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国家助学贷款的实施解决了大多数贫困生的困难,但当前学生贷款出现诚信问题突出,需从完善学校的运行监督机制,加大对学生诚信教育的力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来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高校;助学贷款;诚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高校收费标准也逐步提高,以至于贫困家庭的经济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已经开展的较为全面的助贷体系来保障家庭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帮助贫困生安心学习、正常生活、健康成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校助学贷款诚信失衡凸显现象令人担忧,为使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能持续健康的发展,本文进行深入研究。
一、高校助学贷款中存在的诚信问题
1.借款学生诚信意识淡薄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免抵押、免担保的个人信用贷款,凭借着学生的诚信还款,而学生作为贷款的申请者及受益者,其诚信显得极其重要。但是部分学生诚信缺失和诚信意识淡薄,导致助学贷款申报虚假材料、违约率高、还贷率低等现状。借款学生为得到贷款,从申报第一环节的源头上,就并未如实填写贷款材料;部分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压力和经济压力,直接影响了毕业后学生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的能力,而有的借款学生怀有侥幸心理,想方设法逃避债务。
2.学校诚信教育存在不足
学校诚信道德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诚信环境和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学校作为学生与贷款银行的协调方,需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对借款学生的教育仅仅依靠助贷员老师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助贷员老师通过开会、宣讲形式,只能达到瞬时效果,只有从日常生活中,将诚信问题形成系统的主题以及必修课程,才能普及诚信知识教育,才能提高学生重视程度,将诚信内化于心。
3.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瞬息万变,而目前我国个人诚信体系并未建立起一套全国联网、全程跟踪的诚信档案,在这情况下,生活和观念处于无序状态,大学生行为容易受不良的事物所感染。一方面,导致其无所适从、金钱至上等扭曲的价值观,为满足自己私欲故意夸大困难程度,从而在助学贷款方面出现诚信缺失现象;另一方面,当代95后大学生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部分大学生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一旦助学贷款采取失信的行为却能获得“收益”,就竟相效仿。
二、解决国家助学贷款诚信问题的途径
1.加强大学生信用观念和诚信教育
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进入到高校的大学生,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并且定型的人生重要阶段,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应当常抓不懈,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首先,高校可利用思想政治课程,将诚信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学习,有意识的贯穿诚信教育。其次,结合校园活动对于诚信问题进行大力度宣传,开展诚信知识讲座、诚信演讲比赛、征文大赛等,既能够丰富同学们的课外活动,还能够积极地促进同学们讲诚信意识的形成。最后,學校应该充分利用好网络的平台,通过微博客户端分享诚信小故事,通过微信平台宣传诚信的重要性等。
2.完善高校助学贷款运行监督机制
高校在面对困难学生申请助学贷款时应该事先对贫困学生的家庭状况进行摸底调查,建立贫困生诚信贷款档案。
首先,学校应该建立贫困生档案,让学生自己如实填写贫困状况,家庭经济来源以及家庭成员和经济状况等方面。其次,对于贫困生填写的贫困生档案进行调查研究,学工办老师可以进行电话暗访,与同学进行了解等方式落实该生是否具有申请助学贷款的资格。最后,学校应该完善监督体制,对于满足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进行监督,让助学贷款真正的用到实处,真正的帮助其完成学业,对于故意夸大家庭困难程度,将助学贷款挪作他用,不能够如期按照时间偿还助学贷款的学生加大惩罚力度,务必将助学贷款真正落到实处,帮助最需要帮助的学生。
3.加大政府对高校教育投入力度
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高,频繁出现拖欠、失信等行为,有部分学生是因为家庭经济环境差、就业情况不理想等造成的无力偿还,所以他们干脆选择放弃偿还助学贷款或者延期偿还助学贷款。
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奖学金等金额的数量,让贫困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渠道获得额外的金钱,使他们不必通过申请助学贷款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学业;另一方面,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应关注贫困生的就业问题,将品学兼优贫困生推荐到用人单位,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在其大学毕业时,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帮助其提升还款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晓.国家助学贷款诚信问题探究[J].时代金融,2011(14).
[2]李琳,李艳.高校助学贷款中的信用危机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10(2).
作者简介:
黄诗仪(1989—),女,汉族,广东潮州人,助教,硕士,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研究方向:行政管理。endprint