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章明
本期,我们关注国际课程重构中心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规划。国际课程重构中心号称重构课程,实际上只提出了未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而需要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尽管如此,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核心素养”是什么和怎么做的思考,这将有助于我们的思考与行动。另外,德国测评“核心素养”的经验也可以成为我们发展“核心素养”的行动指南,我们可以向德国学习,建立评估标准,调整教学大纲,更新教材,改进教学。
澳大利亚的梅尔委员会早在1992年就指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许多机会都在现有的课程之中,并不需要对课程进行重大修改。可是,这个观点和这份报告一样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热衷于重组课程而不是优化课程。国际课程重构中心(Center for Curriculum Redesign)认为,21世纪的学习者迈向成功所需要的必备素养已经有了重要变化,教育的标准和评价以及相应的课程和专业发展都需要改变。2015年,该中心的三位专家发表了《四个维度的教育:学习者迈向成功的必备素养》,详细阐释了什么是“四个维度的教育”,建构了一个相对清晰的框架,以期有利于教育者、课程规划者、政策制定者和学习者结合具体情境和未来需要开发课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他们从四个维度想象未来教育的特点,却没有完成课程重构的任务,而只是调整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突出了学生亟需发展的某些关键素养。这样,反而证明了梅尔报告的正确性。
一、从四个维度重构现代课程与教学
国际课程重构中心非常重视“元学习(Meta-Learning)”能力,在此基础上,强调“知识”“技能”和“性格”。从这四个维度重构现代课程,确定新的教学目标。
知识框架方面。虽然芬兰等国家开始将部分课程进行主题整合,但是国际课程重构中心没有放弃学科视角,他们认为完全放弃学科暂时还不具有可行性,未来应该在特定学科范围内,让学生以有意义的方式理解学科的核心内容,提升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加强学习体验。
当下,传统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旧学科中的新科目和主题、现代学科、技能、性格发展、元学习策略等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国际课程重构中心强调,学校教育应该不断强调后者而同步缩减前者的学习时间,使得学校课程能够去粗取精和重构。为了避免学校课程持续性膨胀,知识学习不应该追求更可能多的细节,而应该学习“元概念”或“核心概念”,发挥它们的工具价值,为后续概念或者主题学习奠定基础,注重学科学习的实践性、认知性和情感性。也就是说,学科学习要能够合乎时代需要,及时更新内容,发展高层次思维,特别注重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品格的发展,借以激发学习动机。
技能框架方面。国际课程重构中心认为,学习者深入知识领域,在观念之间形成关联,他们的学习才能得到极大的促进,理解和素养的深度才会得到拓展。经历了这样的学习之后,学习者可以开展进一步的专题学习。更重要的是,这种学习经历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并热爱世界,以开放的心态和多元的视角对待世界,与世界“包括虚拟世界”互动。这些看法,既涉及知识框架,又涉及技能框架。
技能和知识不可分离,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同步培养相关技能。课程重构中心聚焦于“创造力(creativity)”“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互动(communication)”和“合作(collaboration)”。他们强调,创造力是应对日益复杂和不确定世界的最为重要的领导力,包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意生成能力和设计思维力等。“创造力”的习得从记忆、模仿开始,经由变式训练、组合练习、转化实践而走向原创。也就是说,有助于提升创造力的核心知识就是有助于模仿、变化、组合、转化的学科知识。“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要减少事实性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注重专题学习和问题探究,注重观察、体验、反思、推理和交流,以此获得或生成信息,再对这些信息进行概念化、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形成信念,或者變成行动指南,同时,积累元认知知识。“互动”包括沟通、教导、忠告、建立关系和化解冲突等方面,作业互批、同伴互助等都是提升“互动”能力的有效方式。“合作”能力主要体现在责任意识、分享精神、倾听能力等方面,在小组学习或合作探究上表现得非常明显。
性格教育维度。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的调查表明,80%的受访雇主表示,性格教育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100%的受访者反映,教育体系应该采取行动改进性格教育。课程重构中心相信,性格的重要特征包括心智觉知、好奇、勇气、顺应力、道德标准、领导力六个方面,应有针对性的训练。(1)心智觉知训练可以提升注意力和关注度,改善记忆力、自我接纳、自我管理技能和自我理解;(2)好奇心与生俱来,教育首先应该做的是不扼杀人的求知本能,然后才创造条件保持或激发更多的好奇心;(3)勇气的积聚,需要个体发展三种积极的内在特征,即对经验保持开放、尽责以及推动自我效能的自我评价策略;(4)顺应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心,“关爱的关系”“高度期待的互动”和“有意义投入与参与的机会”有利于青少年坚定意志,发展顺应力;(5)道德发展需要通过不同的道德推理阶段,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根据不同的水平判断,可以做出相应的行动——处在前习俗水平的学习者需要服从、惩罚和自我利益导向,处于习俗水平的学习者因寻求人际和谐与认可而服从权威并遵守社会秩序,处于后习俗水平的学习者则具备社会契约导向,坚持普遍伦理原则;(6)现代领导力体现在对关系、集体主义和非权威模式的强调上,它们使决策更细致和深刻,在应对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元学习的维度。在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具备相应的性格品质的同时,学习者还需要学会学习,具备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是高端能力,却并不是不可企及的。“无论学生起始的学业水平是高还是低,元认知都可在当下学习目标的情境中得到发展,并提升他们的学习素养和促进他们的学习迁移。”当然,元学习也即学会学习的理想模式不易出现。学会学习的一般表现是,学习者具有发展的心态,渴望学习,欢迎挑战,在挫折面前能够坚持,将努力看作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必经之路,从批评中学习,从他人的成功与失败处获得教训和灵感。如果学习者能够跳出情境,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策略、过程,及时总结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多次尝试,就有可能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提升元学习能力。再进一步,如果能够将学习当作一种根本性的生活方式,实现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提升学会学习的能力,那么,就有了理想的元学习能力。endprint
二、从发展层面界定真正的核心素养
国际课程重构中心认为,好的教育应该能够培养更有能力和更具幸福感的学生,建设更加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人们可以在经济发达而且公平公正的社会中过着有意义的健康生活。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他们主张从四个维度重新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多样化的才能,也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那么,四个维度的教育究竟强调哪些方面的“核心素养”呢?
首先,重视自主行动。随着技术的发展,常规任务的自动化程度逐渐增加,无论是手工(或者流水线)方面,还是认知(文书工作)方面,都将由机器人来完成。非常规的任务才由人来处理。这就是说,未来学校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他们要懂得计算机一时难以掌握的交互技术,这种人首先要具备的就是自主行动的能力。(1)表现在知识方面,未来的人才在基本读写算能力之上,还要具备跨学科知识、元认知知识,能够不断丰富或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2)表现在技能方面,就是要具备温故知新的能力,能够组合、转化已有技能,具备原创能力;能够自主观察、体验、反思、推理,据此获得或生成信息,能够将这些信息概念化,还能够运用、分析、综合、评价这些信息,从而形成信念或变成行动指南。(3)表现在性格方面,就是有责任心和好奇心,有勇气,有决心,坚毅,宽容。(4)表现在元学习方面,就是要有主动审视自我、总结反思和探索的精神,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其次,重视与异质团体互动的能力。随着技术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难以把握自己的明天。未来社会难以预料,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社会不是昨天的社会,也不是今天的社会,甚至不是明天的社会。在变化出乎预料的未来,教育怎么适应新形势成为大问题。“即使我们为形态如此之新的社会重新建构一个新的教育体系,当下就读的低年级学生高中毕业时,它又部分落后于社会了。”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我们的社会体系已经连接成为巨大的、全球性的交互生态系统”。故而,国际课程重构中心强调,我们要学会互动,与自己不熟悉的人、事、物互动,与将来那个陌生的自己互动。“异质团体”还包括未来的自己,人要学会跟任何不同质的人、事、物打交道。(1)表现在知识方面,就是强调核心概念,由此掌握学习的基本过程、方法和工具,掌握元认知知识。只有掌握了元概念,才能在新旧知识的大数据、云计算中,也就是在知识的汪洋大海中树立灯塔,在不同知识之间搭建桥梁,找到关联性。如此,才能保持开放心态,具备不间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2)表现在技能方面,就是具备原创力,能够制造新奇,接受新事物;具有倾听能力和分享精神,能够与他人沟通、建立关系、化解冲突等。(3)表现在性格方面,就是自我接纳和自我理解力。能够保持好奇心,有勇气,克服对未知和不了解事物的恐惧,“选择面对不确定性采取行动”;能够关爱他人,与之开展有“高度期待的互动”,把握住“有意义投入与参与的机会”;具备协商精神,尊重社会契约和普遍伦理,寻求人际和谐。(4)表现在元学习方面,善于从他人处汲取学习经验和教训,善于尝试不同的学习态度、方法、策略、过程。
第三,强调元学习能力。在四个维度的教育中,“元学习”或者说“学会学习”是最难做到的,前三个维度的教育相对容易实现。学习者可以在不会学习的情况下学习知识、理解知识;也可以在不会学习的前提下应用所学的知识;更容易在没有学会学习的时候模仿别人的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世的方式。不过,在“元学习”能力弱或不具有“元学习”能力的时候,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不可能全面深刻,应用也不会充分,言行举止、为人处世也不会有多大的改变。只有掌握了“元学习”能力,学习者的能动性才会大大提高,才能更多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具备更优秀的性格品质。
国际课程重构中心将“元学习”视为真正核心的“核心素养”,通过“元学习”能力的提升来加深并促进知识、技能和性格品质这三个维度的学习。换言之,“元学习”是四个维度中最根本的维度,是“核心素养”中真正的核心。(1)表现在知识方面,“元学习”就是元认知知识。(2)表现在技能方面,就是有提升创造力的自觉和能力,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有反思反省并据此而改进互动与合作能力的能力。(3)表现在性格方面,就是具有提升自己的注意力和关注度的自觉并乐于实践,能够找到合适有效的方式改善记忆能力,促进自我接纳、自我管理和自我理解;能够自觉地提升自己的好奇心、勇气、顺应力、道德标准和领导力。
“元学习”贯穿于知识学习、技能习得和性格养成之中,直接左右了“自主行动能力”以及“与异质团体互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人的心态开放程度和终身学习的力度和韧性,决定着人在未来不可预测的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可以这么说,没有“元学习”能力,就没有人。当然,所谓的“元学习”能力不是一个人闭关修炼的能力,而是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互动的一种能力。有了这样的“元学习”能力,学习者才有望自主行动,与异质团体互动,从容应对难以预测的未来生活。
如此看来,备受推崇的“批判性思维”或批判性思考能力并不是居于核心地位的“核心素养”,而是“元学习”或“学会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因为“元学习”普遍存在于知识、技能和性格中,而“批判性思维”只存在于技能之中。
三、课程重构的实质并不是重构课程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国际课程重构中心提出的这四个维度的教育只是今后教育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所不能违背的基本原则,并没有实质性地重构课程。仅就知识和知识学习而言,课程重构中心还没有确定“究竟哪些部分对学生产生持续的影响”。接下来,他们将会根据这些原则与每个学科领域专家开展合作,进行相应的遴选或界定。但是,无论怎样遴选和界定,技能、性格和学会学习维度的相关议题很难全部包含到课程中去,有些只能作为静态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或测评。
国际课程重构中心“四个维度的教育”所重组的只是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重点在学习目标之上。四个维度中,只有知识维度侧重学习内容,强调添加一些新学科,或者在旧学科中加入新科目、新主题。其余三个维度,无论技能、性格品质,还是元学习,都是学习目标。围绕这些学习目标,他们只是提出了课程和教学的一些原则。这些原则都是已有原则,既没有创新,也没有重构,甚至连重组都谈不上。
“四个维度的教育”所谓的课程重构只是课程与教学原则的调整。退一步说,就算承认课程重构的确重构了课程,也只是重构了课程的一部分。国际课程重构中心的专家也坦承,他们并没有提出全新的教育目标,许多学习目标在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时代就已经存在,他们所做的工作只是“组织和综合了容量巨大的教育目标图景”,用一种简洁、清晰、实用、相关和序列化的方法重组了学习内容。众所周知,学习内容只是课程的一部分,不能以偏概全,将这部分内容当作课程和课程重构的全部。
了解了“四个维度的教育”之后,我们反而更加認同梅尔委员会报告中的观点。诚如本文开篇所言,澳大利亚梅尔委员会的报告指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许多机会都在现有的课程之中,并不需要对课程进行重大修改;需要修改的,只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过程。当然,在辩明国际课程重构中心课程重构的本质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四个维度的教育”拥有非凡的价值,它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指南。恰如课程重构中心的专家所说,“四个维度的教育”简练,易记,具有可行性,有着明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这个框架的确摆脱了文化从属(culture-dependent)性,有利于跨文化交流。我们可以根据本国教育的真实情况和未来发展需要对其加以调整、补充和完善,只是没有必要迷信和盲从。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