心素养”测评建立在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长期深入的对话机制上。教师就测评结果与学生及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尤其是关于学生自评与教师测评相左的地方。借助这种对话机制,学生的自我认识更加明晰,自主积极性得到增强。教师也从家长那里获得更多关于学生的背景知识。在积极有效的沟通下,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制订出适合学生个体情况的能力发展方案。
第四,在基础样板上的灵活变动。汉堡教育监控和质量发展研究院开发的跨专业能力测评问卷只是为汉堡的学校提供了测评的基础样板。不仅能力表盘因课程内容和测试单位(学期、单元和课时)而异,跨专业能力测评问卷也因各学校发展情况和能力培养重心不一而不同。各所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特色,在基础样板上作灵活调整。问卷模板中规定的能力领域和能力元素是测评的最低标准,学校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对其进行扩充。至于测评周期、测评结果公布等事宜,也均由学校委员会自行决定。
当然,我国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应该是,加快落实和细化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标准及行为指标。只有规范了评估标准,教学大纲、教材编写以及教师教学等诸多工作才能做到有据可循,有理可依。中国的学生和家长也才不至于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面前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作者单位:泰州学院)
责任编辑 刘玉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